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漆黑的夜晚,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今晚的树林里面没有风,只有细细簌簌地踩踏树叶的声音,一只猛兽正匍匐在火堆不远的地方,一个“食物”的背后。

这头野兽拥有一对超过三尺的獠牙,从口腔上颚直接探出,在夜晚的火光中映出森森的白色,粗壮虬实的四肢,随着猛兽随时准备前扑的姿势,洋溢着两个字--力量,油光水亮的皮色显示出该野兽的食物非常充足。

正当该猛兽准备猛扑向一个早就看好的落单猎物的时候,一阵沉闷的声音透过火光传过来,猛兽一阵惊骇,皮毛都竖立起来,源自基因内的恐惧,携带着猛兽的身体背离“食物”猛的窜走!

“食物们”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

  • 上古打更人

相传在上古时期,燧人部落发现了火种,部落的人口终于不会在漆黑的夜晚,被突然闯入山洞的猛兽随便拖走。

燧人的部落开始强大起来,人的欲望是强大的,譬如,部落的领地终究不是充电话费送的的,所以,部落开始了扩展,扩张的领地过大,夜晚来临的时候,山洞居住不下那么多人。

于是,猛兽袭击人类的事件又开始发生,领地越大,部落的人消失得越多。

终于,此事惊动了大巫,大巫毕竟是部落的智慧担当,于是,将祭祀驱鬼的神器--重达12斤的竹梆子抬出来,放置在火堆旁边,再用力敲打,惊的附件的猛兽四处乱窜。

此致,打更神器出炉,考虑是祭祀用的神器,所以,一个地方只能安排一个打更的人,且都是一个部落的年高德劭的巫才行,从此打更这个职业诞生,它诞生的初期目的就是驱鬼和驱赶猛兽

你可以想象到,漆黑的夜色中,四周猛兽咆哮,一个身穿厚重蓑衣,斜挎一节中空的粗竹,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执着木棍,脸面上画有兽面纹的男子行走在部落的各个角落,沉重有力的梆子声,传遍整个部落,一片宫商,余音袅袅,月色苍茫,声音随着月光驱赶了黑暗中,蠢蠢欲动的不怀好意的目光,更是穿透了5000年的历史沉淀

这就是上古时期的最高端的职业----打更人。

  • 古代打更人

月色茫茫,青石街道,它更是一位矗立在5000年历史的明灯。

工业革命以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95%以上的时间,都处于宵禁之中。

一方面是,农耕社会时候,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农民夜晚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待在家里,是最好的做法。

另一方面,古代治安确实不是太好,采用宵禁制度加上打更人的配合,可以有效地遏制夜晚盗贼/猛兽/土匪的侵扰。

当晚上守着滴漏或者燃香(一种记录时间的),晚上7-8点时间段,也就是一更开始的时候,更夫会在更楼下面直接开始敲鼓。

9-10点的时候,更夫人就要出行了,身上挂着鼓和梆子,左手提着灯笼,右手拿着梆子,“鼓两声,梆子两声”。代表二更。

11-12点的时候,就是“鼓三声,梆子三声”,三更!

1-2点的时候,就是“鼓四声,梆子四声”,四更!

3-4点的时候,就是“鼓五声,梆子五声”,五更!

到了5点后,就只是打锣了,叫做散更锣。这时候就提醒五更到了,宣布五更到了,大家要准备起床了。

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的锣,也是提醒夜晚乱窜的阴魂,早点回到阴间了(当然这是迷信说法)。

解放后,我们国家人们的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夜生活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钟表等计时的工具也普及了,人们对时间的掌握也越来越精确,打更人也就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古代晚上要是没有打更人,那就太恐怖了。

明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左右,在一个人口只有四五万的偏远小县城里,有一位60多岁,依旧无儿无女的打更人。

古代的打更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也不缺乏流传下来的江湖传说,由于经常昼伏夜出,几十年如一日,而且绝大多数打更人都无儿无女,所以这一职业,尽管也算是个公差,但是却一直跟赊刀人,散仙一样,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别看只是简单出门巡个逻,但是据说这一行可很有讲究,更重要的是讲究传承,而且据说打更人具有驱邪避秽的特殊用途。

那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笃笃--咣咣

60来岁的林老汉,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村里的老一辈人都经常说,林老汉还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木匠,也做过山贼,但是每当有人问起林老汉这些事儿的时候,他只是憨憨的一笑置之。

总之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给人一种相当神秘的感觉。

原本在县城之中的打更人,并不只有林老伯一个,但是这段日子说来也奇怪,其他的打更人不是有事,就是出事儿!

所以今天夜里就只有林老伯一个人打更了。

为了能够克服内心的恐惧,打更人一般都是两人为一组,一个人手里拿锣,另一个人手里拿梆。

每天夜里只敲5次,间隔一个时辰敲一次,敲完第5次也就说明今天的工作顺利结束了。

这时候天也就大亮了,就是我们俗话说得五更天。

由于搭档有事儿,今天晚上的打更人只有林老汉一个,所以他的工资直接翻倍了。

林老汉也像往常一样出门了,毕竟多拿一份工资,就得多负起一份责任来!

毕竟要是连林老汉也撂挑子不干了,那还真说不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尽管夜色已深,但是毕竟那是走了无数次的路,即便是只有一个人,林老汉工作这么久,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所以也没放在心上。

一更天到了,林老汉只是自顾自地敲锣打梆子,随便用了厚重而又嘹亮的声音喊道: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只不过这回说来也奇怪,原本呼啸的大风也停了,空荡荡的街道上,除了林老汉自己的声音,月亮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藏到了乌云背后。

即便是这样,这些年没少见过怪事儿的林老汉,只是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溜达完了第1圈,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林老汉,就折返回来了,迷迷糊糊没过多久,就要开始新一轮的打更了。

一般这个时候需要人打起精神,毕竟这也是极易发生意外的时间段。说来也奇怪,二更天并没有什么异常。

一晃就来到了三更天,林老汉还是按照原来的路径,晃晃悠悠在街道上走着,没想到前面的一幕让他呆住了。

原本空旷无人的街道上,突然闪过不少的人影,隐隐约约之间,他们向林老汉所在的方向迎面而来。

林老汉手中的灯笼,也在这个时候不偏不倚,摇摇晃晃起来,借着微弱昏黄的灯光,林老汉也看不清那是多少人。

压根不信邪的林老汉,也相当好奇。

这大半晚上的,这么多人集体出动,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看到林老汉大摇大摆向他们走去,那伙人影居然定在原地不动了。

随即在夜色中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

老三,不是你说交代的事情都办好了嘛,怎么还会有打更人?

旁边的瘦子随即悄声说道:怎么把这老汉给忘了?等下就去解决了他!

就在说话间,林老汉也已经走到了他们跟前!

看清楚了眼前这几个人的打扮,林老汉不由得心中一惊:

这黑灯瞎火的,对面足足有8个人,个个披麻戴孝,还抬着一顶黑漆漆的大棺材,挂在棺材顶上的灯笼便忽明忽暗,在那一瞬间,仿佛有种阴间鬼差的感觉,但其实这点场面,对于林老汉而言,也还不算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普通人可能就吓尿了。

双方在碰面的那一刻,都没有人率先开口打破寂静,只是默默地盯着对方。

直到林老汉试探性地开口问道:诸位这是去干嘛呀?

只见领头的那位汉子不客气地说道:看不出来我们这是去送葬吗?

眼看对方来者不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林老汉就想要快点走开了,毕竟对方人多势众,即便是发生什么,自己也没有任何办法!

那帮人本想对林老头动手,但是看到老头也是明白人,很识趣地走开了,所以也就没多做什么,而且他们神色慌张,应该是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做,所以也就没有过多耽误时间。

看着逐渐走远的一行人,林老汉终究还是留了个心眼,毕竟他在刚才经过那伙人的时候,深吸了一口气,凭借着敏锐的嗅觉,他知道这里肯定有问题,而且那种特殊的气味,只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城中的死牢,毕竟那里经常会有死刑犯的尸体。

那种味道林老汉再熟悉不过了。

再看看一行人经过,留在地上的那一串湿漉漉的脚印,更加印证了林老汉的猜想。

关键是眼尖的林老汉还发现,那几个人的棺材里绝对有东西,并且不是一般的东西,8个彪形大汉,都差点被压弯了腰,事出反常必有妖。

刚想到这里,对面为首的那个大汉,突然向并未走远的林老汉狂奔而来,意识到大事不妙的林老汉,赶紧拎起手中的铜锣,当当当连续敲了三下,这也相当于打更人的暗号。

就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随即转身就跑的林老汉,边跑边喊道:杀人灭口啦……

其实在古代,晚上衙役们也会值夜班,就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林老汉连续三声铜锣响,就已经惊动了值班的衙役,眼看着前面亮起的灯火,林老汉笑了。

背后那名彪形大汉再也不敢追了,转头就带着那一伙白衣人,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就连抬着的那一口木棺材,也被扔在了地上。

几名衙役看到气喘吁吁的林老汉,赶紧问道:林老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还没顺过气来的林老头,转身就指了指扔在地上的棺材,随后又把刚才发生的事儿讲了一遍。

带头的衙役感觉此事非同寻常,随后就带着手下前去查看,顺便让身边一个年纪较小的衙役去禀告县太爷。

等到县太爷召集人手来到那口棺材前面,随即就吩咐衙役打开了,看到棺材里的东西,他傻眼了。

偌大的棺材里竟然没有人,反而被无数的金银财宝填满了,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只不过稍作迟疑,林老汉当即就脱口而出:是盗墓贼!

县太爷当即就让手下们去搜寻,但是林老汉却说:慢着,跟我来。

林老汉这才说出了自己的分析:他们鞋子上有泥,并且身上有刺鼻的味道,应该在城中死牢附近!

果然,县太爷带着衙役们,在死牢附近的一个隐蔽角落里,找到了盗洞,并且成功抓获了这伙盗贼。

至此,这个故事也算告一段落了,林老汉也因为抓捕盗墓贼有功,得了一笔赏钱,彻底回家养老去了。

看完了打更人巧抓盗墓贼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对打更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聊聊这几个问题。

什么是打更人,打更人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的?

其实,古代打更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击柝,这里的柝,也就是打更人常用的木头梆子,说白了就是一根中间空心的木头。

由于我国古代房屋主要是木质结构,而且古代没有先进的照明设施,依赖蜡烛和煤油灯,是极其容易引发火灾的,所以打更的行业也由此而生。

所以由此可见,打更的第一个用途,主要就是为了预防火灾发生,即便是有火灾也能够提前敲响警报,惊醒睡梦中的人们,防患于未然。

目前已知打更的最早记载始于东汉,所以打更距今至少也有2000年的历史。

而且由于打更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所以这一传统的职业,其实也算是公务在编人员,和今天的保安大叔,多多少少有点相似的味道,但二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只不过古代的打更人来说,由于门槛比较低,唯一的要求就是胆大心细,而且上的都是夜班,所以有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职业甚至成为了许多乞丐争先恐后选择的工作,再怎么说能够吃饱饭,晚上巡个逻,也比无家可归要好太多了。

打更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

其实除了刚才提到的防火,还有报时,防盗。

报时也是打更的基础属性。

根据打更人所喊的口号变化,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作息时间!

戌时一更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晚7:00~9:00,这个时候打更人喊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亥时二更天,是晚上的9:00~11:00,古人的活动到这个时候基本上都结束了,也是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这时候打更人喊的就是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子时三更天,打更人喊的是平安无事,毕竟这个时间段,也算是事故高发期,所以注意安全很重要。对应的就是11点到次日凌晨1点。

丑时四更天,对应凌晨1:00~3:00,这个时候已经会有鸡鸣叫了,而且由于是气温相当低的时候,打更人也会善意的提醒:天寒地冻。

寅时五更天,就是古人该起床的时候了,古代皇帝起床,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别以为当了皇帝就能睡懒觉,大臣们也一样,毕竟还是要领工资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打更人,就犹如闹钟一样,当然也是他们该下班的时候,所以就会喊道: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毕竟在古代不能人手一块手表,也没办法人均一个手机,所以打更人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么聪明人就会问了,打更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

这个其实很有讲究,古代人计时,一般用漏壶,一般也会标有刻度,加满水之后通过水位变化,来观测时辰的变化。

当然古代人也会用点燃一炷香的方式,来计算一个时间段。

只不过古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古代人,不论是夜生活还是熬夜,都没有现代人厉害,所以一天24个小时,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是够用的。

别看他们三五点就起床了,但是他们睡得也早呀。

所以打更人除了报时,一般还兼顾防火防盗的任务,林老汉抓住盗墓贼,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在黑漆漆的夜里,打更人能够很好的警报失火,除了避免发生人身安全意外,更重要的是保护居民财产。

当年就因为打更人的失职,在光绪皇帝即将大婚的紧要关头,紫金城内突然失火,无数珍宝和建筑化为灰烬,龙颜大怒的光绪皇帝,直接上当晚值班的打更人和看守领了盒饭!

知道了打更人的主要用途,其实就不难理解大根人家今天为什么消失了。

一是由于钟表的发明,人们不再需要打根人来提醒时间了,再加之建筑水平的迭代,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也更容易防火防盗,所以直接弱化了打更人的作用。

其实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位兢兢业业地打更人,而且培养出来孙中山这样优秀的儿子。

所以你明白古代人为什么要打更了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答:说起古人的“夜生活”,哪怕放在情节天马行空的古装剧里,“深夜打更”都是常见一景:常常都是古城里街巷空荡荡的深夜整点,敲着梆子(打更用的响器)的更夫穿行而过,然后带出多少“月黑风高”下的故事。

而放在真实的历史上,“更夫深夜打更”这事儿,更是极有讲究:要从“戍时”(晚上八点)开始,每隔两个小时敲梆子锣鼓报时,整夜从“定更”(晚八点)到“五更”(凌晨四点),一共要敲六次。如此操作,也就好些历史票友们奇怪:大晚上的睡觉不好吗?古人干嘛要闹这动静?

但事实上,这“动静”在古代,真是无比重要。首先一个重要作用,当然就是报时。

在古代条件下,“计时”“报时”确是个麻烦事。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械,常规的有“漏刻”,即通过滴水来测算时间的仪器,从春秋年间起就应用,发展到明清年间变成构造精密的“四级漏刻”。更大的则是圭表,即靠太阳影子来测时间的器具,又称日晷。故宫太和殿汉白玉基座上的“赤道日晷”就是代表。另外还有小型的“香篆”,靠燃烧的香盘来计算时间。明朝中期起,西方“自鸣钟”传入中国,从此风靡一时,也成了富人家的奢侈品。

而这些古代“高精尖”的计时器械,除了“香篆”外,其他都是贵族富人家专属的奢侈品,穷老百姓想知道“现在几点了”,就只能听更夫“报时”,深夜里的“打更”声,也就如此重要。

但“打更”的意义,也绝不止“报个时”这么简单。说到这儿,就得说说古代更夫们的“工作单位”:谯楼。

古代更夫们“报时”“打更”,绝不是“出门吆喝”这么简单。古代的城市里,往往都有专门负责计时报时的“谯楼”,比如古典小说《西游记》里,就有“谯楼上更鼓齐发”的景象。宋朝人何梦佳的一句诗,更道出了这个“报时中心”的意义:“自是太平无暴客,金壶漏箭要分明”。国家太平与否,就得看“谯楼”了。

真这么重要?看看谯楼的位置与规模就知道:作为“报时中心”,谯楼的阵仗从来不小。比如宋代成都的铜壶阁,就有上下两层十四间房,宽十丈深五丈六尺,且用当时“奢侈”的砖石结构建起。公认“邦之壮观”。明代南京的鼓楼(谯楼)也是上下两层,仅下层就高达十米,上层有大小鼓25面,除了计时的滴漏外,还有两面高三米六的紫铜钟。宋代山城夔州(重庆)的谯楼,也是“凡山之形胜,尽在目中”。

所以,虽然谯楼有“报时”的职能,但“报时”也并非其唯一的职能。作为一个城池的最高处,谯楼不止是城市的“标牌”,更可以登高瞭望,防范城池外的敌情。发展到明清年间时,大部分城市的谯楼,以都是以谯楼为中心,向四方延伸街道。比如明代西安的谯楼,明初时还在西安城的西边,万历年间时却搬到了西安四门大街的交汇处,正好在西安古城的正中心,如此变化,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作为一座城池的正中心,谯楼的“报时”功能,也不止是几个更夫“出门吆喝”的事儿。比如五代年间福建福州的谯楼,通常要有四个人守卫漏刻(计时器),四人分为两个班次,分别负责白天晚上的时间测量,然后有九个更夫分班报时。另外谯楼上也有各种鼓角与旗号,把时间传递给不同地方的更夫,运转无比严密。

而这严密的运转,也是古代地方官的“基本功课”。中国历代王朝考核地方官成绩,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更鼓分明”。倘若连每天的时间都报错?那这个地区的日常行政运转,必然是一片乱七八糟。

而与“报时”一样重要的,就是谯楼的治安功能。古代城市的谯楼,往往建在最高处,部分谯楼里还有军队,只要突发紧急情况,就能立刻处置。“打更”的作用跟更在于此,古代的“盗贼”“山贼”劫掠城池,通常会选择夜间袭击。而古代的城池通常夜晚又要宵禁。所以“永不睡眠”的谯楼,就是夜间城池的眼睛和耳朵。而打更的樵夫,也充当了“监控”的作用。所以“武打片”里的“夜战”桥段,才常会安排几个“更夫”做引子。

比起这些职能来,古代“更夫打更”特别是“深夜打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更是上千年没变:防火!

中国古代的各类灾害里,比起水旱灾害来,火灾看似低调,破坏力却十分恐怖。仅仅在《二十四史》里,两千五百年里,就记载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灾。其中“宋”“明”“清”三朝发生火灾的次数,更多在二百次以上。这还仅仅是《二十四史》里的“不完全统计”。真实历史上,火灾的破坏力和烈度,也是更触目惊心。

比如宋代建隆元年的宿州大火,一次就烧毁“民舍万余区”,嘉熙元年的临安大火,也是烧毁“三万家”。明朝万历二十五年的泗州大火,也是烧毁民房四千四百多间。清朝乾隆年间的北京火灾,烧到“经月乃止”,乾隆至嘉庆年间,汉口镇更是两次大火,一次烧毁商船三四千只,另一次烧毁“商民店户八万余家”。一场大火,往往就是这样恐怖的破坏力。

为什么破坏力如此恐怖?一是古代城市密度太大,特别是越在太平盛世年间,城市的人口增长极快,房屋扩建也极快,住房店铺往往特别密集。二是古代消防技术落后,虽然也有“水龙”等装备,也往往在城市遍设“望火楼”,第一时间投入救火。但一旦火势起来,倘若救也没法救,就只能放任火势“自己烧”。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一场大火,动辄就烧毁千间万间房屋,有时大半个城市都烧光。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防备火灾的最重要“防火墙”,就是打更。

古代的火灾火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深夜时,一旦不慎走火,第一时间救火不及时,一场大火就无可挽回。在这种情况下,打更就成了最好的监控。特别是明清年间,随着古人防火意识的提高,城市里人口稠密处,每十家就要置办大水桶,还要准备“火钩”“云梯”等装备,一旦有火情,保障就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力救火,尽可能实现“快速反应”。而这一切,首先就要有赖于“打更”的更夫们,能够及时发现火情。

所以,到了明清年间,中国古代大城市里“喊火烛”的制度就成熟起来,每个城市设立“三十家牌”,各户轮流出人充当更夫,除了“打更”更要“查火”,每天的“一更天”和“五更天”,“更夫”们都要挨家挨户,分片儿“清查火”,即检查防火情况。“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也就成了更夫们的“流行语”。说实话,别看古代火灾的烈度触目惊心,但那些繁荣发展的古代城市,真有这些更夫们“防火”的功劳。

多少古人生活的艰难与演变,更夫深夜打更的身影,都已浓缩。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刘振生《宋代更鼓制度研究》、李富慧,张政《鼓楼与古代南京的报时文化》、趣历史《揭秘古代为何会出现打更 古人这么做是有原因的》、胡家保《中国古代城市火灾案情分析》、丁小珊《清代城市消防管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笃笃——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就是我们对古代打更最直观的印象——除了八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对打更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古装影视剧。

在古代,更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完全在晚上,只有夜班,没有白班,黑白颠倒,十分辛苦,那么古代更夫是怎么上班?又为什么要打更呢?

古代的打更制度

更夫通常是两人一组,一搭一档,一唱一和,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一边走边敲,每隔一个时辰(相当于2个小时)敲1次,“笃笃———咣咣”1次就表示过了一更,整个晚上要敲5次,也就是5个时辰10个小时。

更夫是如何准确掌握时间的呢?他们晚上不能睡觉,必须守着“滴漏”(相当于古代的时钟)或者燃香(也可用于计时),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不至于错过时辰。

古代的打更方法

打更不是乱敲锣乱打梆子,每次都有规定:

打首更在晚上7点(戌时),一慢一快,连打3次;

打二更在晚上9点(亥时),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

打三更在晚上11点(子时),一慢两快;

打四更在凌晨1点(丑时)时,一慢三快;

打五更在凌晨3点(寅时)时,一慢四快。

打完五更,更夫就可以下班了,不用等到凌晨5时再打六更,因为凌晨5时已经开始鸡叫,不需要再打更提醒时间,而且古人习惯于早睡早起,此时大多已经起床了。

古代打更的作用

古代打更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项目,主要有三个作用。

一是定时报时。古代普通人家没有计时的东西,也没什么娱乐项目,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到了晚上没有日头,只能靠打更报时,按部就班地生活起居、辛苦劳作。

二是提醒防火防盗。更夫既要定时报时,还要充当警察,在城内到处巡逻,一方面是提醒大家注意防火防盗,另一方面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处理。

三是驱鬼。打更最早起源于原始巫术,是巫师神婆用来驱鬼的,后来逐渐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古代人普遍迷信,因此打更一定程度上仍承担驱鬼的作用。

如今打更早已远离我们,每当听到“笃笃——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声音,我的心思就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似乎看到了当时人们的平静生活。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我相信这8个字跳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所有人看到的并不是文字,而是听到一个字正腔圆、洪亮中带着慵懒拖腔的声音。

古代的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1、驱鬼驱邪。

古人打更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是用于驱鬼辟邪,并且不是人人都可打更,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巫师才有资格。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打更驱鬼的习俗,比如《红楼梦》中,就有过许多人围着贾宝玉住房巡逻打更来驱邪的描写。

2、报时。

古人将一夜分为5更,从19点开始到次日凌晨5点,每更约为两小时,因为三更恰处五更的中间,所以才有成语“半夜三更”。

古时候的晚上少有娱乐,除了造人基本不会有其他安排,所以古人们都是按惯例去安排每个时间段的事情,过着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而晚上又不同于白天,可以用太阳等参照物来判断时间,有了更夫的打更报时,人们便知道了时间。

古代皇宫里,晚上也配备了报时人员,大多由太监提着灯笼,用他们特有的尖利清脆的嗓音报时。

3、防火防盗。

打更人除了报时外,还肩负着防火防盗的重要职责。君不见每次当影视剧里出现打更人之时,一定便有大事发生,要嘛杀人偷盗,要嘛闹鬼作妖

有些更夫在巡夜时,通常会装腔作势的说“你在那里干啥?我看见你了,快走,不然我报官了”等等之类的话吓唬一些心怀不轨的人。

所以在很多影视剧里,很多杀人放火的夜晚,第一个遭殃的就是打更人。

另外,古时房子大多木制结构,并且一条街上房屋相连,一点火星便能引燃一片街,古长安就曾因一场大火便烧毁房屋4000多间。

会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四百余家。官私财物、金银绢药,总烧尽。

打更人每夜四处巡游,看见有哪里冒烟,就立刻敲锣叫醒大家,如此便减少了发生重大火灾的几率。

打更人是如何判断时间的?

古人把每个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在西方钟表传如中国后,人们便把中国时点称为“大时”,把西方时点称为“小时”,一个大时等于两个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才渐渐被遗忘,而小时沿用至今。

在白天时,古人主要使用一个叫做日晷的仪器,通过太阳升落来划分十二时辰,并用子丑寅卯来标记,这是古人最常用且比较准的计时方法。

而到了晚上没有太阳的时候,打更人主要就使用”漏刻“计时法来判断时间。漏刻计时法说简单一点,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沙漏,但是古人们漏的不是沙,而是水。

古人先把一个昼夜分为100刻(每刻约等于现时的14.4分钟);

然后在一个水壶中放一支立箭,箭上均匀刻上这100个尺度;

再用另一个水壶装水漏下来,然后观测水漫到哪个刻度来计算时间。

在清朝以后,人们就把每天的100刻改为了96刻,每个时辰分为8刻,每刻约15分钟。

《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古人们通常所说的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点43分左右。

今天,打更人的钟声已再不能闻,但这千年以来,每个夜晚都会响起的声音,却依然在中国大地回响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谯楼   更夫   火烛   古代   晚上   衙役   梆子   天干   猛兽   老汉   大火   火灾   古人   五更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