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太傲慢自大了。

寇准能力极高,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是名相,老婆还是皇亲国戚。其实在整个宋朝内,寇准根本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皇帝的地位比寇准要高,但寇准也只认为她生在皇后的肚皮里罢了。

寇准能力突出,为国家立下大功。比如辽国大举南侵时,宋国大臣们都吓得半死,纷纷主张皇帝迁都南逃,放弃北方领土。

寇准则看准了辽军外强中干,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一举击溃侵略军。

当时很多人认为寇准是胡说八道,让皇帝北上监督作战是送死的行为。

好在宋真宗也有几分英勇,听从寇准命令北上到了前线。

宋军看到皇帝亲自赶来,士气非常旺盛,连续击败辽军。

辽军见损兵折将,南侵已经失败,只能转而签订“澶渊之盟”放弃进攻。

有意思的是,当时辽军的声势很大,宋真宗还是比较害怕的,不惜损失巨额财富换取辽国退兵。

他命令去谈判的使者曹利:“只要不割地,能讲和,辽国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

退朝以后,寇准却一把抓住曹利:“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你谈判的数字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曹利知道寇准得厉害,最终答应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曹利谈判成功回来时,宋真宗正在吃饭,身边伺候的宫女太监很多。宋真宗询问每年给了多少钱?曹利看到皇上身边有很多人,不适合说这种军国大事,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

宋真宗误以为是每年给三百万两,惊呼“太多了,太多了。”

转念一想,如果同辽军常年激战,军费也不止三百万两,这么来看还是合算的。

稍后宋真宗得知其实数字是三十万,非常高兴,大声称赞曹利很能干,重赏了他。

其实,这都是寇准的功劳。

虽然寇准才干出色,功劳又大,但为人孤傲,爱憎分明,并不合群,也有些惹人讨厌。

在和平年代的政治斗争中,寇准逐步就不行了,即便他能力绝对强悍。

寇准因为性格原因,树敌太多,连皇上也不喜欢他。

而且寇准并不是道德楷模,他也是个政客,也会不择手段打击阵地,甚至不惜扰乱法纪,很容易就被人抓住了把柄。

和平时代没多久,皇帝就提拔了能力大大不如寇准的王钦若,取代了他的位置,随后不断将寇准贬职,加以惩戒。

然而到了宋真宗中风后生命垂危时,却认为有才能的寇准才值得信任,又恢复了他的地位,成为顶级官员。

当时宋真宗随时可能死去,刘皇后勾结丁谓、钱惟演等权臣试图等皇帝死后操纵朝政。

寇准认为这伙人并没有才干,国家会被他们搞垮,于是劝告宋真宗:“皇太子为人们所期望,希望皇上以国家为重,把帝位传给他,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不可用来辅佐少主。”

宋真宗认为寇准说得没错,但没有来得及动手就突然暴毙。

刘皇后把持朝政整整12年之久,期间毫无建树,直到自己老死后才放弃权力。

由于寇准反对刘皇后,在权臣丁谓挑拨下,刘皇后对他无情打击。

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到任后连个像样的住房也没有。

雷州就是今天广东省雷州半岛腹地(湛江),在宋代属于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

寇准当时已经六十多岁,如此年迈还要长途跋涉,等于是被流放了。

寇准到了雷州以后也就一二年,就病死了。

搞笑的是,政治斗争并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将寇准害的这么惨的权臣丁谓,随后被流放到崖州(海南三亚),比寇准流放的还远。

有意思的是,寇准没有多井下石,在丁谓路过的时候还送了礼物。

看来,寇准在年迈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一生的性格缺陷,这种性格根本不适合当官,只是已经没有时间改变了。




寇准有多惨?

从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准由正一品的集贤殿大学士兼尚书右仆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赋税民政的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事)。要知道他19岁都当正七品的知县了,真是太惨了。更惨的是流放南疆,环境恶劣,心情郁闷,一年后客死异乡!最惨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准去世,灵柩想回到家乡,奈何朝廷给的银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10年后,平反安葬于故里。

真实的寇准

受影视影响,寇准给我们的影响就是穷酸的好官和大官的凤凰男。历史上的寇准出身于望族,但又不是网上传言是宋太祖的连襟那么牛,尽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准他不是山西人,不爱喝醋(吃醋)。他是陕西人,特爱喝酒,而且还是那种感情铁喝出血的那种。也不是勤俭吝啬的人,而是贪图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个舞,他就赏赐一匹绸缎,因此还受到小妾的严厉批评,可见他有宰相之量。过个生日,大操大办就连卫生间里也都蜡烛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评他。尽管有种种不足,可他在学习和为国上,绝对值得我们竖起大拇哥。他是学霸,19岁中进士,他的事业表现在《澶州之盟》的签订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为他是抗战派,但皇帝不是啊!寇准为人耿直,汲汲于名利,在为人处事甚至人品上远不如宰相王旦,还有点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祸

福垊一言以蔽之,坏在耿直——嘴上。这嘴上不是他曾经喜欢的大吃大喝,而是为人耿直,在公事上对皇帝、皇后对同僚对下属讲话太不留情面,让人下不了台。

对皇帝——犯言直谏

寇准的偶像是魏征,他对宋太宗、宋真宗时常犯言直谏。宋太宗曾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我的魏征。宋太宗有着唐太宗的胸襟,虽然不喜欢他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时,寇准以激将的方式,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做了做样子,就令人谈判去了。事后签订《澶州之盟》,寇准也以此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真正的悲剧却是因为皇后。

对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刘娥,就是那个狸猫换太子里的皇后。她被称为宋朝的武则天,曾几何时她和后来的宋仁宗,身穿龙袍,同坐龙椅,接受群臣朝贺。但她出身非常贫贱,入宫发达了后。她四川老家的亲戚也不免富贵,也就滋生出骄奢淫逸之风,作出伤天害理违法乱禁之事。皇帝给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但寇准却公然批评皇后,要求严办皇后的娘家人。结果皇后娘家人没被严办,寇准自己却因为一个太监而倒大霉了。

对同僚——公然侮辱

当然丁谓不是太监而是副宰相,太监之事还在后面呢。燕赵人士丁谓可以说就是学神,时人评价他的文章有韩柳之风,诗有杜甫之势。他修造玉清昭应宫让人惊叹,他是个多面手,理财、军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虽然文采风流,才干远超寇准,然而人品差。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很糟糕,被人称为五鬼之一,其实丁谓没那么坏了。有个成语是溜须拍马,这个溜须说的就是丁谓。丁谓不仅有才更是会拍,仕途直逼寇准,任参知政事。一日,开完会议,朝臣聚餐,寇准吃得很开心,弄得胡子都是饭渣子。丁谓见状,好心为他拂去。寇准说:你身为副宰相,难道就为人溜须的吗?丁谓不语,却记下了这份耻辱。后来,在寇准的悲剧中,丁谓成了伤害的寇准第一个人。

对下属——斥责威胁

前面福垊说了,本来寇准要一战到底,击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惧契丹,草草御驾亲征后,见契丹撤退就派人谈判了。宋真宗对谈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换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财物一百万(岁币)也没问题。寇准正为打了胜仗,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直接收复幽云十六州而郁闷的。听说打了胜仗还要赔财物,而且年年都赔,还要一百万。寇准怒气冲冲地对曹利用说:“皇上允许你的上限是赔百万,但你要超过三十万,我要你命。”后来果然赔绢20万匹,赔银10万两。宋朝人认为送钱——岁币,虽然丢人,但比汉唐送女人——和亲,强。后来,就是曹利用,抓获了给寇准帮忙的太监,然后顺藤就这样摸到了瓜——寇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1019年发生的一件宫廷政变牵连到寇准,使寇准嘴巴惹的祸大爆发,从此让寇准陷入了悲惨。寇准二次拜相也得感谢太监(宠监)周怀政,他俩伙同寇准的亲信朱能搞了一场天书的把戏。宋真宗非常开心。宋真宗身体不好,表示让太子监国,宰相寇准和周怀政准备促成此事。寇准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为考虑皇帝龙体,二为遏制皇后权力。而溜须之后,丁谓伙同吴越王的后裔钱惟演支持皇后。关于钱惟演福垊说一句:他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寇准自然对丁谓更厌恶,一次酒后失言有换掉丁谓之意,丁谓听闻,向皇后打小报告,说寇准让太子监国有想法!宋真宗本来就对寇准在《澶州之盟》的表现都不满:前有勉强皇帝亲征,后有贪天之功(本来剩70万就是寇准的功劳嘛,但寇准没低调,常以此为荣)。皇后这一吹枕头风,宋真宗立即出尔反尔(他自己说让太子监国的)就将寇准罢相了。

城门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鱼,于是就来了个鱼死网破。太监周怀政,竟然早!饭!了!他勾结永兴军巡检朱能、自己的弟弟礼宾副使周怀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决定杀相(丁谓)、废后(刘娥),立太子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拜寇准为相。周怀政集团中的二杨害怕了,后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怀政完蛋了。朱能鱼死网破,怒而起兵,毫无悬念地兵败自杀。这事,牵连到了寇准。第一、朱能是寇准的下属亲信。第二、周怀政跟寇准关系密切。临了,寇准反而成了躺着中枪的池鱼。就连他的两个女婿也被流放,最惨的是寇准。先流放到安州,刘皇后他们不解气。再流放到道州,他们还不解气。最后流放到雷州,他们解气了,寇准却颠沛流离,一贬再贬,心情郁闷,最终客死异乡了。




寇准的结局确实很惨,晚年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实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话:“性格决定人生吗?”

知道寇准这个人,大多信息来源于评书《杨家将》,书中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嫉恶如仇却幽默风趣,刚正不阿却不乏阴损狡猾。评书上说他是山西人,人称寇老西儿。

其实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乡人,这可能是评书把他说成是山西人的缘故吧。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他继承了先祖的基因,从小聪明伶俐,19岁时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

讲真寇准的前半生的确顺风顺水,从“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做起,经过17年的打拼,到36岁时做到了尚书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当时宋真宗赵恒很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担心他年轻气盛、做事不够圆融,恐难以胜任。

但是没过多久,辽国犯边,辽军攻城掠寨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澶州城下,这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迁都,唯有寇准坚持皇帝留下来和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

寇准说:“皇上只有亲临前线,将士们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战胜敌人”!其实大臣们提出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辽军的喊杀声清晰可闻,宋真宗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此时朝中很快分成了两个派系——迁都派和抗敌派。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最后怯懦的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寇准临危受命,被封为宰相。

果然不出寇准所料“坚决抗敌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逃跑永远逃不过辽军的马蹄。”



经过激烈的决战,宋军战胜了辽军。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随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此役寇准一战成名,从此声名鹊起。

也许是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寇准的头脑,也许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总之寇准为相期间,上压皇帝,下压群臣。

请注意,我这里说他上压皇帝不是指故意压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过于苛责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给皇帝的面子,这让皇帝很尴尬。

有一次,寇准在朝堂上扯着皇帝的龙袍,吐沫星子四溅和宋真宗争辩,气的皇帝拿他没办法。

寇准对同僚更是尖酸刻薄。历史上评价寇准刚直有余,机变不足,这样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击。

说实话,寇准是忠臣没有异议,但他采取的方法欠妥当。这样就招致了另一个宰相王钦若的攻击。



此时宋真宗正想把寇准边缘化,王钦若的弹劾正给了他机会。寇准在任宰相两年后被罢相,王钦若随之成了皇帝的红人。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事隔三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王钦若的同党丁谓想上位,有心取代王钦若做宰相。

但考虑到自己资历还不够,他向皇帝提出请寇准复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准结为同党,共同对付王钦若。

寇准在丁谓的推荐下赴京上任了。这是寇准的第二次复出。

丁谓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溜须怕马)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寇准原话是:【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都是同僚一点都不给面子,也许他平时霸道惯了,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

丁谓当着许多大臣的面受辱,脸面有点挂不住,心中暗暗发誓要报复寇准。

丁谓报复的机会来了,宋真宗得病期间,刘皇后参与朝政。寇准反对皇后专权,而丁谓却支持刘皇后。二人又为立太子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丁谓背后的支持者是刘皇后,最后刘皇后胜出。

丁谓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谋反,他想弄死寇准。宋真宗没追究责任,寇准这才逃过了一劫,但没有逃过被再次罢相的结局。



寇准被赶出京城后,丁谓做了宰相,他要把寇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丁谓把寇准一贬再贬,最后把61岁的寇准发配到荒无人烟的雷州半岛了,次年寇准病死于雷州。

结语:寇准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终难逃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的厄运。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说寇准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见仁见智了。你觉得呢?

文/秉烛读春秋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十九岁边中进士,两度为相,可谓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深的皇帝信任的他为什么结局并不好呢?

人际关系



做人刚正、耿直一向是褒义的,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其他人。 寇准为人耿直、性格强悍是名声在外的。寇准因为自己的性格得罪了很多人,有些是理所当然的,有些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寇准在枢密院和知院张逊在一些政事上产生了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这件事本不是什么事,说清楚就是了,但是在盛怒之下互相揭短就显得有点儿市井打架的意味,显得心胸就有点儿狭隘了。

如果说上面这件事是为了保全自己,一时情急尚可原谅,那么下面这件事可就充分证明寇准的情商有问题了。丁谓当时身居宰相之职,对寇准的才能也是报以肯定的态度,一心想把他辣味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须。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抛开职位,单就是朋友之间有此行为也没有那么过分吧。

如果自己不喜欢这样的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的人,今后少来往就是了,何必当众训斥对方,至对方颜面于何地,中国人可是非常看重面子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士可杀不可辱深植于他们心中。他得罪的可不仅仅是宰相而是与宰相一派的一批人。这些人处处排挤、暗算寇准,在皇帝面说寇准的坏话,一个人说不可怕,怕的就是三人成虎。由此来看,寇准没有丢掉 性命只是被贬到雷州最后还得以寿终,我感觉已是很好的结果了。

领导忌惮



寇准侍奉了两朝天子,分别是宋太宗和宋真宗。宋真宗是真喜欢他。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可见宋真宗还是有一些肚量的,能够做到从谏如流。包括中间将寇准贬黜青州,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宋太宗时期寇准春风得意,问题就出在了宋真宗的时候,宋真宗刚刚即位,辽国就更加频繁的骚扰边境。众所周知,宋朝的军事力量是很不怎么地的,连战连败。宋真宗见此情况,惶恐不安一心妥协。但是寇准是坚决的主战派,积极到什么地步呢?坚决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听闻前线我军接连败北,辽军多么可怕,宋真宗这时肯定弄死寇准的心都有,可是宋真宗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敢坚决的发号施令。最终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

宋真宗到达澶渊城南城之后,死活都不愿过河到澶渊的北城去。寇准便和高琼商议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如果说此前宋真宗只是厌烦寇准主战,那这时一定对寇准起了杀心,这分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寇准分明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寇准一心为国,却没想到他有一个心胸狭隘的领导,加上后来王钦若的诋毁:“《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早就对寇准不满意的宋真宗,此时一定也愿意相信这个理由,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那样做起坏事来心里就没那么虚了。至此,寇准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

其实我感觉寇准如果生在其他朝代,恐怕只是他自己丢了性命而不累及家人朋友已是万幸,更幸运的是他生在了宋朝,刑不上大夫的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也许从这个层面来讲,寇准的下场是很惨的吧。




在北宋王朝常见打成一锅粥的朝堂争斗史上,一代名相寇準的结局,是其中不折不扣的悲剧。

寇準,穷出身的铁腕宰相,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升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的俊才,澶渊大战里挺身护国的英雄,两度罢相黯然流放的官场失意人。天圣元年(1123)九月,当六十二岁的他病故于雷州流放地时,北宋王朝竟刻薄到连归葬故乡的费用都不给足,以至于护送他灵柩的队伍,走到洛阳时就路费用光,只能在巩县草草安葬。直到十年之后,才得以重新安葬于陕西渭南老家。一代名相,如此结局,可谓凄凉。

为什么会如此凄凉?就得说说,野史里上演过不少传奇表现的寇準,正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身为北宋杰出政治家,寇準的槽点,也早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多少遍:生活奢侈的高官重臣,得志后夜夜欢歌饮宴,相当放飞自我。脾气还臭得很,做地方官时逼着小吏陪酒,把人家喝的卧病在床。身居宰相高位后,那更是眼眶比天高,瞅谁都不顺眼,三两句话就得罪同僚,所以也常落得墙倒众人推。可这么一个满身毛病的人,却是“多名相”的北宋年间,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就凭他一个独特本事:临事明敏。

“临事明敏”这好评,是宋太宗给早年寇準下的评语。就连最敏感的“立太子”问题,他也处理得相当“明敏”,宋太宗纠结该立谁时,他一句“知子莫若父”,顺利解决问题。太子被人喊“少年天子”,招了宋太宗忌时,寇準紧接着一句“此社稷之福也”,又轻松化解了宋太宗的心病——大宋王朝的继承人,就此敲定!

所以,如果要有谁说,这个臭脾气的寇準“情商低”?宋太宗的宝贝太子赵恒(宋真宗)就不答应。人家君临天下的位置,就是靠寇準的高情商关键助力。这“明敏”的评价,见证的就是寇準卓越干练的行政能力!

而最证明他这强大能力的,就是宋真宗登基后,那场大宋王朝赌国运的大事: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战。

其实,当辽国发起这次空前规模南侵时,四十三岁的寇準才刚就任宰相一个月。正是由于之前宋军连吃败仗,国防乱七八糟,才紧急把他提拔上来救火。可宰相位子还没坐热,空前的战火就烧了过来,等于是当了接盘侠。战报传来后,与他一起当“接盘侠”的宰相毕世安没多久就怂了,借口生病就撂了挑子。寇準却是轻松全扛了过来,接着说服惊慌失措的宋真宗,做出那个震惊朝堂的抉择:御驾亲征!

很多后人说起此事,总喜欢拿寇準当时面对敌情喝酒吟诗的轻松表现说事,吐槽他只是忽悠着宋真宗上前线碰运气。却忽略了轻松状态示人的寇準,背地里的心血:前线的贝州刑州定州要地,都已做好了缜密的部署,河北各地的民兵队伍也已组建完成,正深入到敌后浴血奋战。当朝堂上的“精英”们,为“御驾亲征”哭天抹泪时,一张困死辽军的大网,已经编订完成。御驾亲征?就为致命一击!

然后,就有了接下来那看似“运气”,其实水到渠成的战局反转: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宋军士气爆棚,在城头下悠然下棋喝酒的寇準缜密布局,辽军主将萧挞览毙命澶州城下。进退维谷的辽国萧太后就坡下驴,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以大宋花钱买和平的方式,两家结成“兄弟之国”,结束了数十年的炼狱鏖战。

而在澶渊之战结束三十八年后,宋仁宗年间出使辽国的大臣富弼,面对当时辽国咄咄逼人的气焰,更以一声怒吼,道出了当年澶渊之战的真相:“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无得脱者!”宋辽的和平,不是因为大宋的钱,而是求和心切的宋真宗,以寇準打出来的大好战局换来的。

寇準呢?他起初的“和平底线”,是辽国必须称臣且归还幽云十六州。但呕心沥血的他,得到的却是王钦若等主和派们“幸兵以自取”的诬陷。懂得进退的他,只能无奈让步,并严令宋使曹利用,把岁币压到了每年三十万以下——不能保住大宋的尊严,那就给大宋省点钱吧。

这劳苦功高的全过程,正如北宋名臣陈瓘的赞叹:“当时若无寇凖,天下分为南北矣。”

看懂这前后过程,也就明白,后来王钦若污蔑寇準的那句“陛下,寇準之孤注也!”错到何等荒唐可笑?无奈的是,不惜用大好战局与钱财换和平的宋真宗,真信了这一套,于是有了寇準的第一次罢相。十三年后寇準再登相位,却又开罪于同样心机狡诈的丁谓,被丁谓趁着宋真宗病危的当口,扣上了“谋反”大罪,黯然贬去道州。

有人说,这悲剧,是因为寇準情商太低,太易开罪于人。可连帝王心思都能掌握的寇準,又怎会不懂这些?但他不能退,如果他退,宋真宗也许早听了王钦若的动员,撒腿跑去了金陵,“天下分为南北”了他还可以做宰相,可江山百姓怎么办?对王钦若,对丁谓,为国家负责的寇準没有退,然后就在这场逆淘汰里,蒙上不白之冤。

值得一提的是,陷害了寇準的丁谓,后来也被宋仁宗流放,恰好路过道州。寇準的随从们来了精神,组团要去胖揍丁谓,却被寇準连忙拦下,抬抬手放过了这小人。这,就是慨然担当的寇準,一生不变的襟怀!

只可惜,那党争成风的大宋,配不上这么好的寇準。

参考资料:《宋史》、 顾全芳《寇準罢相》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真宗   契丹   雷州   澶渊   御驾   同僚   宋朝   宰相   北宋   皇上   大臣   太监   太子   皇后   皇帝   结局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