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郭沫若“黄帝陵”题字的书法水准?

1958年,黄陵县重修黄帝陵,托人请求毛主席题碑名,主席推荐由郭沫若写,郭沫若领命书写了黄帝陵三字。


1961年,岳阳楼大修,当地政府写信托人转请主席题楼名,主席将信转郭沫若,说郭是史学家、考古学家,又是书法家,由他题写更合适。郭沫若写了几张装信封里呈主席审定,主席却看中了信封上郭随意书写的“岳阳楼”三字,就定了用信封上这三字做字样。


郭沫若诸体皆能,他的楷书基础是颜体,他书稿小楷具六朝写经笔意,但仍带颜体之气,他是古文字学家,篆书自然不在话下,但笔力较弱,隶书、草书较少,他的书法,主要是行草。

郭沫若的字,取法很广,接近苏轼,又有颜真卿的影响,外敛内放,外正内欹,大形不优美,以字内笔画穿插取胜。

郭沫若的书法,正如沈尹默赠郭的诗中所说:“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参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可作这样理解:书法,对郭沫若这样的大学问家只是余事、小道,但兴之所至,写的很多,郭沫若的字活力四射、气势夺人,郭书受苏轼影响很大,书意自造本无法,出自己意,无法之法才是最高景界。

从趣味上讲,郭书活泼有余静气不足,用笔上率意多提按少,点线上碰撞多避就少,气息上流动多沉厚少。

郭沫若回忆自己学书过程,他喜欢苏轼的不讲中锋,连真带草,不受正楷字形拘束,不受中锋笔法拘束,其实,纯粹中锋无法实现,但行笔由偏入正,起收有致,不单是合理用笔问题,而是达到收束心性,心笔合一,达到静穆平和的艺术境界,很难这样要求郭沫若。他70岁时曾写道:“有笔在手,有话在口,以手写口,龙蛇乱走,心无汉唐,目无钟王,老当益壮,兴到如狂。”

郭沫若是富于激情的诗人和书家,他艺术境界很高,但个性决定了他艺术上不中庸,也不无为,决定了他达到的不是传统的“复归平正”的意境。

所以,尽管他的字境界很高,但从师法角度看,郭体不是很好的学习范本,这种个性突出、才气毕现的书法很值得欣赏,但不易学也不宜学,我认为这一点在学画问题上也是如此。

回到那“黄帝陵”三字,苍健古朴,很能代表中华民族坚韧不屈、顽强努力的奋斗精神,看这三字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著作手稿一页

主席词

手札


为于立修书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之首、尾两页。





人文景观题字,我认为并不在艺术性是否有多高,关键在于能够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格调一致。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难。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名人名家题字时并不是随便选一个名人或书法家就可以的,甚至也有非常厉害的书法家的题字因书风的不同,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场合和环境。


从所附图片看,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还是能够和景观环境融合在一起的。

三个字点画处理也许和我们传统的书法所表现出的点画的总体印象并不一样。甚至起笔收笔都模糊,甚至点画反用,如“黄”字的最后一点。长横的处理在用笔上似乎不是中锋,因为轮廓线下光滑,上边有锯齿状的轮廓线。似乎很有些意境。
还有“帝”字的部首的线条,明显不合常规。包括“帝”字的最后一笔的竖画。但线条的形与质感却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的。特别是气韵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所附图片从各角度欣赏一下,看是否如此。


近来从媒体上读到对郭沫若的不同声音。如果就事论事,看这件题字书法,还是非常有水平的,点画线条有新意,通篇看非常大气,甚至可以说经典。并且是能够传达【黄帝陵】这三个字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的,没有那种不得体的感觉。











字以颜筋柳骨才入法,郭老的字体飘逸确实美。中华“黄帝陵”三字个人认为书写正体显端庄肃穆些。




作为我国20世纪杰出的“碑学”书法代表,郭沫若虽然没有入围10大书法家,根本原因是,同样以碑学书法闻名的康有为(1858年——1927年)先生有幸入选,鉴于每种书体只选取一人的原则,因此,郭沫若被排除在外。但“现代文学六大家”的评选并没有遗忘他。

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是上世纪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牌匾王”,经他之手题写的牌匾数不胜数,从质量来看,都属于上乘,直到现在,这些牌匾依然悬挂在这些著名场所,供人瞻仰,并深受大众喜爱。

从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店、庆云堂、荣宝斋、中国银行,再到内联升、和尚纪念碑、太湖佳绝处、华佗纪念馆、武侯祠、沈阳故宫,等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名胜场所或百年老店。

当然,1958年5月由郭沫若题写,于1963年镌刻在石碑上并矗立于黄帝陵大门前祭亭中央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同样是郭沫若先生的一大代表作。

从整体来看,“黄帝陵”这三个字用笔老辣,大气磅礴,摇曳生姿,既有魏碑书体的凝重、浑厚和严谨,又有行楷书体的洒脱、灵动和奔放,把郭沫若的碑学功底和诗人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一贯的“郭体”书写风格。

在书法素养上,郭沫若是善于融会贯通和博采众长的智者,他首先从唐楷里(主要为颜体和柳体)吸收营养,打好书法的根基,然后又逆流而上,一步步追寻书法的根源。

在追逐到汉隶和魏碑时,他停下来,以极大热情开始对这些书体进行拆解和消化,最终打通了通往书法庙堂之气的大门,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法糅合出朴拙、厚重、庄严的特征。

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书法美学里止步不前,他的探索精神让他发现了打散和融合的乐趣。他打散了汉隶魏碑的静,融合了行书和草书的动,把静态书法跟动态书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动中有静,开合有度,刚柔并济的书写形态,最终完成了对“郭体”的塑造,成为一代典范。

他的许多题字,就是对“郭体”的完美诠释。

实际上,当年题写“黄帝陵”三字时,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作为炎黄子孙最重要的一个遗存,黄帝陵超过了5000年历史,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历朝历代都有文豪和名流给此处题过字。到近代,黄帝陵使用的是蒋中正的题字。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当然要使用能展现新中国风貌的题字。

1958年春季,黄陵县人民委员会托人找到毛主席,请求毛主席为黄帝陵题字,然而,毛主席因为在抗战时期曾为黄帝陵撰写过《祭黄帝陵文》一文,又由于郭沫若此时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文豪,书法盛名十分响亮,因此,毛主席就拒绝了这个请求,处于让贤的考虑,就推荐郭沫若来写。




郭沫若是现当代为数不多的书法大家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他的为人连同书法都被人所诟病。

历史上,每一种书法风格,都会有后来者创造出与之相对的新风格,又有后来者加以中和,变成与前二者兼容的另一种风格。如初唐的褚遂良,中唐的欧阳询,晚唐的柳公权。学习前人而不蹈前人格辙,是艺术变化的原则和规律。

徐渭学米芾,郭沫若学徐渭,郭沫若的书法是米芾和徐渭风格的中和。

书法的取法方向是学成与否的关键。在人人都知道二王,都知道赵孟頫,都书宗魏晋,如过江之鲫,拥挤不堪的书学赛道上,没几个人知道徐谓是谁。但学者就是学者,有着与世俗不同的眼光。在书学上,郭沫若学徐渭,成功的实观弯道超车。

比较这三个人的作品,就能看懂郭沫若。

(米芾《紫金研帖》)

(徐渭《咏月诗轴》)

(郭沫若《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堂》)

(郭沫若“黄帝陵”题署)

米芾的斩截刚断,狠实劲利,沉着痛快,徐渭的苍劲奔放,逸气纵横,点画奇异,郭沫若取二者之中,笔意爽朗,笔势劲挺,气骨雄强,点画变化多姿,耐人寻味。尤以大字题匾榜书,更是独步一时,至今能与其齐肩并肘者鲜见。

‘’黄帝陵‘’三字,无一直笔而没有枝蔓软缓之态,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反显得协调,字势挺拔昂扬,气场强大。为郭沫若大字榜书的代表作之一。

近年来一种指斥郭沫若为人的风潮泛起,连同书艺,一同贬斥。评价其书法大可不必与人品相联系,就事论事比较公允。

人们吃果子,果子够好吃就行了,追究种果子的人,人品如何,其实没啥意义。

井底之见,欢迎批评兼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黄帝陵   郭沫若   黄陵县   米芾   岳阳楼   书法   颜体   魏碑   书体   笔意   牌匾   中锋   果子   大字   水准   主席   评价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