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是多少?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专业的名字叫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或者免征额。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减除费用六万元每年。

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每月五千元。

我国历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情况如下:




月收入超过5000的人,都需要特别注意了。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则,就能合理合法的帮你省下一大笔的钱。

所以每个人都不要大意,一定要在平时的时候,多学习一点有用的知识。

我国个税起征规则

我国个税的起征点,从3500元提到5000元后,就一直没有变。

具体征收规则如下:

5000元以内,征收的税率为0%

5000-8000之间的部分,征收税率为3%

8000-17000元之间的部分,征收的税率为10%

17000-30000元之间的部分,征收的税率为20%

30000-40000元之间的部分,征收的税率为25%

40000-60000元之间的部分,征收的税率为30%

60000-85000元之间的部分,征收的税率为35%

85000元以上的部分,征收的税率为45%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五险一金是不扣税的。比如说,你的税前工资是1万,但是五险一金要扣2000块钱。

那你的工资收入征税,就是按照8000块钱计算。

5000以内的部分,不收税。5000-8000之间的部分,征收3%。也就是说,你需要纳税:

3000×3%=90块钱。

但是实力工作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你和有些同事,同样的收入,扣除五险一金以后的部分,也相同。

可是你每个月需要纳税好几百块钱,他却不需要纳税一分钱,这是为什么呢?

六大附加专项扣除

很多人都觉得,工资收入5000就开始征税,起点太低了。

因此,国家也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出台了六大附加专项扣除。

具体的如下:

1 . 子女教育

扣除范围:3岁-博士(学前教育-全日制学历教育)

扣除标准:一个孩子每个月1000元

如果是一个大人承担,那就是一个孩子1000块钱。如果是两个大人承担,那就是每人扣除50%。

2 . 继续教育支出

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取的相关证书的,每年扣除3600元。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取得相关证书的,每年也是扣除3600元。

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每年扣除4800元。

3 . 租房支出

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每月可扣除1500元。

其它的城市,市辖区户籍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每月扣除1000元。户籍人口在100万以下的,每月扣除800块钱。

4 . 住房贷款

只要你名下有房贷款要还,只要是首套房,不管是商贷,还是公积金贷款,你都可以申请。

标准是每个月扣除1000元,一年1.2万。

5 . 赡养老人

家里有年满60周岁的父母,也包括继父母。或者是,子女均已去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每个月扣除2000块钱。

如果家里孩子比较多,那也可以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分担。

6 . 大病医疗

扣除范围:医保目录范围内的医疗费支出,并且在医保报销后,个人支付的部分。

标准:个人自费在15000以内的,不能申报扣除。超过1.5万的部分,可以报销最高8万块钱。

比如说,你在一年内生病住院,甲类和乙类药物,医保报销后,还剩下5万个人自费。

那扣除15000,剩下的3.5万,就可以申报。

如果剩下15万,扣除1.5万后,也最多只能申报8万的额度。

7 . 具体的机制

像我自己,目前要还商贷,可以申报“住房贷款”这项。

本来个税起征点是5000,但是我多了1000的额度,我的每个月工资起征点,就是6000块钱。

再过两年,孩子读幼儿园,我可以申报“子女教育”,起征点再加1000块钱。

再等几年的时间,还可以申报“赡养老人”,个税起征点,再加2000块钱。

那普通人,月收入5000以上的部分要纳税。但是我申报“住房贷款”、“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这三项,我月收入9000以上的部分,才开始征税。

每年3月1号,上一年度汇总结算

像很多人的收入,不止是有工资,还有各种额外的收入。

像稿费,版权费等,这些非工资类的酬金,一律都是按照20%扣税的。

如果是收入金额比较小,扣税20%,明显就是扣税多了。如果是收入比较大,扣税20%,又会扣税少了。

所以每年的3月1号开始,就会进行上一年度的汇总结算。

把你一年里所有的收入,按照个税征收规则,再进行结算。如果纳税多了,就可以申请退税。

如果纳税少了,就必须要补税,否则就是偷税漏税了。

如何操作?

很简单,就只需要下载一个“个税APP”,直接可以在上面操作。包括前面说的,六大附加专项扣除,都可以直接在上面申请。

税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每年大家都要记得,准时在个税APP软件上,进行年度汇总结算。

要做一个守法纳税的好公民!




个人所得税是就个人取得的收入征税。

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包括:

1.工资,薪金所得

2.劳务报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经营所得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7.财产,租赁所得

8.财产转让所得

9.偶然所得

其中1-4项属于综合所得,先预缴,后年度汇算清缴。

5-9项分类征收,不同的计算方法

楼主就问个税起征点,太笼统。

我猜楼主是问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是多少。在实务中,大部分人涉及到的也就是自己的工资,薪金所得是如何计算个税的。

下面我就详细讲一下工资,薪金所得是如何计算个税的。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

本月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累计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速算扣除数-本年度已经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适用的税率,速算扣除数,有税率表可以直接查。



比如张三21年2月份年度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是20000元,那么,适用税率是3%,速算扣除数是0,又假设一月份已经缴纳300元。

那么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

20000*3%-0-300=300(元)

就是张三2月份要交个税300元。

但是,如何计算年度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呢?

这个是楼主很想知道的!

年度累计应纳税所得额=

年度累计工资,薪金所得-年度累计扣除额(每月5000元)-年度累计专项扣除(五险一金累计扣除)-年度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包括五项:子女教育,赡养父母,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租金或房贷利息)-其他扣除等

按照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才是参与计算个税的基数。

楼主只问个税起征点是多少,问得太模糊,不够专业。我也可以笼统地回答是每个月5000元,一年60 000元。

但是,其实,还有其他扣除项。如果不知道的话,就会吃亏。

现在我举例帮助读者再巩固一下:

比如张三,每个月工资10 000元。

每个月扣除社保,公积金是1000元

张三有一个子女在上小学--每月可扣除1000元

张三是独子,其父亲已经年满60周岁--每月可扣除2000元

张三租房居住,公司所在地是省会城市。--每月可扣除1500元

那么,21年张三要缴纳多少个税?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000*12-60000-1000*12-1000*12-2000*12-1500*12=

-6000(元)

就是说张三21年不用交税。如果之前月份有预缴税款,做年度汇算清缴的时候,可以做退税。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你的工资收入即使是一万元,也可能不用交个税。如果只看起征点5000元,是看不出来这个结果的!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号,帮助你答疑解惑!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标准,要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为国为民聚财方面都要照顾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合理调整的。2018年调整时把一些像房贷、供养学生、赡养老人等费用纳入到了免征范围。我国最早是从1980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的,当时起征点确定为800元人民币。后来经过多次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在2005年进行,从2006年一月一日起执行,把起征点调整到了1600元人民币。同时进行了一点修改: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第二次调整是2007年12月,把起征点调整到了2000元,同时决定这个标准从2008年3月1日起执行。第三次调整是2011年4月,把起征点调整到了3000元。第四次调整是2018年8月进行的,把起征点调整到了5000元,这一决定从2818年10月1日执行,一直到现在执行的就是这个标准。所以对于个人收入调节税的税率来说,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数值,它会根据大家的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来不断改变的。起征点调得越高越有利于广大老百姓,我们相信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后还会进行调整的。




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今年的个税的起征点是多少?有人说每月5000,这个答案是不准确的。每月5000的由来是每年6万的免除额,除此之外,个人所得税缴纳中还存在着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等扣除内容。就每个人都有的:

一是社保缴纳,包括五险一金、企业年金等,都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每个人的缴纳幅度不一样,扣除标准也就不一样,但基本上每个月少则可以抵扣三到五百,多则可以抵扣三到五千。这也就是说,对于高收入群体,其可抵扣的额度比较高,比如公积金,对于高收入者每个月就可以抵扣三千多,再加上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各一千多,单加上这一扣除内容,每个月的实际税收起征点就已经在一万元以上。

除了五险一金等,还有各种形式的专项扣除,比如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租房补贴、赡养父母、房贷利息等,普通人大多可以覆盖其中的两项,也就是又增加了两千元左右的免税额。

此外,对于一些免税收入以及捐赠支出等,也都是免税的。综合下来,基本上,每年收入在十万以内的人群,目前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个人所得税   速算   薪金   块钱   税率   继续教育   支出   所得   专项   子女教育   费用   工资   收入   起点   年度   标准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