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棉花是在唐代的时候才被引入中国,在棉花没有引入中国之前,古人们御寒的手段也有多种多样,有钱的人家会生火炉,穿皮草,一般的老百姓没有那个条件,只能在被子里多加几层布,芦花柳絮,还有鸭毛什么的,被填入衣服或被子里,用来御寒,不像现在的条件这么好,古人的冬天应该是很难过的。




棉花的原产地是在印度和阿拉伯,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最开始棉花传入中国时,棉花的种植只是局限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之间,直到宋朝以后才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那么在棉花引进我国之前,我国古代的人是用什么抵御寒冷的冬天呢?第一,毡子,用任何动物的毛发制成,例如常用的鸡毛、鸭毛、羊毛、猪毛...等动物的毛发。第二,用牛皮羊皮猪皮做成皮衣皮鞋,里面塞进动物的毛发,非常暖和。第三,用木棉树做成保暖物品,木棉树的纤维短而细软,做成的保暖物品御寒的效果也是蛮好的。第四,平民百姓由于条件有限,会在布套里塞进柳絮、稻草、芦花,做成被子,睡觉时盖在身上御寒,富贵人家,则用貂裘当被子盖,或者在丝绸织的布中填充鸭绒,羊绒等保暖。第五,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小陶器,俗称“手炉”里面烧木炭,用来驱寒保暖。




著名大诗人陆游在《谢朱元晦寄纸被》中写道:“布衾纸被元相似,只久高人为作铭”,这首诗是写给友人朱熹,答谢他送“纸被”的恩情。在寒冷的冬天,陆游裹着它看窗外的飞雪,更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愉悦之情。古代的冬天有多冷,对于此的描述可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由此看来,对于这御寒的“纸被”,倒是如雪中送炭一般实在。

这被陆游大力称赞的“纸被”是当时的产物,制作的工序也是严格的。这种被子是以野生的藤条为采,经过后期的加工制造,最后制成一种特殊的纸张。这种被子色泽好,保暖功能强大,一度成为名人之间来往赠送的绝佳之物。即是名人之间赠送物品,百姓自然也是无消费得起的。

既然如此,那古代还有其他什么御寒的物件呢?在宋代墓穴中出土的最早棉被,是一条棉线毯,即作为陪葬,那便是极其珍贵之物,可见一条毯子都如此珍贵,那棉被岂不就是更加稀罕了。宋朝尚且如此,那之前的古人又是以什么地域寒冷的冬季呢?

宋朝之前,在《盐铁论》《东观汉记》中记载,尽管的汉朝的“盛世”年间,穷苦百姓还住在木头建的房子中,可想而知,木料薄不保暖,皑皑白雪之时,百姓如何扛得住寒冽的冬季。这冬天究竟有多冷,在唐代诗人们笔下是如此形容的,李白说:“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为此杜甫也表示:“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可见和如此寒冷的冬季,没有被子怎么熬得过去。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记载的布衾,是一种用麻和葛制作的被子,在里面填充芦花柳絮等,这便是穷困人家的保乱之物。在棉花大量传入之前,富人家是用绫罗绸缎织的被子,再往里填充丝绵。有钱人穿兽皮制作的衣服保暖,可以用“汤婆子”等取暖用品,这些都是百姓消费不起的御寒之物,所以谈到御寒。有钱与没钱确实是天壤之别。

烤火也是古代重要的取暖方式,在春秋时期便有精致的暖炉问世,秦朝还有一米高的宫廷壁炉,辽金出现了火坑。但是炭火取暖可不是一般人消费得起的,就连官员也要依靠国家发的“柴薪银”取暖。但唐朝以后,穷人们保暖是用“纸衣”。这可比“纸被”便宜不少。在早先,是将纸张填充进衣服,到南宋后便才有了专门的“纸衣”,政府还会在寒冷的冬天将“纸衣”发放给贫穷百姓,以示“皇恩”浩荡

到元朝时期,棉花才开始普及,才出现黄道婆这些手工业织棉者,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在此时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明代后,在江南地区大力种植棉花,自此才有“遍布于天下”,“人无穷富皆可得”的局面。这些就是古代的保暖措施,在时代发展中,保暖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时至今日,暖气,空调等御寒措施更是比比皆是。




棉花原产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印度和阿拉伯,虽然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跟阿拉伯人素有往来,但棉花传入中国可是晚到了宋朝,那没有棉衣棉被,宋以前的冬天人们怎么过冬。

在没有棉花做被子的时候,被子都是丝麻做的,那保暖效果跟棉被肯定没得比。一到冬天,大户人家自然不必担心,手里有钱,买些皮草,驼绒,房间里再摆上取暖的炉子,小日子过的也是挺滋润的。

但是穷人就没有那么多钱买这些取暖工具,但还有一种廉价的取暖物,就是干稻草。把干稻草铺在床上,还是比较松软暖和的。他们还会把做饭剩下的未灭的柴火星铲出来放在火盆里,再放上木炭,烤着炭火喝着茶,也是一件美事。

这么比较还是现代的高科技强大,空调、小太阳、暖气、地暖等等,让冬天的寒冷都远去了。




古代中国人没有棉花,人们怎么过冬天呢?

这个问题得从原始社会讲起。人一开始是不穿衣服的,也没有衣服可穿。到了原始社会,人们才有意识用树枝树皮和动物皮毛遮住主要部位。
原始社会人们住在山洞里,过着群居生活。人们靠狩猎和采集野果生存。人们不分高低贵贱,平均分配食物,共同参与劳动和打猎。(老人和小孩除外)。

在一次自然山火中,人们发现火是个好东西,它不光能抵御寒冷,被火烤过的肉还特别香。于是人们靠搜集原始火种来御寒和烧烤食物。
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关系被破坏。而被阶级社会所取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葛、丝、麻和一些植物的纤维也能作为衣物的填充来御寒。所以人们就用丝麻等做成衣服来抵抗寒冷。



阶级社会出现之后,人们出现了高低贵贱之分。贵族穿的衣服是用糕羊、狐狸裘皮等做成的高档衣服。而老百姓只能穿葛麻等布衣,也有人用羊皮、狗皮等低等动物的皮毛衣服来御寒。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衣服被褥只有木棉、葛、麻等植物纤维和动物的皮毛来填充。

棉花最早开始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

在南北朝时期,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开始动员人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棉花。

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通西域故也”。对棉花传入中国途经和种植地域做了详细的介绍。
由于棉花在国内的大力发展和种植,逐渐代替葛麻,棉花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棉花   芦花   原始社会   宋朝   柳絮   棉被   保暖   中国   被子   寒冷   冬天   古代   衣服   动物   百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