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上甘岭是运用了陈庚将军发明的坑道战,在山上挖坑道,把物质武器全部储藏起来,对方打炮我们就躲进坑道,敌人进攻我们就出来打。还有晚上出来袭绕,冷枪冷炮运动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战旗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陆军中将范弗里特通过美联社驻汉城的记者向全世界宣布:“一年来联合国军向中国军队所发动的一次最猛烈的进攻——金化攻势正式开始了!”

范弗里特


这里,美国人范弗里特所称的“金化攻势”,就是我们中国战史里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其实是个小山村。它在朝鲜中部的战略要地——五圣山的南坡上,它的一边是个标高为537.7的高地,另一边是597.9高地。这两个高地背靠五圣山,且互为犄角,是五圣山防御前沿的重要支撑点。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因为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进行的几次大战,上甘岭这个小山村其实早已经被炮火夷为平地,只是军用地图上的地名标注而已。)



伴随着范弗里特的叫嚣,一声尖锐的长啸划破了五圣山宁静的夜空。紧接着,无数排明亮刺眼的火舌映亮了黑色的夜幕,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在五圣山志愿军阵地上响起。震惊中外的上甘岭大战,拉开了序幕。


在宽度不到4公里的进攻正面上,负责指挥这次作战的美军令詹金斯少将集中了强大的空地火力,16个炮兵营的300多门大炮,上百架各种性能的飞机和 120辆坦克。这样大密度的火力支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柏林战役也不能与之相比。


300 门大炮的齐射,几乎把五圣山打得地动山摇;近百架飞机轮番临空,像杂耍般地悬停在我军阵地的上空,肆无忌惮地把炸弹向下倾泻;120 辆坦克像恶狼般地一字排开。用坦克炮对我军阵地进行打靶般的直瞄射击。


炮弹与炸弹像狂风暴雨一般地倾泻,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整个上甘岭地区硝烟弥漫,碎石横飞……巨大的爆炸声好像要把山头劈开似的,坚硬的岩石变成了黑色的粉末,一人多深的交通壕和掩蔽部被夷为了平地,整个上甘岭刹那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坑道中坚守的志愿军战士,觉得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嘴唇被磕破了,牙齿被磕掉了,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战后,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约而同以地狱来形容,其恐怖由此可见。


要知道,承受这样火力打击的,只是我志愿军的两个连队而已,15军45师135团的1连和9连。


经过长时间的火力急袭,詹金斯确信我军阵地上已不可能还有生命存在。随着三颗信号弹升起,早已进入攻击出发阵地的“联合国军”步兵投入了进攻。


可是,美7师的两个营,攻打597.9高地(美国人称为“三角形山”),发起冲击才半小时,两个突击连的连长和全部排长就都阵亡了,底下的士兵不消说也是死伤累累。在美军指挥官的严厉督战下,这两个营不停地向我志愿军阵地发起波浪式冲击。从早上打到太阳下山,美军才好不容易占领了表面阵地。

和美军并肩作战的是韩2师,他们负责攻打537.7高地(狙击兵岭),韩2师派出4个连的步兵进攻,同时用一个坦克连和对空射击队来对我志愿军阵地压制射击,又有两个营在两边对进攻的步兵火力支援。


在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后,也是从早上打到下午,韩2师的部队才得以占领我志愿军的表面阵地。


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打了一个白天,占领了我表面阵地的美军和韩军,在阵地上却是满怀恐惧。太阳已经下山了啊,战场上,黑夜是属于中国人的。


夜里19:50,志愿军展开了猛烈反击,经过浴血奋战,志愿军成功夺回了敌人占去的阵地。


这样,经过一天的惨烈厮杀,“联合国军”付出了近2000人伤亡的大代价,换来的仅仅是对两个高地昙花一现的短暂占领。阵地还是在我英雄的志愿军手里。


事实上,这样的对于表面阵地的争夺战,持续了接近一周时间。白天,敌人依靠猛烈的炮火轰炸,加上“人海战术”冲锋,从我们手里夺去表面阵地。

但是,到了夜里,我们志愿军通过夜战、近战,又成功夺回阵地。这可以说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0月14日到20日。


此后,进入了上甘岭最艰苦的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


韩2师师长觉得很奇怪,在上甘岭,他们白天夺取了阵地,怎么到了夜里,志愿军又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给韩军一顿胖揍。韩2师的参谋长,带人亲自去侦察,结果发现了志愿军坑道的秘密。


此后,敌人用了各种方法破坏我志愿军坑道: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气弹、硫磺弹熏;用巨石块堵洞口;堵塞通气口等等。

志愿军对敌人的破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于是,敌人又想到了对坑道的封锁。派出去抢水的志愿军战士,几乎无一生还,后来,就改为由后勤指挥所派人送水。


但是,敌人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真正能送到战士们手头的水是微乎其微。。人几天不吃饭还勉强可以支撑,但是,几天不喝水,可就要了命了。没有水,连吃的干粮都堵在干燥的喉咙里,咽不下去。


断水的志愿军战士,只有舔石壁上难得的水珠,或者到坑道口呼吸一下寒冷的空气,想吸那微微的湿气。

最后,战士们只有喝自己的尿来维持生命,但是,没有水分摄入,即使是尿也越来越少。


直到第九天,也就是10月28日夜,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和两个火线运输员才冲过了炮火封锁,将三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了一号坑道,那个夜晚简直就是阵地上最盛大的节日。但是,萝卜吃多了烧心,所以坑道部队建议送苹果。

十五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三万多公斤苹果,派人送往坑道。但是,美军炮火封锁实在太猛,大筐苹果难以送上去,没有一筐苹果送进坑道,最后送进一号坑道的只有一只苹果!


三万多公斤苹果只能送到一个苹果,我们小学语文课上《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就在坑道里产生了。


面对敌人日复一日的持续围攻,我前线指挥员敏感地意识到,消极地等待和防守,很有可能会招致灭顶之灾。

要坚守下去,必须主动出击,用小、近、快、狠的战术手段,让敌人付出难以承受的重大伤亡,这样才能为下一阶段的大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小”,每次出击使用少量的兵力,一般是2至3人的战斗小组,在深夜悄悄潜出坑道,出其不意地对敌地堡和堑壕实施爆破。


“近”,在敌人进攻时,我防守部队屏息等机,等到敌人进至20~30米的距离时,再进行突然射击,以保证较高的杀伤率。这种战法,有效地减少了敌人炮火对我军的杀伤力。因为敌我双方近身相搏,混战一团,敌人如果火力支援,难免伤及自己人,这样使得敌人火力难以发挥效力。这是在朝鲜战场上最令美军头疼和恐惧的一种战法。


“狠”,不打则已,打则务必全歼进攻之敌。也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时候,我军即使自身付出重大代价,也力求对成建制的进攻之敌实施包围歼灭。这样不仅可以有力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还可以震慑和瓦解敌人的士气,使敌人产生恐惧感。


“快”,行动迅速、果敢,从坑道中跃出快、击敌快、回撤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敌人,使之防不胜防,闻风丧胆。


从10月21日至29日,我志愿军坑道坚守部队组建班、组为单位的突然出击158次,除了9次未能奏效,149次都获得成功,以微小代价,取得了歼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


以10月30日夜开始的决定性大反击为标志,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反击与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

在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时,我军为反击积蓄着力量。到10月底,我志愿军火炮由原来的65门增调至133门,每门炮储备炮弹300--500发,“喀秋莎”火箭炮也增至一个团。步兵集结了25个齐装满员的战斗连队。对于反击,我英雄的志愿军是准备充分,志在必得!



30日晚上21时,我军百门榴弹炮第一次齐射,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最大规模的反击开始了。通过强烈的炮火轰击,敌人的防御工事被夷为平地,防守兵力也遭到了重大杀伤。接着,我军步兵分队发起冲锋,经过一日苦战,终于把敌人打下去。


让人感慨的是,后来美军总结上甘岭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时,其中一点是志愿军强大的火力。而事实上,就以30日大反击的最大火力而言,志愿军火力也只有美军强度的1/4而已。


此后的5天里,敌人每天都会发动营以上战斗单位的进攻,但都被志愿军战士击退。其中第91团新战士胡修道在战友全部牺牲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创造了毙伤敌人280人的奇迹!


到11月6日上午,美军终于垂头丧气地宣布:“联合国军在三角形山的进攻被彻底打败了。”


11月7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拟的军委给志司、三兵团的复电中,对于李德生指挥的597.9高地保卫战评价非常高: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美国人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而韩国人还不甘心,可是,从11月10日到25日,韩2师、韩9师对我上甘岭阵地发起的几次攻击,除了徒遭死伤外,一无所获。


到11月25日,敌人已经无能力做营以上规模进攻,上甘岭前线渐渐平静下来。至此,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


从范弗利特一开始以为的营级规模战斗,花几天时间,200伤亡攻占上甘岭,到最终“联合国军”打下接近200万发炮弹,投入6万人,用了43天,战斗打成战役,造成自己死伤2万多人,而徒劳无功,可以说,美国在上甘岭遭受到了惨败!


而我英雄的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胜利的根源在于志愿军的坚强意志,以及依靠坑道的科学作战。


坚强意志!


上甘岭一战,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志愿军的英勇顽强,光是各级战斗英雄就诞生了12383人,除了最为家喻户晓的黄继光、邱少云,还有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等许多战斗英雄,一个个都是铮铮铁骨,每人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黄继光和邱少云






还有,用身体抵住爆破筒的苗族英雄--龙世昌。

龙世昌


用身体接通电话线的英雄--牛保才。

牛保才


上甘岭战役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共有38人。孙子明,就是第一位做出如此壮举的英雄。就是这样一位英雄,暂时还找不到他的照片!


坑道工事!

“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好像出现了一个长220公里,宽20~30公里的巨大蜂巢,中朝军队阵地的坚固程度足以让任何具有进攻欲望的人望而生畏。”

据说,这是美国空军通过空中观察得出的结论。

1952年春夏两季,在朝鲜半岛三八线蜿蜒500里的战线上,数十万中国军队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整个我军防线形成了大小坑道纵横交错,坑道与表面阵地相结合,既利于屯兵又利于用兵的坚固防御体系。


志愿军构筑坑道工事,这是因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根据战争态势的变化,上书毛主席,对我军下一步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联合国军’已经在三八线以南建立起了三道坚固的战略性防线。我们的兵力优于敌人,但技术装备处于劣势,一切供应都要从国内运来。加之朝鲜地形狭长,敌人兵力集中,因此,要想在大踏步的机动战中消灭敌人是困难的。

同样,敌人由于遭受了多次的惨败,也不敢大胆冒进。志愿军已完全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迫使敌人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这样,今后的作战要以阵地战,即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为主了。”


毛主席根据战局的变化和志愿军总部的报告,作出了敌我双方将“长期相持于三八线”的估计,并用自己家乡“牛皮糖”这种小吃,做了形象比喻:

我们的作战方针是持久战,我们的战术原则是“零敲牛皮糖”,即采用袭击、伏击、反击相结合的战法,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



要在“联合国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做好阵地攻防作战,志愿军就采取了坑道这个好方法!


正是依靠着志愿军的坚强意志,以及毛主席、彭德怀对战争的准确判断而采用的坑道工事,在上甘岭战役,我英雄的志愿军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上甘岭,赢在三点。第一点,我军经历过了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有不怕死,不怕困难,顽强的意志与战争经验。

第二点,坑道工事作业,在新式热兵器战争中,火炮与炸弹的威力,足以催毁地面的一切。要想守住而不被炸死,只有坑道。敌人一打炮,立马钻进坑道,炮声一停,又从坑道出来防守。

大家知道早期我军的抗日战争,著名的台儿庄大捷。打退了日本,实际战损是5比1。我军伤亡5万多,日军伤亡一万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除了我军武器不如人,战争经验也不行。日军弹药充足,对中国工事一顿炮火,守军已经炸死一半。日军继续进攻,中国又添加部队。日军又一阵炮火,守军又死一半。真正中国军队,伤亡5万多人,有大半是被飞机大炮炸死的。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事里没有坑道,猛烈的炮火一来,守军在工事里一起炸飞了。

到了志愿军的时候,美军的炮火比志愿军还厉害不止一倍。战后连上甘岭山头都削平了两米,土石炸成粉灰,一脚下去,没入大腿。这种炮火,所有人在工事里都会一个不剩。我们的军事领导,经历了多年战争经验,明白在这样的炮火下,要想不被炸死,而守位上甘岭,只有躲进坑道。所以,在工事里,挖出了很多以班,排为单位的坑道,并在坑道里准备了粮食弹药。小小上甘岭,中方守军在上面只能放一个营,本来美军打算两个营就能拿下,最后结果,硬是打成了双方出动十几万人的大战役。

第三点,武器,上甘岭战役,中国军队,已经全部换上苏式装备,武器方面除了飞机,已经不输于美军。中方的炮火阵地,后期还拉来了一种先进的宝贝,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炮,一炮是一排炮弹出去。几十台炮对准进攻到我军阵地前的美军同时开炮,美军躲都没处躲。

这样一个小战役小山头,最终历时43天,美军在现代化武器的进攻下,折损1万多人,也没有攻下,不得不停战,乖乖的在板门店签下停战协议。




说上甘岭就会想起黄继光,也应该想起上甘岭特功八连,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和小木岭大营救,93人救出756人。前有上甘岭,后有小木岭。

上甘岭炮火密集到什么程度?

出现炮弹在空中相撞、美军飞机撞炮弹的奇观,人类有史以来从没有过。

美军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丧心病狂倾泻了约200万发炮弹,最高每秒6发。

平均每平方公里16000余吨,算成每平方,就是16公斤。

如果你的房子是100平方,等于禁受了1600公斤弹药的暴击,渣都没有。

山头被削低两三米,随手抓一把土,里面三样东西,骨头、弹片和土,林彪说上甘岭是肉磨子。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着一铲上甘岭战场的土:





一寸河山一寸血。

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持续43天的惨烈拉锯战,人间炼狱。

“联合国军”共投入60000余人,伤亡约25000人,伤亡比40%多。

此前美军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

志愿军共投入43000余人,伤亡11500人,伤亡比超过25%。

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取得胜利。

今天,在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有一张照片,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在上甘岭主峰迎风飘扬,战士们带着胜利的笑容。



看到的是笑,背后都是血和泪。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黄继光大家都很熟悉,今天重点讲讲上甘岭特功八连,看完就会知道是怎样打赢的。

上甘岭战役是八连战史中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役,荣记集体特等功。

八连是志愿军3兵团15军45师134团的尖刀连。

15军是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刘邓大军的头等主力。

后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来挑去,最终选中15军,改建为我军第一支空降兵。

15军军长秦基伟是上甘岭战役的总指挥,后来任国防部长。



八连原来是黄麻起义时的一支赤卫队,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所有战争。

有史以来都是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他们的口号是:“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淮海战役,仅10分钟就突破黄维兵团一个主力师的阵地,强渡40多米宽的浍河,占领小白庄。

接着又连续攻下2个村庄,直到全连仅剩9人时,还攻克了第4个村庄。

战斗结束后,全连补充到140余人。

4天后担任全军尖刀连,又是10多分钟就突破双堆集的大门杨围子。

一举拿下50余个地堡,撕开一条宽400米的突破口。

但在上甘岭受到严峻考验。

先简单看一下过程。

上甘岭战役10月14日开始,美韩联军3个营发起突然袭击,志愿军只有45师2个连驻守两个高地,到18日,表面阵地全部失守。



45师师长崔功决定19日发起反击收复阵地,决定打出手中的王牌——八连。

八连受命于危难之际,最终不负重托。

18日夜,连长李保成率领八连向上甘岭597.9高地运动。

首先要通过1500米长的炮火封锁区,探照灯、照明弹把封锁区照得如同白昼。

八连采用三三制,三人为一小组,交替掩护前进,在封锁区内爬行八小时,仅以伤亡5人的代价,全部进入了1号坑道,为19日大反击奠定胜利基础(第15军军史评价)。

19日,八连相继攻取了第1、9号阵地,最后攻克主峰(3号阵地)。

同日,黄继光在攻克597.9高地6号阵地的战斗中牺牲,战后被追记为特等功臣、特级英雄,是志愿军历史上获得这项荣誉仅有的两人之一,另一人为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



战至21日夜,八连仅剩16人,但依然像钉子一样钉在在597.9高地。

23日夜,得到人员补充的八连,对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

与敌反复争夺9次,拿下8号阵地后,八连仅剩5人。

副连长侯有昌右胸被敌机枪打得稀烂,被背回坑道后,4天水米未进,也没哼过一声,第5天早上,这位铁打的汉子悄悄地死了。

5天内,八连第二次全连打光,退守1号主坑道。

白天防守,晚上出击,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伤亡。

45师每天抽调机关人员向坑道增援,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

事后统计,一共去了800余人,但最后到达连队的只有3、400人,一大半牺牲在路上。

一位理发员给师长崔建功理了一半,就匆匆和后勤人员一起奔赴上甘岭,再也没回来。



开国少将崔建功在坑道(后中)

10月24日晚,秦基伟将军的警卫连96人,被派往1号坑道支援。

15军自成立以来,还从没用上过军警卫连。

这是八连第三次重建。

25日,美军将被打残的美第7师撤下战场,由韩2师接替。

韩军将东方人的“狡黠”和“阴毒”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在坑道顶上打洞,用硫磺弹、毒气弹、辣椒烟熏,用铁丝网将棉花缠绕成团、甚至用糯米饭堵塞通气洞口……

然后,在坑道顶上的洞眼里装烈性炸药爆破,同时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

美军忙了5天,一筹莫展,而韩2师第1天就对坑道造成巨大破坏。

2号坑道炸塌了近30米,坑道里的4连被倒塌的土石压死2人,压伤6人。

1号坑道的两个洞口也被炸塌,只剩下碗口大小的透气孔,八连伤亡了37人才将洞口重新掏开。

这还不算什么,美军对交通线的炮火封锁,断药断粮断水才是最致命的。





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实际只有1.5公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血路。

在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一度高达90%。

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全靠坚强的意志支撑着。

而且为了不影响战友的情绪,伤员都自觉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紧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没法拿下来。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装水的容器一中弹,水就没了。

饼干根本咽不下,甚至把舌头都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口水都没有。



所以,后来就主要送萝卜,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送萝卜也难于登天,上甘岭特功八连断粮断水9天后,才闻到萝卜味。

那天晚上,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带着两名运输员,终于冲破敌人炮火封锁,送来了3袋萝卜。

整个八连就像过大年,坑道里一片欢声笑语。

一般来说,人不吃饭不喝水,3天左右就会死亡,不吃饭只喝水可以挺半个月左右。

可是,萝卜吃多了又上火,本来嗓子就冒火。

于是,改送苹果。

15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30000多公斤苹果,但要把大筐苹果送上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

一个苹果几条命。

我们在课本里读到的《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就诞生在上甘岭特功八连坚守的1号坑道。

一个苹果,开始都不吃,经过动员,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当我们刷手机,看到类似的logo,有什么感想呢?

苹果机好,也不反对大家用,但也不必过于嘲笑雷军说小米对标苹果,甚至罗永浩说收购苹果。

上甘岭坑道的惨烈,看看亲历者高亚雄的回忆:

“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毒气、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敌人什么武器都用上了。

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没水喝,尿也很少啊……”

坚持就是胜利!

八连坚持下来了,坚持到了10月30日中午12时,我军开始对上甘岭发起全面大反攻。

整个抗美援朝志愿军首次大规模炮击开始了,加上敌人的炮火,密集程度创人类战争史最高纪录。



同时,志愿军创下了上甘岭战役中日均最高弹药消耗量:

手榴弹和手雷30000余枚,子弹300000多发,炮弹21000多发,爆破筒260根。

八连如猛虎出洞,杀出坑道,最终将将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主峰阵地

从21日至29日,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累计歼敌2000余人。

这面不倒的红旗,不到2平方,布满381个弹孔,现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019年,国庆70周年大庆,这面战旗随空降兵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





70年过去,战旗还是那么鲜艳,那么美。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是怎样打赢的?

就是黄继光、邱少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就是上甘岭特功八连的精神:“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激励着上甘岭特功八连一代又一代传人。

前有上甘岭,后有小木岭!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黄继光、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部队,在汶川地震中的小木岭大营救。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 地震,地震波绕地球6圈 。

地震共造成超过46万人伤亡、失踪,近2000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为我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

灾情就是命令,震区就是战场。

空降兵出动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团,第一时间飞上蓝天,在不适合空降的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强行空降汶川。





5月15日,700多名官兵,经过连续3天3夜的急行军,到达清平乡。

清平乡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彻底成为“孤岛”,公路被毁,桥梁阻断,断水断电,信息不畅,手机完全没有信号。

到18日,得知大量群众被困小木岭,那是一座绝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部队距小木岭约有10公里,6点就出发,8点才到达山脚下。

群众被困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内。

官兵抬头一看,晕,看不到山顶。

事后才知道,从山脚到引水洞的绝壁下,高差约500米。

山路已经被塌方的大小石块所覆盖,坡度约65度。

唯一能供攀爬的是一个凸出的平台,10米来宽,地震过后错位,原本水平的平面已经倾斜。

下方支撑它的是另一个斜面,他们组合在一起就像是突兀出来的一个金字塔尖,没有任何多余的附体。

洞口处于一面高达70米,角度约80度的水泥绝壁上。

绝壁右侧是陡峭的悬崖,怪石嶙峋,左侧不远处,滚石飞落,轰轰之声不绝于耳。



“组建突击队!”

孙团长一声令下,勇士们纷纷请战,架“天梯”。

最后,6名体力好、经验足的战士被挑选出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吴雪冰,刘彬,李华南,杨万忠、殷金良,秦钱。

唯一能借力的,是绝壁上固定山体的水泥墙一根根裸露在外的钢筋,最短的只有3厘米,而且极不规则,踩踏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刘彬自告奋勇:“我来,我是四川人,爬惯了山路,我能行!”

他就像壁虎那样,紧紧地贴在水泥墙壁上,四肢扒住钢筋铁条,一寸寸往上挪。

他当时大气都不敢出,有一脚踩下去的时候,钢筋条刚好冲上,受力面积不超过一平方厘米,透过鞋底,脚板被扎得生疼。



水泥平面后面很光滑,没有什么摩擦,每走一步都很费劲,10米长水泥墙,爬了近半个小时。

最恼火的就是上面碎石不断地滚下来,手腕很快被砸肿。

有一块巨石滚下来,正好他抬头看到了,赶紧一歪,贴在绝壁上,石头擦肩而过,差点把他砸下去。

死神擦肩而过。

吴雪冰、殷金良、秦钱、李华南四名勇士,也在电缆的帮助下,陆续爬上了绝壁,站在只有一米来宽的平台上,紧张地开始了云梯的架设工作。



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杨万忠,在绝壁下方,一根背带系在半空负责调整云梯。

脚底完全是空的,没办法躲掉下来的石头,就靠一顶钢盔保命,完全听天由命。

事后看头盔,全是石块砸出的白点,几百个!

他全身布满乌色的淤青,也是几百个!

事后接受采访,他说:“当时说不害怕是假的,我都不敢往下看。但是还有很多老乡在等着救,我必须上!”



此时的孙团长带病指挥,跟着往上爬。

到达绝壁前的一小块平地后,在卫生队赵队长的催促下,团长这才躲在一块巨石后面,一边打吊瓶,眼睛一边还紧紧锁住了洞口。

到了晚上,孙团长从部队调来发电机、电线和灯泡,挑灯夜战,充分发挥出上甘岭的战斗精神,通宵达旦。

战至20日中午,突然乌云密布,转眼间下起了倾盆大雨。



一方面绝壁变得湿滑,另一方面,布满裂缝的山体,可能出现塌方或泥石流。

还有,勇士们已经连续作战了30多个小时,极度疲劳。

怎么办?

继续干!

架好了“天梯”,再一个个把被困群众背下来。



一位被砸断双腿的中年男子,被妻子一路背到小木岭涵洞避难。

男子对妻子说,你已经背了我这么多天了,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假如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你就逃生吧,再也不要管我了,再背着我,你也活不成。

妻子说,要死一起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你撇下。

后来他们被陷入求生疯狂的人群冲散了。

妻子先获救,一直没看见丈夫,眼泪都哭干了,她躺在地上已经不抱希望了。

听说下来最后一批人,她慢慢地坐起来,远远地无神地看着,突然战士背上背着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她眼睛一亮,风一样地跑了过去。

一个也不能少!

两夫妻抱头痛哭,然后对着战士鸡啄米似地磕头,鲜血染红了大地,致敬最可爱的人。

现场所有的人,眼前都一片模糊。

战士李华南至少背了200人,当最后一名群众的绳索被杨万忠解开之后,李华南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然后一倒,半天没起来。

到20日傍晚,小木岭大营救工基本结束,耗时三天两夜,共救出受灾群众756人,战士们却个个差点累死。



由于大部队无法展开,部队投入的兵力仅仅93人。

93人,连续战斗,仅凭人力从绝岭之上救出近千人,连外媒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正如今天,美国西点军校依然摆放着上甘岭的模型,他们依然在研究,依然无法破解那个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再看一组图,应该会彻底明白:











因为那是保家卫国。

因为中国军人爱祖国、爱人民。

我们为什么能打赢上甘岭战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我们为什么今天能幸福地生活?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

但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麻雀妈妈为了孩子,可以将猎狗打得瑟瑟发抖。

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真爱无敌!




1952年11月,在被美国人称为“伤心岭”的上甘岭,一位记者随手抓起把浮土,发现里面竟然有32个弹片!上甘岭的战斗之惨烈也见一斑。

对于上甘岭的失败,美军曾找出了3个令人无法信服的败因;而对于胜利,我方主将秦基伟也给出了7大胜因。到底如何,下面给大家一一分析。

一、上甘岭战役的起因

1952年10月初,在朝鲜战场,我军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主动权,美国人也早已被打得坐在了板门店的谈判桌前,但傲慢的美军总想以胜利者的姿态漫天要价。为了增加谈判筹码,于是美军于10月14日向我15军控制的上甘岭发动进攻,妄图在5日内拿下阵地,谁知遭到我军的有力反击,战斗越打越大,终于发展成一场战役。

43天后,联合国军在付出15000人的伤亡后(其中美军5000人,韩军10000人),不得不承认失败,乖乖地又坐回到谈判桌前。

二、美军总结的3个败因

1、美国人认为我们是使用人海战术,以多打少,以众欺寡。

在他们公布的数据中,说我军兵力4倍于他们,认为这是导致美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哈哈,我们下面来看看双方投入的兵力对比:

我军:

步兵:十五军四十五师之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五团,二十九师之八十六团、八十七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之九十一团、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三十四师之一零六团,合计十五军5个团,十二军4个团,共9个步兵团,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余新兵,共4.3万余人。

联合国军:

步兵:美第七师3个团、韩第二师4个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合计7个团又2个营。支援部队炮兵十六个营又3个连,8个坦克连,以及各直属队及第105新兵编练师9000余人,参战总兵力约4万人。以上还不包括美军强大的空军力量。

此外,韩第九师3个团、美军第一八七空降团也参加了战斗,但美军并未将其统计进去。

不知道美国人是如何得出我军4倍于他们的结论的。也许,他们只计算了美国军队的数量,哈哈,韩国军队,还有其他参战国家的军队,都不是人了吗?

话又说回来,战争就是战争,非得一人对一人地打吗?你投入的部队少,只能说明你实力不够或者对形势误判,怪谁?

2、美国人认为我军的炮火力量十分猛烈。

确实,我军在战役的后期,调集了大量炮火支援上甘岭,这为我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也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摧毁了大量美军建造的防御措施,造成联合国军众多的战斗人员伤亡。

但是,美国人难道忘记了,在上甘岭战役最初的几天时间里,在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上,美军就调集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向上甘岭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炮火过后过后,上甘岭山头被削低两米!土石被炸松1—2米!

而美国人所认为的“我军十分猛烈的炮火”,不过是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还不到联合国军的1/4。我实在不知道这个“十分猛烈的炮火”从何说起,找理由也得认真一点吧!

3、美国人认为最后一个原因是韩国军队太过无能,拖了美军后腿。

我们且来看看到底是韩国人拖了后腿,还是美军因为怕死而让韩国人当了“炮灰”吧:

战争开始后不久的25日,范佛里特就让受到我军重创的美第七师撤出战场,而让韩国第二师接替进攻。同时,韩第六师在韩第二师右翼布防,韩第九师作为战役预备队。

也就是说,美军已被我军打怕,拖了韩军来替自己挡子弹。这一部署当即就在韩国部队中引起轩然大波,韩第2师内很多人大骂美军让他们当“替死鬼”。

自己只在前面打了上十天,而让韩国人在前面冲了三十多天,美军人还好意思说韩国拖了他们的后腿。

三、秦基伟总结的7大胜因

1、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胜利,是志司、兵团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的胜利;

2、一切参战部队发扬了高度的团结战斗精神,表现了特殊的英勇顽强与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造成了为国争光慷慨赴死的壮烈气氛;

3、大量的炮兵参战,炮火准确猛烈,为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4、坚固和完善的坑道体系,是保证上甘岭战役持久防御从而致胜的重要条件;

5、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以十五军第四十五、二十九师为主体,各兄弟部队配合参战的结果;

6、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还仰仗于后勤保障有力;

7、在上甘岭战役中,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援和鼓舞。

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直接指挥员,秦将军的总结十分全面而客观,既包括了战略上的正确指导,又包括了精神层面的巨大支撑,更有细致的战术分析,体现出我军胜在了意志、胆略与智慧!

四、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秦将军的总结无疑是非常到位的,我想要补充几个细节:

1、地形不利于美军。

上甘岭由两个高地组成: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既象个英文字母Y,又像个三角形,美军称之为三角形山;

537.7高地由南北两个形同驼峰的山岭组成,美军称之为狙击兵岭。其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在志愿军手中,上面有9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

两个高地方圆3.7平方公里,战前我军的兵力不过两个连。但这样一个地方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双方都只能采用“添油战术”,一个连、一个排、一个班甚至一个人地补充兵力。同时,这里也不利于坦克等重武器行进,所以战斗中,美军的坦克都是在山下向我攻击。

2、苏制武器的支援

在抗美援朝的中后期,大量艻制武器运抵前线,虽然这些武器大多是苏军二战中使用过的淘汰的武器,但远比我们的“小米加步枪”强。尤其是上甘岭战役后期,大量苏联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运抵前线,部署在上甘岭周围十多公里范围内,为我军的反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3、投掷性武器的使用

前面介绍了上甘岭的地形特点,而同时,由于美军在进攻时大多采取集团冲锋的方式,攻击队形密集,士兵聚集在一起向前冲锋,我军在实战中找到了一种高效的防御武器——投掷性武器。

什么是投掷性武器?就是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等这类武器,战士们不用站起来举着武器瞄准,只需躲在坑道内,等敌人快要冲上来时,将手榴弹等扔出去,一炸一大片。上甘岭的很多战斗,几乎都是靠这种投掷性武器取胜的。

据战后统计,仅15军45师,在23天的战斗中,就消耗了手榴弹10.65万颗,手雷4.6万颗,爆破筒1500余根,这其中还不包括搜集敌方遗弃的手榴弹和手雷。

我们不希望发生战争,但我们绝不害怕战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上甘岭   炮弹   战旗   坑道   志愿军   国军   炮火   高地   我军   伤亡   阵地   战役   美军   部队   敌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