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年纪轻轻,为什么要给努尔哈赤殉葬?

努尔哈赤驾崩后,大福晋阿巴亥被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胁迫,若阿巴亥不殉葬,努尔哈赤把大位传给的多尔衮和弟弟多铎就有性命之忧。

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自知命不久矣,去世前实在舍不得年轻的妻子阿巴亥,最后的几天他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妻子。


努尔哈赤带着不舍离开了人世,留有遗言:阿巴亥是他最喜欢的人,希望大家看在过去的情分上不要欺负她,立十四子多尔衮为汗王,代善辅政。

阿巴亥是大妃,就是皇后,她三个年幼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分别掌管着八旗里面的三旗,阿济格骁勇善战,但头脑简单,被立为汗王的多尔衮领兵在外,多铎年幼。


皇太极早已对汗位筹谋已久,怎么会看着这大好机会轻易放弃,他拉拢莽古尔泰和阿敏,提出四大贝勒一起理政,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是没有机会争夺汗位的,阿敏德行有亏,更是没有人支持,听到皇太极提出四大贝勒共同理政,喜出望外,当及就和皇太极密谋,对外宣扬努尔哈赤立四贝勒为汗王,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阿济格本身就对父汗对多尔衮的盛宠极为不满,皇太极有许诺了不少好出,阿济格就站在皇太极这个阵营。

皇太极这一手,孤立了大贝勒代善,还有一个眼中钉就是阿巴亥,必须要赶在多尔衮赶回来之前处死阿巴亥,就编撰了老汗王舍不得大妃,要阿巴亥殉葬的诏书。但皇太极不知道老汗王最后几天是怎么布局的,只有阿巴亥知道,不得不和阿巴亥交换,立誓善待阿济格,多铎,多尔衮。


年仅37岁的阿巴亥没有等到她最疼爱的儿子,心有不甘,但她是个优雅的女人,还是盛装给努尔哈赤殉葬了。

日夜兼程赶回来的多尔衮,看着殉葬的大妃,知道自己若不顺从,只有死路一条,在没有阿巴亥的筹谋,加上四大贝勒势大,多尔衮只得收敛锋芒。


皇太极提出的四大贝勒理政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到一年,莽古尔泰犯事被处置,阿敏本身就一大堆麻烦事,随便找了个理由也被处置了,代善孤掌难鸣不得不辞去理政权,恳请皇太极登基。

多尔衮四处征战,功勋累累,皇太极多次想处置,都被机谨的他逃过一劫又一劫。多尔衮始终是皇太极心中的一根刺,但多尔衮的才能却是出类拔萃,多铎也成长了起来,皇太极才歇了心思。

阿济格有多幼稚,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阿济格一直不服气,到处找茬,福临12岁那年多尔衮去城外打猎,受重伤去世。阿济格带着儿子领兵包围皇宫,他不是要造反,而是要求承袭多尔衮摄政王的职位,气笑了12岁的福临,被福临派人抓起来,关进监狱,很快就被折磨死了。

福临把多尔衮鞭尸,又给罗列多项大罪。

乾隆后来给多尔衮平反,但他觉得阿济格罪有应得,没有给他平反。




1601年,12岁的阿巴亥,嫁给42岁的努尔哈赤。但她瞒着丈夫,偷偷和大儿子代善深夜幽会。皇太极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恩爱26年,多尔衮就是她的第二个儿子。


按理说,38岁已有子女傍身的她,根本不需要为努尔哈赤殉葬。


可事实上,她不仅殉葬了,而且殉葬得非常匆忙,几乎是努尔哈赤前脚走,她后脚追随,仿佛要掩盖什么。


阿巴亥的殉葬过程


《太祖武皇帝实录》详细记录了阿巴亥的殉葬过程。


38岁的她,穿着华丽的衣服,描眉化妆,哭得梨花带雨。


她看着大门,哭泣道:


“我12岁就嫁给努尔哈赤,现在已经26年多了。先帝让我殉葬,我不愿意也必须走。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我的两个孩子多尔衮、多铎。”


从阿巴亥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3个信息:


  • 第一,先帝让她殉葬,她不得不从;
  • 第二,她本人并不愿意殉葬;
  • 第三,她舍不得年幼的孩子,并委托给某些人照顾。


其实,按照风俗,阿巴亥是大妃,又有子嗣,根本不用殉葬,为何她要殉葬?


我翻阅了史料,在史料的记载中,阿巴亥被逼殉葬,主要原因是偷偷和丈夫的儿子,即大贝勒代善,有了不可告人的关系。




阿巴亥和代善的私情


在史料的记载中,阿巴亥和努尔哈赤的感情很好。


1601年,12岁的她,嫁给了42岁的努尔哈赤。


当时,努尔哈赤已有大福晋,即皇太极的生母孟古。按理说,此时阿巴亥入门,只能给努尔哈赤当庶妃。


但是,努尔哈赤很喜欢她,力排众议,让她成了平妻。


2年后,大福晋孟古去世,阿巴亥立刻被册立为唯一的大福晋


此后,阿巴亥接连生下3子1女,但女儿早早夭折,剩下的3个儿子,作为嫡出的儿子,出入军队,掌握了八旗军队中的三旗。




按照当时的规矩,帝王去世,继任的帝王可以继承他的全部财产和女人,即收继婚中“父死子继”的习俗。


努尔哈赤比阿巴亥大30多岁,为了让阿巴亥的日子过得好一点,最终,他选择了大贝勒代善。


大贝勒代善,为人仁慈,有担当,可以很好地照顾阿巴亥和年幼的孩子。


当时,努尔哈赤已经病重,而阿巴亥和代善,也提前看出努尔哈赤的想法,便开始送饭送干粮,眉目传情。


按照当时的风俗,福晋如果不请示大汗,将一块布、一块绸子送给女人,是欺骗丈夫的大罪;若不请示大汗,给男人送东西,就视为对那个男人倾心,是更重的罪。




当时,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塔因,没有请示丈夫,将两块大翠兰布送给了婢女。结果,这个婢女与人私通,把东西送给了男人。


事情东窗事发,塔因受到了责难,脸面大损,而她的婢女则被处以死刑。


原本,阿巴亥和大贝勒代善的交往,所有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塔因很不服气,直接揭发阿巴亥,并称:大福晋阿巴亥和大贝勒代善,有一腿!


《满文·老档·太祖》:(塔因)“大福晋曾两次备饭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给四贝勒送饭,四贝勒受而未食。且大福晋一日二、三次派人至大贝勒家,大概有什么事共同商议。大福晋本人也二、三次黑夜出院去。”


被揭发,这事就闹大了。




努尔哈赤迅速召大臣去查探,大臣给的结果是:全部属实。


大臣还查出了更多细节,比如阿巴亥会打扮得花枝招展,用她那忽闪忽闪、无辜而又带点魅惑的眼神,与代善含情脉脉。


这是大罪。


给男人送饭,天天派人去问询,还半夜三更出去……这个罪名,就算阿巴亥是大福晋,也承受不起。


但努尔哈赤没有追究阿巴亥。


他找了个借口,以偷盗之罪,处置了阿巴亥:“大福晋偷盗许多缎子、蟒缎、金银财物隐藏(隐藏的地点就是她的娘家)……”


当着大臣、贝勒的面,努尔哈赤斥责阿巴亥:


“这个女人邪恶狡猾,诈骗偷盗,凡是人有的你都有。我用金子、东珠装饰打扮你,穿别人没见过的好缎子,养活着你,不爱汗夫,不顾我去看别人,这不杀怎么行。”


“但若因为这个罪过将其杀掉,我的心女肝一样的三子一将怎样痛哭呢?即使杀了大福晋,她的小儿子们如果有病怎么办呢?可以让她看护、照料、我将不和她在一起生活,离之。以后任何人也不许接受大福晋的东西、听她的话,违背的人无论男女都将杀死。”




努尔哈赤的操作,的确保住了阿巴亥的命。


虽然明面上,他没有定阿巴亥私通的罪名,可他已经处罚了妻子,不许她和任何人来往,不准她听信谗言、和她分居,还处罚了她的娘家。


此时,就算大臣们再有意见,也不好意思多说了。


不过,可能努尔哈赤是真的喜欢阿巴亥。


1年后,被“废黜”的阿巴亥,再次回到了努尔哈赤身边,依旧是大福晋。


此时的阿巴亥,开始出席各类典礼、参与政务,甚至还前往前线慰问……




1626年,努尔哈赤在外出征,病情加重,深感大限已到,赶紧请来阿巴亥见面密谈。


几天后,努尔哈赤匆匆离世。


阿巴亥还只有38岁,非常年轻,以为自己可以一展宏图,可皇太极却打了她个措手不及。


努尔哈赤去世当天,皇太极拿出殉葬的旨意: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阿巴亥貌美善妒,经常让我(努尔哈赤)不开心,未免她以后祸乱国政,就让她殉葬吧。


先帝旨意已下,就算阿巴亥不愿意,也没有人能救她。


于是,她只能欢欢喜喜打扮好,然后去殉葬。




殉葬事件的诡谲之处


满清入关之前,还保留着殉葬的习俗。


乍一看,阿巴亥因为不遵守男女关系,被努尔哈赤怀疑,最终因为努尔哈赤的命令而殉葬,好像顺理成章。


当年汉武帝“去子留母”,也是这么干的。


但我读这个故事,怎么读都觉得诡异。


这真的是事情的真相吗?


努尔哈赤真的想让阿巴亥殉葬吗?


我查阅相关史料,发现殉葬事件处处透露着疑点。




其一,殉葬的理由,与当时的风俗严重不符。


满清入关前,确实一直有生殉的习俗。


据《宁古塔纪略》记载,丈夫死后,必须有一个妾氏殉葬,而且,该女子必须在殉葬前浓妆艳抹,不许哭泣。如果她不愿意殉葬,大家就可以一起把她掐死,然后放入棺材里。


《宁古塔纪略》:夫死,必有一妾从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僧也。当殉者不哭,艳妆而坐坑上,主妇率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弦扣环而须之。倘不肯殉,则群起而扼之死矣。


从这个风俗来看,阿巴亥并不符合殉葬的条件。


阿巴亥是大福晋,是正妻,在当时,正妻为丈夫殉葬的是极少数,而且必须满足2个条件:


  • 条件一:正妻为爱妻,禁止不睦的正妻殉葬;


  • 条件二:正妻无年幼子嗣。


如果只看皇太极拿出来的殉葬圣旨,显然,阿巴亥都不符合这两个条件。


  • 首先,殉葬的遗言上表明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即阿巴亥经常引得努尔哈赤心情不悦,也就是说,夫妻俩关系不好,不符合感情和睦的条件。


  • 其次,阿巴亥的2个儿子均未成年。当时,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都需要母亲的照顾。


如果按照风俗走,阿巴亥是绝对不需要殉葬的。


努尔哈赤是个有雄心壮志、想要建立功勋的人,他不可能在人生尽头,去违背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




其二,殉葬的措辞,不符合史实。


令阿巴亥殉葬的旨意上说: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


翻译过来就是:阿巴亥是一个漂亮、嫉妒心重,经常惹努尔哈赤生气,有着小聪明,却一生都被努尔哈赤压制的女人。


这句话,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来,努尔哈赤厌恶阿巴亥。


然而,这根本不符合史实。




阿巴亥和努尔哈赤相伴26年,始终备受宠爱:


  • 刚进宫,她就是平妻;孟古一死,她就成了唯一的大福晋;


  • 选择代善当继承人,也是为了阿巴亥考虑,认为代善可以好好对待她;


  • 犯了私通的大罪,只受了表面上的处罚;


  • 私通风头已过,她还是独一无二的大妃……


这些事迹,都透露着,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爱的女人。


努尔哈赤弥留时,最想要见的人,也是阿巴亥。


由此可见,殉葬旨意中的“讨厌”,明显与事实矛盾。


如果努尔哈赤真想要阿巴亥殉葬,他完全可以直接下旨,称自己太喜欢妻子,要求她下葬,何必还要捏造事实?




其三,殉葬的时间非常紧凑,好像非常害怕发生变故。


根据《满洲实录》的记载,努尔哈赤的死亡时间是八月十一日。


“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诣清河温泉坐汤。十三日大渐(后改为‘丙午大渐’),欲还京,遂乘舟顺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后,迎之于浑河相遇,至艾家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


请大家注意上面的文字。


努尔哈赤生命垂危之际,他迅速叫来了阿巴亥,两人整整待了三四天。(“丙午”是初七的意思)


一代大汗在临死前,与平时参与政治的正妻待了好几天,绝对不可能是你侬我侬的情话,大概率努尔哈赤在交待后事。


再看去世的时间。


努尔哈赤在11日晚7点多去世(庚戌时是19-21点),而阿巴亥去世的时间是:12日早上7点多。


前前后后,时间匆忙,阿巴亥连留下遗言的时间都没有。




就算阿巴亥要殉葬,她和努尔哈赤一起待了3、4天,怎么也该在大臣、儿子们的面前,交代努尔哈赤的遗言。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阿巴亥匆匆殉葬,连话都来不及说。


由此可知,她的殉葬过程很蹊跷,仿佛有人刻意不让她说话,生怕发生什么变故。




最大的受益人——皇太极


阿巴亥殉葬事件的疑点,处处透露着这件事不简单。


而阿巴亥去世,最大的受益人,是皇太极。


甚至,我猜测,如果阿巴亥殉葬真的是一场阴谋,那么皇太极是最大嫌疑人。


  • 首先,《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有关阿巴亥殉葬的记录,全部都是皇太极及其后人的手笔;


  • 其次,阿巴亥殉葬的当场,是皇太极带着一干人等,亲自看守和盯着;


  • 最后,阿巴亥殉葬后,皇太极毫无阻力地宣称自己是继承人,坐上了皇位……


因此,如果阿巴亥的殉葬有猫腻,那这个猫腻一定来自皇太极。


那么,问题来了。


皇太极为何一定要阿巴亥死?




皇太极和阿巴亥的爱恨情仇


在阿巴亥殉葬事件中,皇太极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有可能的阴谋策划者。


第一,皇太极要皇位,阿巴亥就必须死。


努尔哈赤临死前,与阿巴亥待着的那几天,具体说了什么,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朝鲜史书《春坡堂日月录》的记载中,努尔哈赤给阿巴亥的遗言是,让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


当然,朝鲜的史书,可信度不是特别高。


当时,多尔衮还只有15岁,根本没卷入汗位争夺战中。


我查阅了清初的记载,当时能够争夺汗位的,是代善和皇太极


《清初诸王争国记》说“天命间四大贝勒各拥重兵,凯觑大位。顾阿敏为太祖侄,莽古尔泰之母得罪太祖,故以代善与皇太极最有望。”




阿巴亥手握努尔哈赤的遗言,而皇太极带人冲进后宫,逼着阿巴亥殉葬。


由此推论,努尔哈赤的遗言,应该对皇太极不利。


从史料记载来看,阿巴亥表面上自愿殉葬,实则皇太极手握重兵,若他要求她殉葬,她也没有反抗之力。


而在宫中逼死阿巴亥,无异于杀鸡儆猴,代善也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阿巴亥的3个儿子都无招架之力,皇太极自然成了继位的唯一人选。




第二,为母亲报仇泄恨。


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和阿巴亥有过两年的交集。


当时,孟古是努尔哈赤唯一的正妻,日子过得很不错。


可阿巴亥一来,孟古就从唯一的大福晋,变成了平妻,没到2年就郁郁而终了。


在史料的记载中,我没找到孟古和阿巴亥相处的记载。


不过,合理推论,两女争丈夫,肯定不可能和睦。


在让阿巴亥殉葬的旨意中,暗指她“心怀嫉妒”,你说,有没有可能是皇太极看着母亲憔悴、消瘦、无奈、死亡的内心反映呢?


努尔哈赤那么喜欢阿巴亥,怎么会给她心怀妒忌的评价呢?


真正觉得阿巴亥心怀嫉妒的人,怎么看怎么都像皇太极。


他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母亲鸣不平呢?


皇太极继位后,立刻追封了母亲孟古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并把母亲的神位放在了太庙。而同样身为正妻的阿巴亥,不仅没有追封,连神牌都没有。


这种“厚此薄彼”,显然暗示着一段不寻常的过往。




写在最后


阿巴亥去世后,她的儿子多尔衮,在步步筹谋中,手握大权。


1650年,多尔衮在顺治一朝掌权。


他下令追封母亲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把她的神位放入太庙。


4个月不到,多尔衮去世,顺治立刻就把阿巴亥的封号废除、神牌撤出太庙。


自此,阿巴亥就消失在了史书中。


回到开始的话题。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为何年纪轻轻,要给努尔哈赤殉葬?


我想,她只是权力的牺牲品吧。




在努尔哈赤时期,她太过受宠,手握军队和政权,可政局瞬息万变,她没有应对变局的能力,最终成了牺牲品。


当时,代善冷眼旁观,15岁的多尔衮年纪太小,且不在她身边。


就算她再不愿意,也只能打扮得光鲜亮丽,最终走向殉葬之路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努尔哈赤刚去世18个小时皇太极就对继母下了绝杀令:“请大福晋自行了断,为父汗殉葬!”年仅38岁的阿巴亥执意不从,不料却被一根弓弦断送了性命。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与其他朝代相比,爱新觉罗家的皇帝好像个个是情种。


努尔哈赤独宠阿巴亥26年,皇太极将海兰珠视为珍宝,顺治为董鄂妃放弃了大好江山,康熙为赫舍里氏两立太子……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这些备受宠爱的后宫女子,本该活得幸福美满、恣意潇洒,可事与愿违。


她们不仅无一善终,还都落得个“自古红颜多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的下场!


这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属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了。



她,本是乌拉部最尊贵的公主,为了保存部族的实力,她12岁时,就被叔叔布占泰嫁给了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


当时,努尔哈赤43岁,已有7个福晋17个孩子,她人微言轻、初来乍到,处境并不乐观。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刚满13岁的她,就从诸多福晋中脱颖而出,成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福晋”。


三年后,她又接连生下了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和皇十五子多铎,所获恩宠更盛于从前。


即便后来,乌拉部与努尔哈赤反目成仇,屡遭背叛的努尔哈赤,大举兴兵灭了乌拉部,阿巴亥的宠爱也未因此影响分毫。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努尔哈赤念念不忘的,还是陪伴了他26年的大福晋阿巴亥。


在美女如云的深宫,阿巴亥一无强势的娘家助力、二无战功赫赫的子侄支持,却多年盛宠不衰,不得不说,阿巴亥的美貌和心机是非常了得的。


然而,美貌如斯,心机如斯,阿巴亥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唏嘘不已。


努尔哈赤死后不久,她就被逼殉葬,史书更是对她极尽抹黑之能事。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妃阿巴亥之死


1626年9月30日夜,沈阳城40公里外的瑷鸡堡,灯火通明、戒备森严、一片缟素。


为大清奠定完基业的努尔哈赤,终于走完了他金戈铁马的一生,享年68岁。


听闻大汗龙御归天的消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 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急忙带人马漏夜赶来,此时,他们惜时如命,不是为了给父汗治丧,而是为了抢夺一件东西——汗位。


努尔哈赤尸骨未寒,阿巴亥泣不成声,四大贝勒急不可耐,他们齐齐盯着大福晋,都想知道老汗王指定的接班人到底是谁?


每个人心里明镜似的:努尔哈赤临终前,一直是阿巴亥侍奉左右,如果父汗留有遗嘱,这个女人一定是知情者!


果不其然,阿巴亥在搞清楚状况后,迅速擦干眼泪,朗声回应道:“大汗遗命:传位于十四子多尔衮,着大贝勒代善辅政,待多尔衮成年,代善主动归政。”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眼下,多尔衮年仅14岁,虽掌管有两黄旗下15个牛录(满族集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1牛录约300人),但寸功未立,不仅在朝中毫无根基,就连在军中也威望甚低。


在以军功和实力说话的后金政权里,多尔衮的这点“家底”实在拿不上台面,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站出来,都足以碾压他。


大贝勒代善,正红旗旗主,掌管25个牛录;

二贝勒阿敏,镶蓝旗旗主,掌管33个牛录;

三贝勒莽古尔泰,正蓝旗旗主,掌管21个牛录;

四贝勒皇太极,正白旗旗主,掌管25个牛录。


这其中,尤以四贝勒皇太极的军功最多、实力最强。



所以,阿巴亥企图利用一纸遗诏,就让四大贝勒听命于自己的做法,实在是太幼稚了。


她高估了自己和三个儿子的能力,也低估了四大贝勒的野心。


弱肉强食之下,即便努尔哈赤的遗诏是真的,谁又会去认真执行呢?


起码大贝勒代善不会


努尔哈赤生前曾确立了八大和硕贝勒共议制,按照规定,新汗王必须要经过诸贝勒推举产生。


在一致认定阿巴亥“捏造遗诏”后,代善率先发言、表明了立场:“四贝勒德才无双,深得先帝喜爱、众人信服,应当速登大位!”


诸贝勒顿时面面相觑,但很快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随即异口同声附和道:“请四贝勒速登汗位!”


“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诸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清太宗实录》


皇太极荣登汗位、宛若新生,而阿巴亥却一败涂地、永无翻身的机会。


不久,阿巴亥接到了努尔哈赤的另一封“遗诏”:“为防止大福晋祸乱朝纲,我死后,务必命大福晋殉葬!”


阿巴亥犹如当头棒喝,执意不从:“大汗几时说过让我殉葬?!”


诸贝勒不愿与她纠缠,只冷冷回答说:“这是先王遗命,谁敢不从?”


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

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太祖武皇帝实录》


说话之际,二贝勒阿敏突然绕到阿巴亥身后,将一根弓弦,勒在了她的脖子上。阿巴亥想起三个儿子,拼命挣脱,可弓弦越勒越紧,片刻不到,年仅38岁的阿巴亥,就被活活勒死了。


也有史料记载,阿巴亥是自缢而死的。


可不论哪种死法,阿巴亥的死都是被四大贝勒逼的。




阿巴亥年纪轻轻,为什么要给努尔哈赤殉葬?


关于阿巴亥殉葬的原因,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努尔哈赤“遗诏说”。


按照《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阿巴亥被逼殉葬,是执行了努尔哈赤的遗诏。


原因是“阿巴亥虽颇有美貌,但心机深沉、嫉妒成性,经常惹大汗不高兴”,为了防止她日后祸乱朝纲,所以努尔哈赤留下遗言,命她殉葬。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太祖武皇帝实录》


事实果真如此吗?


后金确实有殉葬的习俗。


丈夫死后,家里要有一名妾室殉葬。殉葬之日,从殉之妾要盛装坐在炕上,然后接受嫡妻和家人儿女的叩拜,礼毕即“上路”。


从殉之妾的死法一般是弓箭射杀或弓弦绞杀,若是此妾不愿殉葬的话,家人就会群起而上,将其活活掐死。


“男子死,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必于生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装而坐炕上,主妇皆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引弦扣环而殒之,倘不肯殉,则群起而缢之死矣。”---《宁古塔志》




除此之外,从殉之妾还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膝下没有子嗣;

第二、与丈夫关系和睦,与夫不睦的妾室不能殉死。


很显然,阿巴亥被选中殉葬,实在不符合习俗规定。


首先,阿巴亥是嫡妻,而殉葬者一般是妾室;


其次,阿巴亥育有三子,且有两个儿子尚未成年,当时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只有12岁;


第三,据《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这说明阿巴亥与努尔哈赤夫妻之间并不和睦;


第四,天命五年,当努尔哈赤发现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有私情时,盛怒之下尚且顾念幼子、不忍杀妻,临终前,又怎么会弃幼子而不顾,硬要逼死尽心尽力、痛改前非的大妃呢?


“大福晋可不杀之,幼子患病,令其照看。我将不与该福晋同居,将其休弃之。”——《满文老档》


由上可知,努尔哈赤留下遗诏,命阿巴亥殉葬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第二种:四大贝勒“矫诏逼死说”。


阿巴亥的死,完全是自找的。


原本,她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努尔哈赤死后,摆在阿巴亥面前的,还有两条路。


第一条,闭口不言努尔哈赤的遗命,不管汗位由谁来继承,她只管保持中立、低调做人,虽然风光不再,但起码能衣食无忧、平安终老;


第二条,凭借努尔哈赤的遗诏和大福晋的威望,率先下手,将四大贝勒中的代善、阿敏变成自己的坚定盟友,然后再将努尔哈赤的两黄旗人马,牢牢掌握在手中。


这样一来,即便多尔衮年幼,阿巴亥也能与皇太极一较高下,将儿子顺利扶上汗位。


17年后,皇太极的庄妃就是用这个方法,将年仅6岁的幼子福临,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可阿巴亥不是庄妃,自以为聪明的她,事前无盟友,事后无对策,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为了保证自己继承的合法性,必然会想方设法杀了手握遗诏的阿巴亥,以绝后患。


除此之外,皇太极之所以执意逼死阿巴亥,还有以下三个考虑


第一、彻底杜绝多尔衮继位的可能性。


努尔哈赤临终前将自己掌管的两黄旗,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他们一母同胞,又有身为大福晋的阿巴亥做后台,一旦同气连枝,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皇太极最大的竞争对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皇太极必须趁父汗驾崩之际,除掉阿巴亥。


没了阿巴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就失去了依靠,他们对皇位也没什么威胁了。




第二、迫使代善改变立场。


代善是皇太极得以继承汗位的关键人物,原本,这汗位该是他的。


可一个告密者的出现,彻底毁了代善的大好前程。


1620年3月,努尔哈赤的小福晋代因札,实名举报大福晋阿巴亥和大贝勒代善有私情!


代因札说得有鼻子有眼:大福晋不仅多次深夜出宫,前往大贝勒府,还在宴会上,精心打扮,公然和代善眉目传情。


努尔哈赤勃然大怒,立即下令秘密调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自己宠爱多年的娇妻,竟然真的和大贝勒暧昧不清!


家丑不可外扬,为了顾及颜面、照顾幼子,努尔哈赤只以“私藏金银”的罪名,将阿巴亥赶出了后宫;


而对大贝勒代善,努尔哈赤则以“虐妻亡妻之子”的罪名,正式废黜了他的储君之位。


“先前袭父之国,故曾立为太子,现废除太子,将其专主之僚友、部众,尽行夺取”。——《旧满洲档》



阿巴亥大呼冤枉,自己不过是为了儿子们的将来考虑,提前与大贝勒搞好关系而已。


后金有收继婚的习俗,子娶父妻、弟娶寡嫂都是正常现象,努尔哈赤也曾表示过,自己死后,会让大贝勒代善代为“照顾”阿巴亥。


况且,阿巴亥主动结交的对象,不止有大贝勒代善,还有四贝勒皇太极。


只不过,皇太极比代善更狡猾、更有眼光,他不仅没有接受阿巴亥的示好,反而隔岸观火、看了一出好戏。


“大福晋曾两次备饭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给四贝勒送饭,四贝勒受而未食。”——《满文老档》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桩告密案的幕后黑手,很有可能就是四贝勒皇太极。


因为只有他,才是整个案件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获胜者。


阿巴亥一旦被废,她生育的三位嫡子必然会受到牵连,而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代善,也会储位不保。


可谓“一箭三雕”,真是好计策、好谋略!


虽然,一年后,阿巴亥得以重返后宫、重做大妃,可经此一事,她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再结交继子和外臣,代善也永远与汗位失之交臂了。


六年后,皇太极故技重施,决定逼死阿巴亥。


代善作为四大贝勒之一,不敢不从,因为他一旦开口为阿巴亥求情,就会坐实二人“暗通款曲”的罪名,为了自证清白,代善只能力挺皇太极,成为逼死阿巴亥的帮凶。


值得一提的是,与阿巴亥一起被逼殉葬的,还有曾经告发她的小福晋阿迹根、代因札,努尔哈赤生前共有妻妾16人,皇太极独选她们殉葬,难道不是为了杀人灭口、掩盖曾经的阴谋吗?


“又有二妃阿迹根、代因札亦殉之”。——《太祖武皇帝实录》




第三、发泄长期以来对阿巴亥的不满和仇恨。


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她比努尔哈赤小16岁,因容貌秀丽、通情达理,颇受努尔哈赤的喜爱。


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当更年轻、更美貌的阿巴亥来到努尔哈赤身边时,努尔哈赤很快移情别恋了。


被冷落的孟古哲哲一直郁郁寡欢,不久就积郁成疾、魂归故里了,她去世时,年仅28岁,皇太极只有11岁。


从此,皇太极将痛失母亲的责任,全部归咎在阿巴亥的头上。


一旦时机成熟,皇太极岂能不报“杀母之仇”?


在皇太极这样的对手面前,阿巴亥的政治手段实在是太稚嫩了!




总结:


按照规定,殉葬的嫔妃,死后一般会得到“追封”,以示皇家的恩宠。


可阿巴亥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待遇,反而被刻意抹去了存在的痕迹。


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他将努尔哈赤追封为高皇帝、将生母孟古哲哲追封为圣武皇后,并将其神位供奉于太庙。


而与孟古哲哲同等地位的阿巴亥,不仅没得到追封,连神位也没有设立。


后来,多尔衮掌权,他以顺治帝的名义,极力为母亲翻案,阿巴亥终于得到了应有的皇后谥号,神位也得以进入太庙。


可仅仅四个月后,多尔衮就暴病身亡。


顺治帝开始反攻清算,不仅将多尔衮挫骨扬灰,还取消了阿巴亥的谥号,撤去了她的神位。


127年后,乾隆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并为其平反、恢复了他后世子孙的爵位。


可对其生母阿巴亥,只字未提。


历史好像彻底遗忘了这个女人。


17年前,阿巴亥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多尔衮争一个天下;

可17年后,多尔衮却将唾手可得的皇位,拱手让人。

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如果时光可以倒退,他们会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




阿巴亥12岁便被迫嫁给了大自己31岁的努尔哈赤,在这对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联姻中,阿巴亥却是逆流而上先后两次被封为大福晋。



阿巴亥背景显赫,其父亲是乌拉部的首领满泰,但不幸的是在阿巴亥七岁的时候其父亲满泰遇刺身亡,一夜之间阿巴亥无家可归。

努尔哈赤在得知乌拉部首领被刺后,便让自己曾经抓获的俘虏布占泰回去继承乌拉部的首领,值得一说的是布占泰正是乌拉部前首领满泰的弟弟。

布占泰本就有血统优势,再加上有努尔哈赤的撑腰,布占泰在回去之后便顺利成为了新的乌拉部首领,作为满泰的弟弟阿巴亥的叔叔,布占泰便将阿巴亥收养了。



1601年努尔哈赤进攻哈达部并将其顺利拿下,一时间各部落为求自保纷纷讨好于努尔哈赤,布占泰为了保护乌拉部不被努尔哈赤消灭,便自己做主将十二岁的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两人相差三十多岁。

如果换做是平常女孩,恐怕会对这种联姻宁死不屈因为年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但阿巴亥不是平常女子,她心中的野心较之男子也是丝毫不差。

看着这个跟自己女儿一般大的阿巴亥,努尔哈赤少有的流露出了宠爱,在大福晋孟古去世后,努尔哈赤便直接让年仅十三岁的阿巴亥坐上了大福晋这个位置。



十三岁就能做到大福晋这个位置,除了因为阿巴亥是因为联姻的象征外,这跟努尔哈赤对她的宠信以及阿巴亥自身的聪慧也有相当大一份关系。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随后几年中阿巴亥为努尔哈赤诞下三子,分别是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以及第十五子多铎。

努尔哈赤也再次彰显了自己对阿巴亥的宠爱,直接将自己麾下八旗其中三旗分别交给这三个人掌管,此时的阿巴亥在努尔哈赤的宠爱下可谓是权势滔天。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努尔哈赤的年龄也是越来越大,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阿巴亥自然不会等努尔哈赤死后再去寻找靠山,必须要在生前进行从而完美过渡。

当时军中声望最大的就是四大贝勒,这四位贝勒分别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皇太极,这四人中莽古尔泰因为夺权所以被努尔哈赤处罚,阿敏虽然威望不低但却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所以无缘汗位。

留给阿巴亥的选择只有两个,那便是代善和皇太极,在这两人中阿巴亥选择了代善,因为只有代善与之交好,皇太极对阿巴亥并不感兴趣。



当时后金社会中是存在继婚的,努尔哈赤也有意让代善在自己去世之后娶阿巴亥的打算,毕竟努尔哈赤也深知阿巴亥一个弱女子在后金中必须要有一个靠山。

但阿巴亥和代善的发展速度却是有些太快了,在努尔哈赤还没去世的时候两人便开始好上了,这算是让有心之人抓住了机会。

有一天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德因泽突然向努尔哈赤告发阿巴亥在私下里不检点,经常半夜偷偷跟代善见面并跟随代善回到府中。



起初努尔哈赤还是不相信此事,但经过查验之后发现确有此事,这让努尔哈赤为之大怒直接让阿巴亥离开自己,并顺势打压了代善。

值得一说的是努尔哈赤觉得自己被带了绿帽子说出去不好听,便对外宣称是因为阿巴亥私藏金银珠宝这才被自己所遗弃,不得不说努尔哈赤在个人名声方面还是维护的比较好的。

虽说此事是德因泽告发,但最大的受益人则是皇太极,这次事件过后算是直接帮皇太极铲除了两个绊脚石,分别是阿巴亥和代善。



为了好好的惩罚阿巴亥,在将阿巴亥休弃之后努尔哈赤又下令将阿巴亥的全部财产收回,这下阿巴亥算是彻底什么都没有了,每天的日子是相当的清贫。

但恐怕阿巴亥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还会有重新登上高位的一天,时隔一年的时间,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成功拿下辽阳,拿下辽阳之后努尔哈赤就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为之诧异的举动。

那便是重新将休弃的阿巴亥纳入后宫当中,并在不久后再次将阿巴亥封为大福晋,要知道阿巴亥在之前可是给努尔哈赤带过绿帽子的,可就算这样也依旧让努尔哈赤为之念念不忘,由此可见阿巴亥的魅力该有多大。



并且这次不同于之前,此时后金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阿巴亥这个大福晋也不再仅限于是伺候努尔哈赤,她开始慢慢开始帮助努尔哈赤处理一些政务。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阿巴亥少有的高光时期,因为是大福晋的缘故所以她得以组织上前线慰问或者祭奠先祖的活动,其职权跟皇后大致相当。

但美好的生活都是短暂的,阿巴亥风光的背后是因为有努尔哈赤在支撑,一旦努尔哈赤去世,那她也不过是一个弱女子。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自带兵前去攻打明朝的宁远城,城中守将也是明朝名将袁崇焕,不幸的是一向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被袁崇焕的大炮所伤。

如果努尔哈赤年轻一点那还好或许还能支撑下去,但此时的他已经是六十八岁了,这年龄放到现在都不算小了,但努尔哈赤还依旧坚持着带兵出征蒙古。

虽说是大胜而归但努尔哈赤因为新伤旧伤加一块身体也紧跟不行了,自知时日不多的努尔哈赤便命人把阿巴亥叫来试图见上最后一面。



但奈何天公不作美,在阿巴亥还未抵达之时努尔哈赤便因为旧伤发作从而离世,还在赶来途中的阿巴亥还并不知情,如果知道的话那她必然不会前往。

在阿巴亥抵达之后先是听说了努尔哈赤的死讯,随后便被皇太极等一众贝勒团团围住要求她殉葬,并解释这是努尔哈赤生前的最后一道旨意。

虽说此时阿巴亥还顶着大福晋的名号,但没了努尔哈赤的她只是一个弱女子,三个儿子还尚且年幼根本不足以跟皇太极抵抗。



整个事件就如同一个死局,阿巴亥深陷其中无法破局,最终只好答应皇太极等人的要求通过自缢来给努尔哈赤殉葬。

至于努尔哈赤临终前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段历史则好像是被人给刻意抹去,我们只知道阿巴亥活着就是皇太极最大的阻碍,因为没人知道努尔哈赤生前有没有给阿巴亥留下什么遗诏。

值得一说的是阿巴亥生了一个好儿子,多尔衮在扶持顺治登基成为摄政王后,便追封阿巴亥为皇后并将其牌照放入太庙当中,这也算是给阿巴亥的结局画上了一个句号。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诸位啦~




努尔哈赤生前有3任大妃,阿巴亥是最后一任大妃,也是最受宠爱的一个。可是,她却在努尔哈赤死后,被逼殉葬,这是怎么回事呢?

(阿巴亥剧照)

阿巴亥是乌拉部满泰贝勒的女儿,7岁时失去了父亲,随继位的叔父布占泰生活。

当时,努尔哈赤已经统一建州大半部落。布占泰为了不让乌拉部灭亡,便与努尔哈赤联姻,把才12岁的阿巴亥嫁给了43岁努尔哈赤。

小萝莉配大叔的结合,果然让阿巴亥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脱颖而出,倍受他的宠爱。仅过了两年便被他升为大福晋,位居众妻妾之首。

随后,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接连生下了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五子多铎。

眼看着阿巴亥的地位日益稳固,她的叔父布占泰却在此时背盟,乌拉部也因此遭到努尔哈赤的攻击被灭。

饶是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机敏的阿巴亥,还是很得努尔哈赤宠信,并且她所生的3个儿子虽然年少,但努尔哈赤还分别让他们分管了八旗军队中的三旗。

阿巴亥在后宫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于她的受宠,始终有人羡慕嫉妒恨。比如小福晋德因泽就向努尔哈赤告发她,说她在宴会上与大贝勒代善眉来眼去,还说她深夜孤身一人去代善家……总之,阿巴亥和代善有不可言说的关系。

经过调查,努尔哈赤认为确有其事。一代雄主竟被最心爱的女人背叛了,这对他而言,自然是奇耻大辱。但努尔哈赤不舍得杀阿巴亥,只是以“私藏金银”的罪名离弃了她。而代善,也以“虐待儿子”的罪名,被废去了太子之位。

然而仅过了一年,努尔哈赤却又把她召了回来,并重新封为大妃。两人冰释前嫌,恩爱依旧。

(努尔哈赤剧照)

然而好景不长,68岁的努尔哈赤在与明朝作战中受了重伤。尽管得到救治,但伤势并没得到缓解。明知时日不多的努尔哈赤,便召来阿巴亥,让她守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至于努尔哈赤和她谈了些什么,由于身边无人,所以无人得知。

不管怎么说,努尔哈赤并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

当时,共理国政的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其中代善是废太子,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托之子,莽古尔泰有弑母的历史,在后金名声很差。所以,在大家的公推下,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随后,皇太极率领三大贝勒进了阿巴亥的后宫,向她传达了努尔哈赤的“遗言”。史料记载是这样的:“(阿巴亥)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

意思是要阿巴亥殉葬。

此时的阿巴亥,由于失去了庇护。虽然她对人世有千般留恋,对三个儿子万般牵挂,可是她深知若是不死,必然会给三个儿子带来祸患。所以,在皇太极等人的逼迫下,她泪眼婆娑,一再请求皇太极等人务必要善待她那3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才依依不舍盛妆自缢殉死。

(皇太极剧照)

其实,按后金殉葬制度,一般也只会让没有生育的小妾从殉,正妻是不必殉葬的。何必阿巴亥还生育了3个儿子呢。所以让她殉葬,根本不能让人信服。

那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阴谋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阿巴亥年富力强,在她再次被立为大妃后,她一改往日足不出户的习惯,走出后宫,并积极地参与到政务中。她行使着第一夫人的权力,不是在慰问前线官兵,就是在鼓励百姓开垦农田。包括一些祭祀典礼上,也活跃着她的影子。这让她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空前高涨。

除此外,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分别掌管着三旗,势力可谓非常强大。

其中多尔衮又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一个,隐约有传闻,说努尔哈赤想传位于他。只是嫌他年幼还嫩,想再等几年。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临终前唯一陪伴在跟前的人,谁知道努尔哈赤会不会向她交待继位及辅政的人选呢!

总之,阿巴亥要是拿出继位遗诏,或者说太祖指定谁来继承汗位,都会得到部分人的支持。

所以,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后,贝勒们为了利益不受到损害,公推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阿巴亥自尽。

阿巴亥当然知道这是个阴谋。但她知道此时她无论怎么做,都会给四大贝勒留下话柄。到那时候,死的就不是她一个人了,也许她3个儿子也难逃一死。所以,她在确保3个儿子的安全后,只得殉死。

(参考史料:《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努尔哈赤   先帝   贝勒   乌拉   神位   福晋   遗诏   太极   太祖   遗言   后宫   史料   心怀   实录   年纪   儿子   母亲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