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都有谁,怎么排名?

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名家。但大家公认的京剧最佳经典作品就是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在内的被称为八个样板戏的。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从诞生以来近二百年来有非常多的名家,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前后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

除了他们之外,京剧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还有很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创始人以及流派中比较优秀的继承人,都可以称之为名家,这里有一张京剧各个流派创始人的统计表,如下:

关于京剧名家的排名,有很多种排法,其中最好的排法就是按照时间来排,将京剧早期(皮簧戏时期)排在前面,将现代京剧排在末尾,至于论唱功、成就、贡献、影响力这些东西,众口难调,也就不进行对比了。

一、京剧萌芽期

京剧萌芽期也就是徽班进京那会儿,刚开始形成这么个新剧种,那时候京剧班子里的演员,都是从徽剧或汉剧的班社中过去的,比如在乾隆、嘉庆年间,北京的剧坛活跃着四个著名的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由于资料有限,我们也无从得知京剧最早期的艺人究竟有哪些,只知道最知名的三位艺人是被称作“老生三鼎甲”的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这三人。

二、京剧成熟期

(清 沈蓉圃 绘《同光十三绝》)

从萌芽到成熟,其实跨越的时间并不长,京剧的成熟期可以算作是在同治、光绪年间,这时候有一些比较知名的艺人,前段时间我也单独写文章介绍过,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同光十三绝”,分别是: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十三个人是被并称为“十三绝”的,但他们并不都是一个时代的,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辈分有高有低,但总体而言,他们在同治、光绪年间,是对京剧有着很深的造诣的。

三、京剧鼎盛期

京剧鼎盛期是在清末以及民国的这段时间,这个阶段里京剧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艺术家,现在京剧所继承的流派,大都出自这个时代,尤其是民国初年,由于政治格局过于混乱,各地都有军阀割据,这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京剧鼎盛期的名家有点多,像“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南有周信芳,北有梅兰芳”、“通天教主王瑶卿”、“四小名旦(李世芳、宋德珠、毛世来、张君秋)”等,此外还有杨小楼、叶盛兰、龚云甫等众多名家艺人。

四、京剧“新”时期

京剧“新”时期指的是样板戏时期,也就是所谓的现代京剧,在那个时代京剧同样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与民国时期不同的是,他们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民国时期那些名家艺人的传人,基本上都没有开宗立派的。

这段时间比较有名的艺人如下:钱浩梁、杜近芳、刘长瑜、童祥苓、谭元寿、方荣翔、高玉倩、宋玉庆、杨春霞、李少春、袁世海、李炳淑、洪雪飞、马长礼等人。

除了这些样板戏代表人之外,传统戏也有很多知名艺人,比如梅葆玖、尚长荣、赵燕侠、赵荣琛、王吟秋、言慧珠、赵松樵、王金璐、宋宝罗、李少春等人。

五、当代京剧

当代京剧可以称得上名家的,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二代(民国流派)弟子或者是三代弟子,至于四代弟子基本上都还很小,或者还没到成为名家的水准。

我就说说当代京剧界比较有名的艺人吧,有于魁智、李胜素、史依泓,董圆圆、吕东明、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刘桂娟、李海燕、宋小川、王佩瑜、康万生、孟广禄、邓沐玮、杨赤、兰文云、凌柯、关栋天、李宝春、张建国等等。

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下各个时代的京剧名家,要说排名的话,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的,至于同时代的,则是排名不分先后,由于没有查阅资料,这其中肯定有不少遗漏的名家,还请见谅!





京剧名家与京剧大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够上大师级的旦角首推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小名旦里,李士芳死的早,张君秋脱颖而出,自成张派,至于毛世来、宋德珠,就乏善可陈,还不如杨荣环、丁至云、赵荣琛、王吟秋、杜近芳。至于后起之秀诸如李维康、王蓉蓉、李胜素等等,也就算名家。程派张火丁可算个例。老生行当中,马谭奚杨、高庆魁、言菊朋、麒派周信芳可称艺术家,至于他们的弟子则为名家。小生艺术家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刘雪涛,至于叶少兰及他的弟子,诸如李宏图、宋小川、江其虎,也算名家。铜锤花脸以裘盛戎为代表,架子花脸以袁世海为代表,都是艺术家。裘派后人康万生、孟广禄、邓沐伟、安平都算名家。当然了,全国各地还有一批各个流派的佼佼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老一代艺术家大多已经走了且不论。

现在仍活跃在午台上的京剧名家有。生行的于魁智,张克,朱强,张建国,王佩瑜,杜振杰等。

小生有李宏图,宋小川,江其虎,包飞等,

旦角梅派有李胜素,董圆圆,史亦弘,张惠芳等,

尚派有孙明珠,张艳玲,王艳等。

程派有迟小秋,张火丁,刘桂女肯,李海燕等。

荀派有管波,耿巧云等。

老旦有兰文云,袁慧琴,赵葆秀,康静等净行有裘派孟广录,邓沐伟,康万生,王越,安平等。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中国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这是中国国粹京剧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中国戏迷老百姓一致认为认同认可,大师级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因而,京剧艺术最辉煌的年代已经结束,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传统京剧艺术由于老百姓不易听懂,唱腔根本听不懂,因此,传统京剧艺术失去了两代人,从全国来讲;只有北京或天津喜欢老百姓少微多一点,艺术多样化了老百姓对京剧艺术基本上不懂。要普及到百姓当中恐怕很难实现,国家层面只能做到,在戏曲学校,戏曲学院,京剧院,京剧团培养更多的优秀京剧人才,做到不失传只要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已经不错了,这就是保护好京剧艺术最好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长庚   京剧   梅兰芳   光绪   名家   须生   名旦   样板戏   流派   弟子   艺术家   老百姓   艺人   时间   艺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