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可以加热吗?

很多小说和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说煮酒论英雄这句话,或者是伙计/掌柜的烫壶酒来,说的就是把酒热一热再喝,在东北很多地方就有烫酒喝的习惯,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那很多人就会问了,这样被加温过的白酒还能喝吗?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的,今天就让我这个东北小编给大家说说白酒到底可以不可以加热。

要说酒的问题我们就要先说一下酒精在体内是如何代谢的,我们经常说喝酒伤肝,主要是因为酒精的分解或氧化过程是需要在肝脏中进行的,酒精进入到肝脏会被一种称为醇脱氢酶的物质把乙醇变成乙醛,乙醛再被另一种叫做醛脱氢酶的物质将乙醛变成醋酸,经过体内的一些化学反应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我们都知道酒中不光含有乙醇还含有一定的甲醇,甲醇的性质不稳定,乙醇的沸点在21摄氏度,甲醇的沸点在64.7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中甲醇和乙醇会被挥发掉,这样不容易伤害饮酒人的身体健康,主要是因为甲醇会人的视力是有一定伤害的。

但是酒加热也别太过,太过反而容易伤害到我们的肺,所以喝酒的时候要在酒不冷不烫的时候饮用,一般建议白酒入口的温度在30-40摄氏度就可以了,而且热酒不容易让人喝醉,太热了酒中的的乙醇被挥发了,口感又不会太好。

热酒的时候不是把酒放进锅里煮,加以可以用一个干净碗装上热水,再把白酒杯放到碗里,很快就会加热好的。




不可以,酒加热是指纯低度米酒加热后提高酒的柔和感和酒浓度,日本清酒,仿日本清酒,江南,湖南二广一带乡村自酿米酒都必须加热,白酒度数本身就高所以不需要加热,加热后反而影响酒的品质。




这个问题需要加个季节条件。不是说一年四季都要温热喝,譬如大夏天就不用温着喝。那么,白酒什么温度喝着味道最好?科学的结论是30几度。为什么?道理是这样的:



首先的是味道。白酒的味道来源于酒里面的醇类物质,这个只有固态酿造酒才有的,酒精兑水的酒没有。醇类物质极易挥发,30摄氏度开始活跃。这时候美酒未进口,酒香已入鼻,正所谓未饮先醉,必然的感觉个好来。



其次是口感。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表皮温度低于这个度数。30几度的酒温正适口,不热不凉,进口舒适,下喉顺畅,所以喝着舒服。



结论是,夏天,包括春秋,酒温在自然温度就20几度的时候,不用温酒。但在冬天,酒温低于15摄氏度情况下,就要温着喝。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隔水温,不可明火温酒,而且不要超过35摄氏度,否则会烫嘴,酒也不那么香醇了,因为香味都被热跑了。




正确的说法是,喝量”酒,花赃钱早晚是病!说的是别喝过量”的酒,烫了的酒,只会增加酒的纯度,会对咽喉有烧痛感,久而久之对喉咙和胃都不好!尽量不要喝热酒,这是过去的老中医先生讲的。




对于这个问小橘子有点自己的愚见,希望能帮助到您。我觉得吧,这个得看个人习惯,有些朋友把酒加温不一定喝的习惯,就感觉常温比较适口,白酒加热主要是可以促进酒精挥发,降低酒精浓度。

但是,在喝酒的时候酒精还在继续挥发,会导致眼睛受不了刺激,还会将白酒的风味和酒中其它物质蒸发掉,喝起来就没什么味道,所以要加热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喝酒的温度我认为一般在不冷不热为好。也不是所有白酒都适合加热,只要符合质量要求的白酒,一般都不需要加热的方法除去酒中的有害物质。




白酒可以加热后喝。因为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除此还有醛,醛虽然不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对人体的损害要比酒精大得多。可是醛的沸点低,只有20℃左右,所以只要把酒烫热一些,即可让大部分醛挥发掉,这样对人身体的危害就会少一些。

但白酒加热温度如果超过60度,酒内的芳香脂遇热挥发,就会导致酒香味变淡。如果再加热过度,热气挥发出来时,酒精也在继续挥发,在饮用过程中,酒精还容易熏到眼睛,伤害眼睛。

所以,白酒到底冷喝好还是热喝好,见仁见智,能少喝就少喝吧!





热喝好?

还是冷喝好?

其实不喝是最好。

酒是蒸馏水,谁的嘴硬煮的谁。


年轻时,有个二把刀酒家喝酒,他把酒里面放入白糖加热,白糖充分溶解,他一次可以喝两瓶,是我心目中的酒家。但是现在想起来,他真是个大忽悠,比赵本山还能忽悠,他把我们忽悠了。

白酒里面放白糖再加热,酒精挥发了,白酒成糖水了,这样我比他还能喝。

哈哈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白酒可以加热(烫着喝)喝!过去或称旧社会老人们喝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白酒   小口   大口   乙醛   度数   甲醇   乙醇   摄氏度   白糖   沸点   酒精   温度   物质   冬天   习惯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