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水北调不采用地下管道,而是蒸发量巨大的露天河道呢?

北京10杯水中,有7杯半是南水北调来的;而天津几乎的供水都是南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发挥着作用。可科学家为什么不埋地下管道,非要露天河道呢?




人们有这样一个疑问:采用露天的河道进行南水北调,弊端很多,可为什么还要这样呢?

露天的河道,水分的蒸发量超大,特别是在夏天,你看,1432公里远的中线工程,一路上得蒸发多少水分啊?这样是不是让南水北调的效果大打折扣呢?

还有,因为采用露天河道,这么长的路程,一定会受到很多的污染,包括来自大气的污染,以及其他诸多的污染源。

采用地下水管就没有这些烦恼。水分的蒸发量小,而且也不怕受到污染,这多好啊!




殊不知,采用地下水管,它也有不少缺点,有些缺点还是很不现实。

1.成本高。我们以起点在丹江口水库的中线为例,1432公里,如果全部都铺设地下水管,那么,这1000多公里的水管得多少费用呢?而这些水管的质量得有保障,水管的大小,还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太大了,又太浪费,太小了,又达不到南水北调的要求和效果。

关键是成本高了,但质量能不能够保证,风吹雨打,能耐多少年?




2.施工难。中线工程要穿越很多高山、河流,那可不是一路平坦。首先是如何运输,如何把这些水管运到荒山野岭呢?这得费多少人工啊?有些地方可不是机械或者是货车能够进去。还有施工的难度也是特别大,因为有的落差,这个高度差很大。这一路上得建多少个水泵站才能把水调上去呢?

水管之间的接头,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一点也不怀疑我们的技术,但大自然也需要值得我们去敬畏。




3.维修麻烦。冬天的时候,北方天气寒冷,如果水管出现冻结破裂的情况怎么办?那么,首先必须找出在什么地方冻结,1000多公里的水管,甚至还有不少是铺在地下,当然现在我们的技术是没问题。但如果出现冰冻的水管在高山上或悬崖峭壁,这个维修真的特别麻烦。荒山野岭,甚至是出现在隧道里的水管,这些都给维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还有水管破旧、老化,需要更换,这才是以后最烦琐的事情,水管冻结也许出现的概率不大,不频繁,但日久年长,水管老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不得已时,我们还得再次把水管从地下挖出来啊!




4.调剂不科学。南水为什么要北调呢?因为南方水资源充沛,北方缺水。这样通过南水北调,就可以使水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但南方也并非一年四季水资源都很充沛的。雨季来临的时候,南方的水资源就特别充足。如果采用地下水管,也就是说,这个水管流量就这么大,尽管南方的水资源充沛,甚至有可能出现涝灾,但也无法把南水调剂到北方去啊。这就是地下水管的弊端。




5.南水北调,不仅仅是调水。如果单纯为了调水,那也失去了这个伟大工程的意义。至于还有什么?等下我们讲到露天河道的优点,我们再详细介绍。

这个项目,在1952年就开始提出来。后来科学家经过勘探、研究,提出了50多种方案,以后才筛选确定下来。包括对路线的选择,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将水从南方送到北方,都做了精心的研究和论证。




目前,中线工程已经通水了。现在我们来说说采用露天河道,它到底有哪些优点呢?

南水北调采用露天河道,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变沿途缺水地方的生态环境。蒸发掉的这些水分,并非浪费了,这些水分最终还是落到了自然中,也是有利于沿途植物的生长以及自然界的生态调整。

利用河道,我们都知道它的作用有降低成本,维护方便等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沿途中不少原来已经干涸了的河道,开始有了流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量;同时也回补北方那些缺水的地下水。所以北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了解,中线工程已经向30多条河流补水。




像东线,利用洪泽湖等湖泊,还能起到储水调剂的作用;以京杭大运河作为输水主要通渠,它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了,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南水北调后,白洋淀的水面面积也增加了50多平方公里,白马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极大的好转。

这些都是露天河道所能带来的,而地下水管却并没有这样的功效。

露天河道能够最大限度的把南方的水科学有效的调到北方去。因为它很多都是采取现成的沟渠、河道。水流量不受限制,当然也能够控制。因此在南方雨季的时候,有时候为了避免涝灾,可以最大限度的把水资源源源不断的调剂到北方去。




还有一个是地形问题,南低北高,北方地势相对平坦,南方多是丘陵。刚才我们讲到了,采用地下水水管,它的成本很高,但是采用明渠,就可以节省很多费用。

这里还有说明你一个,南水北调这个工程,它调取的方式主要是以明渠为主,即露天河道。但并不是露天河道是仅有的一种方式,也并不是说整个工程都利用现成的河道、湖泊、大运河等。有很多输水河道还需要人工、机械去开挖。




输水的方式还包括渡槽、暗涵、管涵、隧洞、倒吸虹。也就是说,在这个工程中,也在一些特殊地方,因地制宜,采取了地下水管,甚至还包括隧道,输水隧道还穿过黄河,在北京,输水隧道还穿过地铁站,与地铁结构相距3.67米,这是什么概念啊!




写在最后:

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渴。南水北调这个工程,把老祖宗的这句话给打脸了。

准确地说,不管是中线,西线,还是东线,虽然主要是以露天河道为主,但还是融合了其他的输水方式。

事实再次证明,如果单纯采用地下水管,那是不科学的。

南水北调,不仅调来了饮用水,还调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也把南方人的祖国一家亲的亲情也调来了。




理论上讲,如果南水北调采用地下管道,确实会减少蒸发,但为了减少蒸发这一个优点而带来更多缺点得不偿失,我们甚至都不用查上个世纪50年代南水北调修建时的规划资料,仅从地理地质学上就能分析出地下管道的至少4个缺点。

南水北调河道

首先最简单的抗震,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流域一直到京津、山东半岛,跨度之大世界绝无仅有,这么长距离的工程,中途势必要经过多条断裂带、地震带,如果采用地下管道方式,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不可逆的坍塌,以东线为例,中途就经过著名的郯庐地震带。再一个,南水北调中线、东线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平原区,该区域地面生产劳作非常密集,那问题来了:挖深了涉及地面水塔加压,工程量、成本将倍数增长,而挖潜了地面密集活动情况下很容易塌方。

南水北调穿河建设

其次是成本原因,南水北调所有线路并非全都新修建,而是大量利用了既有河道,最典型的是东线京杭大运河利用,不但节省了巨大成本,也重新使京杭大运河发挥价值,且将沿线湖泊串联起来,可综合调度、优化沿线湖泊的水资源,促进沿湖生态。而如果采用地下管道,那既有河道只会荒废,且想调度水资源到沿线周边湖泊时,需要高功率泵站不停工作。再一个,露天河道串联起沿线湖泊,在北方雨季湖泊涨水时,可以减少长江泵站枢纽的工作量,从而节约成本。

引汉济渭

再一个是故障维护,不可否认我国已经修建的水利工程,很多都是采用地下管道的方式(输水隧洞),比如引汉济渭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等,都采用了大量地下隧洞,但这些隧洞皆是依托自然山体,更准确地讲叫做“山体隧洞”,大型盾构机开凿后空间很大,后期维护完全可供人力设备进入。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皆位于我国平原区,平原区开凿隧洞没有山体地形依托,只能是走地下暗道,暗道后期一旦出现问题,不但排查工程量大,维护更复杂,不可能每次维护都挖开地面,那将严重影响地面生产作业。

引汉济渭隧洞建设

最后纠正一点,很多人认为南水北调采用地下管道还涉及北方冬季结冰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成立,北方冬季结冰是指地面河流、湖泊,而地下温度高反而不会结冰,否则北方城市冬季地下水、自来水供应将全部瘫痪。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蒸发的水变成水蒸汽,水蒸汽形成的雨又落下到地面,实质就是自然循环系统。虽然蒸发的水不能随着灌渠流向目的地,但并不影响蒸发的水滋润大地。




管道成本太高了,南水北调工程量大。加之南方水源充沛,源源不断的流水不惧怕少量蒸发




南水北调是我国建国后,所实施的一项重点战略性、跨区域引水工程,主要利用人工挖掘与部分自然河道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的水资源向北引入,打通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重要河流的水系连接,实现“四横三纵”引水布局,达到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目的。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开通实施了调水,工程总长度达到2900公里,每年的调水量可达280亿立方米,西线目前还在论证完善阶段。东、中、西三条线路,所采取的调水方式,除了跨越一些大型河流之外,工程采取的都是露天河道方式,有朋友不禁要问了,既然露天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提高水体的蒸发占比,为何不采用地下管道来减少这种损耗呢?

不可否认的是,采用地下管道的方式,由于减少了水体与大气环境的直接接触,同时也减少了太阳辐射和风力作用的影响,蒸发量肯定要大大减少,而之所以没有采用地下管道输水的方式,根本的原因在于性价比,即这么大的工程,无论是从造价成本、安全性、维护以及使用成本四个方面看,采用露天河道输水是最经济可行的。

首先,从造价成本看。

现有的输水方式,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自然河道来作为输水的途径,比如,东线在从扬州出发到太平湖这一段,由于整体地势是逐渐升高的,因此多是采用泵站提水的方式,来推动水体高程的增加。而从太平湖到天津这一段,则是利用水体的自然落差来实现的,利用天然河道、辅之以人工干渠,可以用最少的成本来进行输水,历史上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在东线输水过程中,一些大型的湖泊可以作为天然的中转站,如洪泽湖、南四湖、东平湖、骆马湖等,既能满足泵站提水所需要的汇水冗余时间,另外还可以提高水资源调配的灵活性。

但是,如果用地下管道的方式,不但使得原有的天然河道“荒废”,而且还得进行大量的人工开挖河道、投入巨量的人工管道、实施地下管道衔接、增加人工泵站输水负荷等,这比花费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第二,从安全性来看。

虽然现有东线和中线工程所经过的区域,大多都是平原地区,少部分是丘陵地区,但是沿途的地质条件并非十分稳定,分布有若干典型的地震带和断裂带,比如东线的郯庐地震带、中线的黄河下游地震带等等。假如这些地震带及周围区域发生比较活跃的地质运动,那么在这么长的输水线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对地下管道产生影响,即使轻微的震动,都可能引发管道破裂、坍塌等问题,从而阻断输水进程,形成不可逆的影响。

相反,如果采用露天输水的方式,虽然也会受到地质活动的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要小得多,基本上不会出现河道阻断的现象,安全性大为提升。另外,采用天然河道输水,相较于地下管道输水方式,也减少了穿越人口密集区所引发的地面塌陷的风险,在保障工农业正常生产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具有地下管道输水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三,从维护便利性来看。

在输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河道(管道)淤积问题,利用天然河道输水,不但能够快速地定位问题所生的区域,而且排查、机器设备进入、操作实施都相对简便,对周围的影响也比较小。

如果全部采用地下管道输水的方式,不仅会出现淤积的问题,而且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发管道破裂、堵塞、塌陷等严重问题,由于是在地下,这就给问题的排查、锁定具体点位带来了困难。同时,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再次挖开地面,无论是工程量、机器设备进入,还是对地面上的影响,都要比自然河道困难得多,运行维护成本将大幅度提升。

第四,从使用成本来看。

已经实施的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调水,并不是将长江的水一下子都引到天津、北京,而是沿途的地区工农业生产都会受益。利用自然河道,可以很好地利用地形特点和河道走向,投入很少的工程量和成本,就能将水体引到需要的地方去。而如果使用地下管道,则需要额外增加提升泵站数量,也需要额外增加支渠与地下干管衔接工程量,因此,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也是极不划算的。

另外,从水体的自然循环来看,利用天然河道输水,虽然蒸发量要比地下管道大,但是水汽在空气中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蒸发出去的水,不能直接补给回到输水干流中,却可以通过降水的方式降落到更为广阔的区域中去,并不会白白流失掉。




地下管道能有多粗1米2米3米还是5米,是用自流还是加压,是流多少算多少,还是必须每小时达到什么量,用管道自流还是省省吧,劜加压活,从水源头到终止点需要多少个加压点,,由谁来日常维护,用什么能源,电还是燃油动力,想好了没有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伟大工程。2002年开工,东、中、西线干线总长4350公里,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该工程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其起点长江,终点到团城湖。“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由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局面,分布极其不均匀。具体分布情况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而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我国每年河流径流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南方,包括: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等等。

北方水资源匮乏,尤其是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区。由于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人口数量1.1亿,2018年GDP生产总值合计84580亿元,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用水需求非常大。但该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300立方米左右,为全国平均值的1/7。多年来,华北平原,缺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在世界上都是有名。近30年来由于该地区人口暴增,工业迅速发展,农牧业等需要大量用水,人们对地下水无限制开采,累计超采地下水1500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形成现在巨大的“漏斗”,成为世界上最大地下水“漏斗区”。其中 ,北京地下水超采高达65亿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超采2.5亿立方米,河北地下水超采59.6亿立方米。用“水荒”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着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急需解决。


“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南涝北旱”为目的,缓解和改善中国水资源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的现状,为国家战略性工程。那么,为什么南水北调不采用底下管道,而是蒸发量巨大的露天河道呢?

第一、成本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预计总投资5000亿元,总长度4350公里。之所以采用露天河道而不采用底下管道,主要是成本问题。假如铺设管道,步骤是:先挖沟,放管道,再填埋。工程量是露天河道的三倍还要多,而露天河道只需开挖河道就可以。当然河道周围环境需要绿化,需要设置隔离带,保护水源的水质安全。而铺设管道一般使用铁制品,就需要考虑铁管的腐蚀性问题,日积月累,腐蚀性比如严重,这是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还有使用露天河道有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原来的河道,不需要我们怎么投入,只需清淤而已。比如“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借助原来的京杭大运河河道,省下了很大一部分投入。结果投资还需要5000亿,如果使用管道,估计费用会增加一倍多,要超过1万亿人民币。因此,成本问题决定了“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露天河道,而没有选择管道铺设。

第二、地质灾害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横跨大半个中国,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偏少;中线和西线工程选择路线地质灾害较多,尤其是西线工程选择路线位于青藏高原边缘,跨越横断山脉,地质复杂,而青藏高原正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受印度洋板块抬生亚欧板块,地震频繁。而西线工程时刻面临这样的“威胁”,如果发生地震,管道被破坏,维修困难。因此选择露天河道优于管道铺设。


第三、测量水位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选用露天河道比较直观,容易观测水量和水质安全问题,以及汛期水量变化趋势。而选用管道铺设,对于管道内的水量、水质问题只能使用仪器,无形增加了成本。费用高不说,观测能力差,只能了解大概情况。

第四、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露天河道,虽然蒸发一部分,但是可以改变周围环境,形成小气候,改变大气中水分含量,可以增加降水的几率,长期如此,周围绿色植物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茂盛,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工程沿线受水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10月,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81米,比上年回升0.63米,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6亿立方米,首都供水保障程度得到提升;河北深层地下水水位由每年下降0.45米转为上升0.52米;河南受水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95米。如果采用管道铺设,这些效果是没有的,生态效益变好是露天河道最大的收获。

总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露天河道益处多多,不仅上面叙述几点,还有许多优点,我们就不在一一介绍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南水北调工程采用明渠输水而没有采用暗管输水,主要还是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的

一是成本问题,南水北调输水渠由于从南到北走向,纵坡很小,水流流速很缓,渠道断面设计的比较大,相当于一条人工河,明渠只是土石方开挖量大,渠道表面砌衬较薄的混凝土板加分缝材料就可以了,造价不高,施工容易,而且有很多地段可以利用天然河段,湖泊输水,省去一些人工建造成本。

若设计成暗渠输水,固然减少了蒸发量,但由于输水断面仍然要求很大,由于走地下,上面埋土有一定要求,起码符合过车过人的承压要求,不管是圆管还是方涵肯定是要配置钢筋的,即便用最省钱的钢筋混凝土涵管那也是非常贵的,而且不容易施工,若预制涵管尺寸较大,交通运输困难,另外到了利用天然河段的地方,要与之相结合,要进行明暗转换,二者高程难于匹配。

二是,运行维护,由于输水纵坡小,流速漫,中途肯定还有一些小河流纳入,局部可能会造成泥沙淤积,明渠方便维修清淤,暗管维修十分困难。

我认为主要是上面两点,才不考虑修暗渠的,至于地震问题,局部地基沉陷,北方冻膨问题,渠道水闸枢纽控制问题都已不是技术难点,二种方式都可以很好解决。不修暗渠,主要是还是因为造价高的因素。






以前有人说耗资2078亿的长江三峡纯粹是劳民伤财,现在又有人说耗资2500亿的南水北调工程,干嘛不用地下管道?

小学生都知道,河流在受到高温风力的影响下,河水每天都会“消失”一些,而南水北调的调水规模要高达448亿立方米,跨度高达4350公里,按照通俗的想法,一杯水从南方调到北方,岂不是只剩下半杯了?

长江三峡的建造暂且不说了,就算每度电以0.25元来算,光一天就能产生0.685亿的电费收入,8年半就能回本,所以那些说长江三峡劳民伤财的朋友,回去可以补补数学,而且长江三峡完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再回到同样是伟大工程的南水北调上来,有人就觉得,淡水与其被蒸发,或被风力“带走”,为什么不走固定的地下管道呢?南边的一杯水,到了北边还是一杯水,谁也别想“偷”走。

至于为什么?下面就是答案。

简单了解下南水北调这项伟大工程

我国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性,比如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虽然占了中国的54%,但水资源却占了足足81%,而46%的北方人口,其水资源仅仅只有19%。

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2018年GDP生产总值高达84580亿元,但用水量却十分紧缺,京津冀地区尤为明显。

所以我国水资源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启动了南水北调这项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分为东、中、西三线,总调水规模高达448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北方城市因水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的矛盾,较大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

同样,南水北调也改善了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北方的淡水质量,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利于北方生物的发展。

为什么南水北调不采用地下管道的模式?

1.管道铺设难度大

铺设管道之前先得规划路线,自然也就绕不开“地形”这个问题,我国地势复杂,北方虽然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区域,但地势高,南北地势落差会给地下管道的铺设增加不少难度。

而南方虽然地势低,但大多为山地、丘陵,只要去南方看一眼,你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山地”了,南水北调的跨度在4350公里左右,复杂的地势必然是首要解决的难题,关键是很多区域还会遇到坚硬的岩石层,这就导致地下通道的开凿难度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就算南水北调采用了地下管道,那还需要建造大量水塔,毕竟是要把低处的水往高处运,如果在山地丘陵之中,水塔如何建造都是个难题。

2.自然灾害

南水北调东线跟中线基本都位于人口密集区域,地面各种建筑林立,如果地下管道铺得较深,地面水塔就得加压,整个项目的工程量又得增加,如果地下管道铺设较浅,在建筑林立的密集区域,很容易出现塌方事故。

当然,严格意义上,这并非属于自然灾害,而真正的自然灾害是地震。

从长江跨越到京津冀区域,中途会经过大量十分典型的地震带、断裂带,例如东线的郯庐地震带、中线的黄河下游地震带等等。

假如,我说的是假如。

假如地质活动进入活跃期,南北输水管道就会从中断裂,一旦断裂,想要恢复至原样,这个修复工程的难度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修一次并不代表能保障10年输水无忧。

3.铺设地下管道成本高

首先能达到铺设在地下的管道材料,就需要具备超高的韧性、坚固性、耐腐蚀性、抗压性等等,材料就是一大笔支出。

主要是挖掘管道的费用,比如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穿黄工程,即便使用了享有“地下蛟龙”美誉之称的盾构机,也足足挖了500多个日夜,而盾构机的刀盘等等,都需要量身定做的,光盾构机的费用支出,动辄就是几亿甚至几十亿。

4.如果铺设地下管道,后期维护困难重重

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这个常识想必大家都懂,南水北调自然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假设采用地下管道,为了防冻,不得不添加防冻剂,那么水质就会受到影响,很多老百姓也会产生抵触心理。

如果不添加防冻剂,水就会冻住,到时候北方水资源短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难不成等到来年开春,冰块自然化开?显然这不现实。

而且,一旦水管因低温破裂,那么及时修复又成了一大难题,维修人员首先还得从地面挖下去,挖错了还得重新挖,光锁定故障区域就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在人口密集区的地下发生爆管,可能还会引起塌陷。

而露天河道虽然也有低温困扰,但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控制沿线截水闸、设置拦冰索、排冰闸以及分段处理冰块等手段,来解决水资源冰冻难题。

此外,江河湖泊中的水夹杂着大量泥沙,如果走的是地下管道,淤泥很容易堆积,接着就是堵塞,那么问题又回到了修复这个层次上,排查、检修流程又要耗费大量成本。

南水北调用露天河道有什么好处?

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很多都借助的是自然河道,比如东线在从扬州出发到太平湖这一段,再比如太平湖到天津这一段,简而言之,能借用则借用,不能借用再人工干预,这样的策略一下子节省了大量成本。

而且露天输水受地质活动的影响很小,也不会对沿途人口密集区产生塌陷的风险,相反北上的“南水”还能一路调节气候。

那蒸发量呢?

其实这个答案在我们初中课本中就提到过,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后遇冷重新变回液态,降落的过程就是下雨。

我们设想一下,南水在北上过程中不断被蒸发,这些水蒸气在风力的影响下,飘向周边区域,水蒸气越来越多后,就会形成降雨,从而有效调节当地干旱的气候环境,变相灌溉田地。

在看待南水北调这项伟大工程时,千万不要只注重起点跟终点,受到福泽的还有沿途两岸。




水是生命之源,南水北调解决了中国1.2亿人口的饮水问题,据说北京十杯水中有7.5杯是来自南水北调,天津人所喝的水,几乎都来自南水北调。有人说南水北调采用露天河道,而不采用地下管道,这是因为他完全不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片面看待这个问题。


管道运输与露天运输相比有哪些优点?

1、减少蒸发量

若从表面上简单来看,管道运输肯定比露天渠道运输的蒸发量小,既然水那么宝贵,却让它蒸发到大气层中,这不是白白浪费一大笔水资源吗?

2、节省土地及人力

再说采用露天河道会占据许多的用地,如今一寸土地一寸金,比如1432公里的中线工程需要占据多少土地?开凿出这3833公里的河道,需要多少的人工来挖掘河道?

有人做过统计,露天明渠所需要的造价比管道输水高五倍,这不算地面上征地的费用。如果换成管道,从地下穿过,既不影响地面的交通建设和生产,也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来挖掘河道,何乐而不为呢?

3、轻易解决地势问题

若你是这样想的,那么你就对南水北调工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南水北调一共有三条路线,分为东、中、西三线,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其中东线和中线已经实现供水,五年来两线约为北方调水300亿立方米,相当于约2100个西湖的水量。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中国的北方地势比南方高,让低处的水流向高处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直接采取露天渠道顺地势来运输水,显然是行不通的。

采用管道运输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管道运输,再加上一定水压就可以把水从低处抽向高处,这样不是更省时省力吗?

4、输水量更大

稍微有力学知识的人就会知道管道输水,特别是虹吸(水满管流)最终的速度极快,比露天渠道输水的流速要快十倍以上。若采用管道输水,可以为北方输送更多的水量,这样不是能更好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吗?

5、深埋地下一年四季输水不受影响

我们知道北方的冬天来得早,冬天来临时,河道上往往结了冰,水流缓慢,如果采用管道输水,管道深埋在地底下,冬天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可以源源不断输水。

再者管道深埋在地底下,能够抵抗山洪泥石流、战争等天灾人祸,也能够减少水源的污染,保证水量和水质。


既然管道输水有这么多的优点,为何?专家们背道而行,选择露天运输是不是不够明智呢?事实上,专家如此设计有着独到的好处。

其实南水北调也不全是采用露天河道运输,它的运输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明渠运输、暗涵运输和管道运输。

露天运输有莫大的好处,这些好处行外的人经常看不明白,只有行内人解说了才知道怎么回事。

1、惠及沿途城市

我们知道南水北调,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但是沿途有1000多公里,有的地方采用露天运输方式,这些从南方长江地区调来的水,就可以润泽华夏几千里的沃土。

只要是南水北调工程所到的城市,都可以享受到这条河道带来的好处,你想想中线工程,沿途经过100多个城市,这些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是不是都得到了解决,特别用在农业灌溉上,只要河道开出支流,就可以灌溉一大片的土地,这样能够惠及更多的人员。

据了解,中线工程已经为30多条河流补水,而东线则利用洪泽湖等湖泊能起到注水调剂的作用,东线以京杭大运河作为主要的输水通道,也让大运河焕发了新的活力。自从南水北调之后,我们熟悉的白洋淀面积增加了50多平方公里,如今水草丰茂,白马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水的问题解决了,工业生产被带运就能够促进潜在的经济增长,农业上也能取得大丰收。

2、改善了沿途的生态环境

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自然界的水是循环利用的。南水北调工程采用明渠输送水源,虽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风吹日晒,会有一部分的水蒸发到大气中,看起来仿佛是水资源的损失,但这些水并不会完全消失,水变成水蒸气,停留在大气里,会增加当地的空气湿度。

再随着气流的运动变成云,又可以增加该地区的降雨量,反而能更好地解决途经城市的水资源危机。因为有水的参与,树木就能郁郁葱葱地生长,动物有了舒适的家。

生态环境一旦改善,空气质量会变好,人民的健康就能得到保障。另外,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工业发展也能带来好处,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而如果采用管道输水,确实能够节约一些水资源,却没有了附带的功能,我们知道南水北调不仅仅是要调水,更重要的是改善沿途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促进污水治理力度

南水北调工程是惠及千秋的大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从南方调到北方的水质优良,沿途的城市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污水治理,只要是南水北调途经的区域,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需要全部关闭或者整改,这样反而促进了当地环境改善,是一项民心工程。

4、解决南方雨季洪涝问题

明渠输水还有个好处,渠道够宽,输水量可多可少,在南方干旱时期,我们可以控制一定的水量输送。如果到了南方的汛期,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发挥它极大的排涝作用。

我们想想当长江发洪水时,就可以把多余的水导向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这两线连接着多个城市与多条支流,这样就可以把多余的水疏导到全国多地,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情。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专家们在大部分地区选择了明渠输水。


那么,管道输水有没有什么弊端呢?只有把两者的优点和缺点相比较,我们才能够看出这套方案的优越性。

管道输水的好处,我们上边已经讲了,那么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1、施工困难

南水北调工程跨越几千里的距离,中间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地形,有高山峻岭,有河流,如果全部用管道输水,这得需要多少人力?如果是在平原,还可以用挖掘机等机械进行挖掘运输,如果是在高山,在荒岭,大型机械派不上用场,全靠人工挖掘,这得需要多少时间呢?

2、成本过高

如果全程都采用管道输水,需要大量的管道,试想一下1000多公里的距离,如果全部用管道,需要多少材料呢,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再说还要考虑管道口径的多少,生产这些管道也成了问题,全国生产管道的厂家数量有限,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安装,路途遥远,这费用也不低。

如果都采用管道输水,那么这些管道不可能放在地面上,管道必须埋在土里,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人力、物力,这些人力、物力以及材料、费用加起来,比起挖一条明渠的费用可能还要高。

由于北方的地势比南方高,如果采用管道输水,就需要在中间建设一些水站来增加水压,沿途城市如果要用水,还需要铺设大量的管道,这笔费用实在太多了。

3、维修困难

采用管道输水,管道深埋在地底下,与湿润的土地相连,常年累月之后,管道会生锈、变脆,如果水质浑浊,很容易有沉淀物造成堵塞,当管道出现损坏破裂时,后期的维修会很困难。

你想想管道就在地底下,如果破裂需要把管道置换,这时就必须把水关掉,远方城市的用水将成问题,路途这么远,如果一天有几个地方管道破损,输水将不顺畅,这样就达不到解决水资源危机的目的。

挖开地表,置换管道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专业的人员,这1000多公里,每个地方必须配备一定的人员来维护,计算下来,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些人员的技术培训、工资付出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管道埋得较浅,在冬天的时候,管道里结冰要进行破冰的工作,实在是难上加难。

4、管道输水量有限

如果用管道输水一次,能输送多少的水量是固定的,出水量的多少跟管子的大小以及流速有关系,在平常时期,这样的管道可以满足北方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如果遇到南方下暴雨,暴雨水量充沛时,管道的输水量就无法再增大。

不能把多余的水量送到缺水的北方去,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南方出现洪涝,而北方用水量供不应求,输送量有限,会让南方的水直接流进大海,白白浪费,不是更加可惜吗?


因此,比较之下,南水北调工程大部分采用明渠输水比起采用管道输水的优势明显得多,当然,这也不等于这个工程全部都采用明渠输水,毕竟管道输水在某些地方还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在温县穿过黄河的那段工程采用的就是地下隧洞施工,隧洞的进口为斜井,出口为竖井,采用竖井出水,利用的就是管道的虹吸原理,靠水流自身的重力差,由南向北流向出水端。

南水北调三线输水中,西线难度最大,即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来解决西北、华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但由于黄河河床比长江相应河床高80~450米,因此,工程需考虑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部分管道输水,还需开挖隧洞,工程量巨大,技术难度大,费用高,因此,迟迟未能动工。

可见都用管道输水,费用高,盖面窄,与明渠输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优势,因此在中、东线,仍然采用明渠输水。

结语:

南水北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把长江与黄河连接起来,用远水解了近渴,这也只有当代的中国人才有这样的胆魄与能力,完成这样的工程。

采用明渠输水看似水资源有损失,但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终将取之长江水,造福千万人,大江南北靠南水北调联接起来,实现真正的一家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南水北调   河道   露天   明渠   蒸发量   东线   地下管道   长江   中线   水资源   水管   管道   地下   成本   方式   社会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