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高菊傲浮云去——三句话昭示的学术生命原则

作为一个学者,究竟该怎样面对世事烦扰?这正如哈姆雷特提出的那个问题,即“生存还是毁灭”。当然这个表述是有其语境的。其实世界运行的规则并非如此黑白分明的二元对立,非生即死或非死即生,在生存与毁灭之间还有一种“智存”之道。命运确实弄人,既让人类成为了这个地球的万物灵长,却又让其生存于无所不在的幽暗黑洞的“吊诡”之中。好在还有智者先贤,用他们的慧语、博学与深思给我们开启了继续思考的窗口,示来者以轨辙!有三句话我以为是很有启发的。

松高菊傲浮云去——三句话昭示的学术生命原则


  “不争”“不俗”“不辱”


  第一句是杨绛译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I strove with none,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英国诗人兰德(W.S.Landor,1775-1864)《生与死》]。这固然是英人诗意的汉化,但确实也表现出译者的慧心卓识,非至高境之学人而不能为也。所谓“不争”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与格局,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未必能完全做到,但至少可以作为一把心中的标尺。再引申一层看,这也是集中了传统智慧的,譬如老子对“不争”就颇为看重,称:“夫唯不争,故无尤。”这还是较为初级的表述;另一句话就厉害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一种超越境界的获得,是浮云散尽、万物澄我心的大智慧,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屋建瓴。


  第二句是汤用彤所言,他得知其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获奖,不悦道:“多少年来都是我给学生打分数,我的书要谁来评奖!”这个关于荣誉的态度正彰显了那代知识精英的风骨和气节,奖励本来是一种鼓励学者治学、给予社会认同的方式,可一旦沦为社会博弈的工具,那就失去了光环和意义,是变质的东西了,虽光环其外而腐朽其里,是反足羞矣。作为一名学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这些外在的光鲜、奖励、荣誉之类而诱惑,即便达不到“哲学之士”(Philosophischer Kopf)的高度,也应持守基本的知识探索者的风度,学者的天职是追求真理,或“寻道”。这个层次或许可称为“不俗”。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人是生存在现实社会里的人,有其“柴米油盐”和“七情六欲”的需求,总体来说,学术制度的设计应当是符合学术世界的内在规律的,作为学者个体,我们需要警惕的则是,或思虑营营,或狗苟蝇营,或餐腥啄腐,所谓“自儒者不知反身之义,其高者则激昂于文章气节之域,而其下者则遂沉酣濡首于蚁羶鼠腐之间”(唐顺之《寄黄士尚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汤用彤的一句无意之言,恰表达出深受传统文化濡染和西学熏陶的中国现代学人的风骨所在。

松高菊傲浮云去——三句话昭示的学术生命原则


  第三句话是陈寅恪的晚年自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这是一个中国学者以其光昭日月的学术生命史给自己的“盖棺论定”,它也展现了中国现代学人所达致与代表的世界性高度!言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君子。陈寅恪之学说或可商可驳,他的人格感召力却是壁立千仞、浩瀚磅礴,纵千万载,亦必不自外于人类精神之凌烟阁。而他却绝不以高调出之,而是谨守伦理,凸显其底线思维,即戒之以“侮食自矜,曲学阿世”,这或可与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相印证。其最难能可贵之处在“持守终生”,相期之标准则在“朋友期许”。“不辱”是一种学者的人格境界,更是一种以底线为化境的精神尺度,无论在何种艰难忧患之中,易代之痛、战火之险、强权之迫,至于自身则体弱多病、家负甚重,乃至盲目膑足,可陈寅恪始终能坚持“不辱”。所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正是他一生人格的最好写照,是一代学人在历经劫波之后的风轻云淡,是勘透沧海桑田的通观之论,当得起中国现代学术之风骨精神的大气磅礴!


  这三句话似可与王国维集前人诗句之三重境界略做比拟,做到这“三不”其实并不容易。杨绛之“不争”,当为第一境,正是一种在阅尽沧桑之后的独登高楼之通悟,说到底,“不争”考验的是人的秉性与格局,是对天涯望断后的人性升华;汤用彤之“不俗”针对的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对学术境界的自我体验,其对奖项的实质性拒绝表现出的恰是对学术的无比崇敬与信仰,正是有了对于“学术选择”的“不悔”与“憔悴”,才显示出中国现代学人超越俗谛的高度;“不辱”则是人在危机状态下仍坚守初心、不忘来时路的最佳尺度。诚如陈寅恪借纪念王国维所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我看来,这正是后者以“文字寿于金石”的方式为中国现代学术谱写下的“精神传统”,同时也不妨视为一种可以得到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学术规训”,既是致敬前贤,也是薪火相传!更重要的是,陈寅恪以其自身的学术生命史身体力行,不仅言传,更以身教,虽历经忧患,而其志终不可夺,如吴宓所言:“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决不从时俗为转移。”这样的执善而固执当可为万世而垂范。


  学术生命究竟应当如何展开


  蓦然间涌上心头的,竟是一句“松高菊傲浮云去”。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但真正傲骨硬直的,仍当推苍松劲立,所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正是有大雪漫卷之艰难忧患,乃有青松挺直之坚毅不屈,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是也;而“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也正是与富贵、君子的比照,显出隐逸的飘洒不群,但同样可以傲霜斗雪;浮云固然是时散时聚之物,但也有衬托君子的功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在目送浮云之后,松菊的坚毅与隐逸或许才更能显出其深层的象征意义。(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浮云   曲学阿世   孟子   生命史   学术   隐逸   风骨   青松   忧患   学人   中国   君子   学者   境界   原则   精神   生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