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语境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突破了西式现代化的束缚,实现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大文明相协调”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满自信地登场,展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语境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奠基百年伟业、奋进百年目标的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不同于人类过往的伟大创造,这条道路是对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走什么路”的根本回答和最新表述,其建构的“现代化”独特历史逻辑,承载着“富民”重任、“强国”目标和“复兴”的根本使命,凝聚着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方案、重塑了人类的现代化语系。  

  现代化道路起步于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产物,是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进而实现前所未有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西方现代化语境的出场,以资本的积累、市场的扩张为基础,以文艺复兴、理性启蒙运动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为支撑,的确为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实现了马恩所说的“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现代化成就。然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却是贫困的积累;虽然崛起了一批现代化的强国,却也伴随着更多的国家和民族被奴役和剥削;虽然开始了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进程,但它也是血与火的残酷、肮脏的进程。马恩以“两个必然”宣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命运,也指明了人类现代化新的方向。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实质不仅仅是要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且是要走出人类现代化的新路。正是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中国人选择了新的现代化方向。这就意味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话语来引领中国现代化的话语,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走出一条中国现代化的新路。

  所以,中国这条新路,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而出场的。革命是在为这条道路扫清障碍,铺设路基,没有这一坚实的路基,就没有后来的高速大道和腾飞。  

  现代化新道路由马克思主义话语阐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引领,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功,但接下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中国所具有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所走的道路要靠自己来开拓,找到和阐释好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规律。当然,首要的就是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引领。中国共产党极为了不起的是,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规律,这是通过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找到的。在整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命题,这实质上也就强调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有普遍规律,还有特殊规律,搞本本主义走不出中国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实事求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等基本理念,也建构了中国现代化新路的话语体系。实践证明,中国走出的这条现代化新路,代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它不仅终结了西方在苏东剧变后叫嚣的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而且越来越显示出超越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着鲜明的特色,它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走出来的;它是在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逐渐成熟成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逻辑、人口规模、根本立场、价值取向、文化底蕴和实现路径,因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实践中,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突破了西式现代化的束缚,实现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大文明相协调”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满自信地登场,展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中国共产党   道路   财经   路基   语境   马克思主义   强国   资本主义   中国   话语   深刻   规律   人口   方向   人类   规模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