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看《聊斋志异》,从小到老 百看不厌

新时期以来,孙犁陆续写出了一系列评古讽今、谈文论艺的“耕堂读书记”,而其中写得最早的一篇就是《关于〈聊斋志异〉》,这决非偶然巧合之事,而是本来缘渊深厚,势所必至。

孙犁与《聊斋志异》的情缘可谓深长有年矣!少小乡居,书籍缺乏,偶可见到的文学作品往往就是《聊斋志异》;待到后来参加革命,孙犁好多年在冀中平原做农村工作,“不知为了什么,总有不少机会能在老乡家的桌面上、窗台上,看到一两本《聊斋》”,静夜孤灯,展卷细读,心驰神往,每每陶醉于迷人的艺术境界中,其中不少篇章,爱不释手,一读再读,几可成诵;


孙犁看《聊斋志异》,从小到老 百看不厌


及至晚年,晴窗无事,百无聊赖之际,《聊斋志异》也常常是提神消闷之佳选。当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孙犁对《聊斋志异》的阅读兴趣也有所偏移,青壮年时喜欢那些“故事较长、情意缠绵”的小说,如《阿秀》《小翠》《胭脂》《白秋练》《陈云栖》等,而晚年则更喜欢象《镜听》那样十分短小而饶有日常生活情趣的篇章。可以说,孙犁一生与《聊斋志异》的情缘未断,虽时有暌违之憾,却更增相思欲读之念,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部奇书,我是百看不厌的”。

为何孙犁如此钟情甚至痴迷《聊斋志异》 ?读者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作品自然也遴选着适宜它的读者。孙犁之所以深爱《聊斋志异》,首先源于他那浪漫多情的心性及审美倾向与《聊斋志异》主要思想情感和美学风格的相互契合。众所周知,《聊斋志异》最主要也最吸引人的作品大都是写男女间的爱情以及青年女子的可喜可爱之处,(尽管其中的青年女子大多往往是披以狐鬼的面纱)而这正是最能打动孙犁情怀的地方。


孙犁看《聊斋志异》,从小到老 百看不厌


所以当孙犁见到清人蒋瑞藻在其《小说考证》中贬斥《聊斋志异》千篇一律地写男女情爱与青年女子的可喜可爱时,就禁不住指出:“如此两端,在人世间实大同小异,有关小说,虽千奇百态,究竟仍归千篇一律,况《聊斋》所写,远不止此”,并愤然指斥蒋氏对于文学创作“识见如此之偏窄”。

无须讳言,孙犁一生最敬爱的人物就是乡野的青年女性,她们的美丽多情、聪颖善良、爽朗豪迈、勤劳勇敢等美好品质都使孙犁为之倾倒,“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而且是一些再写,乐此不倦。建国之初,孙犁曾在一篇题为《论风格》的文章中说过,一个作家,即便是生活经历很丰富,也不是很容易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风格,只有当他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学习、探索之路,终于“回过头来看见了自己的最可爱的人,展开全部思想赞美了她的宝贵的品质他才能“发现周围生活的美丽”,也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创作实践经验的作家,孙犁对文学风格的见解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他自己创作的体会与感悟,以上话语也不妨说就是他的夫子自道。确实,孙犁鲜明的文学风格是与他着重描绘和赞美了“自己的最可爱的人”,——那就是集美丽、善良等诸多美好品质于一身的青年女性分不开的,也只有当他发现了这些可爱的青年女性,他好像才开始真正“发现周围生活的美丽”,从而燃烧起创作的热情。


孙犁看《聊斋志异》,从小到老 百看不厌


当今不少论者十分强调《红楼梦》对孙犁的重要影响, 而往往忽略了其实《聊斋志异》对孙犁的影响或许更为巨大和深远。即以人物形象而论,虽说两部名著都着重写了青年女子及其爱情,但《红楼梦》多写名门巨族中的大家闺秀,其言谈举止、情思爱意以及最终命运无不受拘于封建礼教伦理;而《聊斋志异》中却活跃着众多披着花狐鬼魅外衣的青年女子,几乎到处都洋溢着孙犁更为喜爱的乡土大地上朴野自由的天然之趣,他热烈称赞说:“在这部小说里,蒲松龄刻画了众多的聪明、善良、可爱的妇女形象,这是另一境界的大观园。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仅此而言,孙犁对《聊斋志异》的喜爱程度也未必会在《红楼梦》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聊斋志异   冀中   聊斋   红楼梦   百看不厌   篇章   善良   品质   风格   女子   可爱   青年   美丽   女性   作品   财经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