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个拿了3次鲁迅文学奖的女作家:东北迟子建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子建一直关注的。


唯一一个拿了3次鲁迅文学奖的女作家:东北迟子建


迟子建 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院学习。

《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1986年将其发表。这篇小说以儿童的视角追忆漠河村奇异的北极生活,“直到后来很多‘灯谜’都很喜欢,写得比较真,这个小说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多年后,迟子建回忆。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等。事实上,在1985年,她就在《北方文学》发表了《那丢失的……》和《沉睡的大固其固》。1990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唯一一个拿了3次鲁迅文学奖的女作家:东北迟子建


  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汉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很多读者都误以为鄂温克人都那样生活,其实只是那个部族。”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怀旧”。


唯一一个拿了3次鲁迅文学奖的女作家:东北迟子建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如果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历史的变迁,那么新作《群山之巅》切入的是当下生活,但它又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纠葛。在虚实之间,塑造了一个文学上的灯盏镇。“每一个故事都有回忆”,她在新作的后记中如此写道。

“把握历史和时代的脉动,作家的血流才会通畅。”这是迟子建一贯的观点。在写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时,她查阅了大量的政治、历史、风俗资料。但新作《群山之巅》的素材却是“烂熟于心”,“我在故乡积累的文学素材,我见过的‘逃兵’和耳闻的‘英雄’传说融合,形成了该书的主题风貌。”迟子建书中一些人物的确有原型,比如逃兵辛开溜,或者英雄安大营,又或者法警安平。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写长篇挺耗心血的。”迟子建写长篇小说一般都是三四年一部的节奏。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鲁迅   鄂伦春   额尔古纳   大兴安岭   鄂温克   财经   灯谜   文学院   逃兵   哈尔滨   女作家   群山   新作   文学奖   作家   作品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