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频繁洪涝灾害面前,中国的基建水平到哪里去了?

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基建大国,仍然面临越来越频繁的水灾,我们的基建能力不够用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解答,并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防灾能力建设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简单。

防范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与防范5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两者之间成本的差距,可能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为了防范百年一遇洪水,就在平时将防灾能力过度建设的话,那无疑是一种浪费。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会将防灾能力设置在一个能够在平常年份抵御住洪水侵袭的水平,并且能够在较大洪涝灾害到来之时,通过应急处突能力进行弥补。

南方频繁洪涝灾害面前,中国的基建水平到哪里去了?

但是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

可能很多朋友会发现,近期中国越来越多遇到所谓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不是说百年一遇吗?为什么近几年频繁出现呢?

正是因为,所谓百年一遇洪水,这种规模是指在历史当中平均100年出现一次,但是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样的统计数字就会出现了偏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降水带近些年明显北移,这使得长江流域的降水明显比以往更多,再加上高原冰川的加速融化,让洪涝的压力远远大于历史年份,也使得现有的基于统计数字建设的防灾能力,不能够满足抵御现有的洪涝灾害威胁需要。

南方频繁洪涝灾害面前,中国的基建水平到哪里去了?

其次,即使从历史来说,中国的洪涝灾害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的频率。

很多人说近年来的围湖造田以及环境的破坏,让长江流域失去了原本泄洪的能力,但是这不能解决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两大河流都是东西流向的,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主要河流都是南北流向的。东西流向的河流最为严重的问题就在于雨季往往同时到来,使得当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洪峰会相互叠加,使灾害加剧。

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使更多的人口密集区建设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沿岸让洪涝灾害造成的威胁进一步增加了。

也就是说,围湖造田或者各种形式的环境破坏,虽然对洪涝灾害有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实际上人力与天灾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即便是恢复长江本身的泄洪能力,目前面对的洪涝灾害威胁也很难减轻多少。

南方频繁洪涝灾害面前,中国的基建水平到哪里去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重视水利设施的作用,并且灵活使用。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攻击三峡大坝等水利设施建设,认为他们没有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水利设施挡在人类面前,那么现在的灾害将比看到的更为恶劣。而通过这些水利设施的彼此统筹协调,适当将洪峰错位,这样显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相关的专家正在做的工作。

南方频繁洪涝灾害面前,中国的基建水平到哪里去了?

第二,重新规划与适当提高现有防灾能力。

既然我们说到,目前防灾能力的建设,已经跟不上环境剧烈变化的威胁,那么也许我们建设防灾能力的依据应当适当变化。现在所谓百年一遇规模的洪水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现在这样的洪水可能已经是30年一遇甚至更频繁的规律,那么我们的防灾能力就不应该胶柱鼓瑟,而应当适当提高,不要频繁的动用应急处突能力。现在的150个重大水利工程,总计1.29万亿的投资正是为此。

第三,仍然要强调应急处突能力的建设。

目前全球环境的巨变已经让中国面临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这个挑战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现在洪涝灾害达到的规模固然已经,让我们面对很大的问题,但是未来还会不会进一步加剧还很难说。在这种背景下,应急处突能力仍要被强调,不能盲目倚重水利设施或者防灾降灾能力的平时应对。

南方频繁洪涝灾害面前,中国的基建水平到哪里去了?

当然,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举国体制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全世界都属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如果中国应对灾害取得的成绩还不满意的话,那么可能世界上任何国家在面对同样的灾难面前都拿不出满意的答卷。即便是现在洪涝灾害非常严重,各种应对能力都还有提高的空间,但要知道这已经是在灾害面前,人类所能达到相对较好的结果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   中国   频繁   面前   统计数字   基建   流向   洪水   灾害   河流   水利   设施   作用   水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