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建方舱医院,全国驰援武汉,从核酸检测到疫苗上市,都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在救治的过程中,更是坚持人人平等,不分年龄、不问身份,让每个患者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医疗资源。


但是,有的西方国家可就不一样了。像2020年4月的时候,英国医学协会竟然提出一个建议,说要放弃重症患者。因为呼吸机太短缺,所以有选择地放弃那些病情更严重的,把省下来的呼吸机让给其他生存机会更大的患者,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很快,网上就兴起一波热议。支持的人认为:大局为重,牺牲一个人,就能多救几个人。也有很多人反驳,这和直接杀人又有什么区别?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道德伦理面前,孰是孰非?其实呢,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无解难题。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1967年,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曾经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


说一辆电车在轨道上行驶,在它前面的轨道上被绑着五个人,可是电车刚好失控了,停不下来,眼看就要把这五个人给碾死。这时,你刚好站在电车轨道的操纵杆旁边,只要你拉下操纵杆,列车就会切换到备用轨道上去。可是呢,备用轨道上也有人被绑着,不过只有一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操纵杆,你是拉,还是不拉呢?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这就是著名的“电车难题”。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电车难题》,是美国的哲学家托马斯·卡思卡特围绕着这个思想实验,虚构出来的一场审判。主人公达夫妮,选择了拉动操纵杆,救了五个人的命,可也让备用轨道上的法利先生被碾死了。因此,达夫妮以谋杀罪的罪名被提起公诉。


这一起公诉案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民意法庭选出了陪审团,除此之外,全民都可以了解庭审情况,并自由地表达意见。


1. 陪审团的立场:简单的算术题


陪审团里,有一个陪审员是医疗政策分析员。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达夫妮没有更好的选择。


虽然法利先生死了,可是另外五个人却也因此活了下来。这就像政府在医疗改革的时候,特别注重预防性医疗,也就是疫苗、体检这些。这么做,可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用处,给更多的人带来好处,而不是花大量的财力物力,只为了让少数得了重病的人能多活几天。


所以,这起电车案也好,医改方案也好,虽然会给少数的人带来不太好的后果,却能分配有限的资源,让整个社会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大部分被采访到的民众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觉得达夫妮的行为没错。这不,只要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就明白了:五大于一,五个人的生命显然比一个人的生死更重要。


这些认为达夫妮无罪的人,背后有着相同的逻辑:功利主义。


这是十九世纪英国伦理学家边沁提出来的理论,说“一个行为正不正确,完全取决于它造成的后果。而我们的行为准则,应该是要让最多数的人得到最大的幸福。”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一个行为做出判断,就是要看它能不能带来幸福的最大化。


2. 检察官定罪的依据: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面对一些陪审员抛出的功利主义观点,检察官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达夫妮有罪,而且罪无可恕。为了更好地阐释自己的观点,他举了另一个案子的判决来做类比。


在那个案子里,一个外科医生把一个伤得并不重的年轻人当成了活体器官库,把他的器官全部都给移植到五个重伤的人身上了。最后,这五个重伤的人活了下来,年轻人因为失去了太多的器官,死了。庭审的时候,这个医生为自己辩解:“一个病人死亡,总比五名病人死亡要好。”可是,陪审团却不认,判定这个医生犯了一级谋杀罪。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检察官提出,达夫妮也应该和外科医生一样,被判定为谋杀。谋杀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主观故意,一个是能预见到会造成死亡的后果;不管是达夫妮还是外科医生,都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他们之所以犯下谋杀罪,也没有什么逼不得已的理由,只是因为觉得,五个人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可是,他们都忘记了,被害者也是个人,他也有生命权;而那五个获救的人,也没有被挽救的特权。


生死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侵犯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当达夫妮拉下操纵杆,当外科医生对年轻人开膛破肚,其实他们都是在擅自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可又有谁赋予了他们这个权利,去决定别人的生死呢?


最后,检察官指出:“如果我们允许个人在生死的问题上,作出牺牲某些公民、偏向其他公民的决定,那么将是一个危险的先例。


3. 辩方律师的反驳:双效原则


达夫妮的律师认为这两起案件的可比性不大。为了说明这一点,她也采用了一样的论证方法,引用了之前的两起案件判决。


其中一起是这样的。一个叫克拉拉的人在乘坐电车的时候,司机突然昏迷了。眼看电车就要迎面撞上前面的五个人,她马上把车转了个方向,上了另一条轨道,但也因此还是撞死了一个人。当时,有89%的陪审员都认为克拉拉无罪。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而在另一起案件里,一个叫弗兰克的人站在天桥上,看见下面有一辆失控的电车,马上就要撞到轨道上的五个人。于是,她情急之下,把站在旁边的一个胖子给推了下去,挡住了电车,把那五个人给救了。但是那个胖子,可想而知,被电车撞死了。而这一次,只有11%的陪审员认为弗兰克无罪。


为什么在这两个案件里,陪审团里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呢?


有个别陪审员提出,克拉拉的行为是避开原来轨道上面的五个人,而不是为了杀死后来的那个人,所以她的行为本身是善意的,只是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副作用。但是弗兰克就不一样了,她是带着主观上的故意,把一个无辜的人推了下去,虽然是为了带来好的结果,但是采取的手段很恶劣。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托马斯·阿奎那曾经提出过一个“双效原则”,就是说,一个行为可能同时好和坏两种结果。怎么判断这种行为应不应该呢?就是“我们允许一个好的行为存在不良的副作用,但是绝不能用坏的手段来达成好的结果。”这就是克拉拉和弗兰克之间的不同之处。


还有几个陪审员则是从他们有没有直接对受害人造成危险来判断的。因为克拉拉只是转动了电车的方向盘,转移了危险;导致法利先生死亡的是电车,不是克拉拉。可弗兰克却直接碰到了胖子,把他推下桥,这是在创造新的危险;导致这个胖子死亡的,正是弗兰克本人。


讲到这里,辩方律师总结道,检察官的论证不严谨,类比过程是错误的。很显然,外科医生的案子和弗兰克的案子更类似,都是用坏的手段来达成好的结果,对受害人造成了直接的危险。所以,陪审团在判决中才会一致认为,这两个人都有罪。

而达夫妮的案子,则和克拉拉的案子更类似,都是好的行为却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结果,没有直接创造新的危险。所以达夫妮也应该像克拉拉一样,被判定无罪。


3.普通人的“黄金定律”


普通人在做出道德判断的时候,往往会运用一条“黄金定律”。


所谓黄金定律,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当怎样对待别人。”这也是大多数宗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可是,在达夫妮的案件里,黄金定律却让人陷入到矛盾当中。


因为整个事件里涉及的有三方:一方是被救的五个人,是受益者;一方是法利先生,是受害者;最后一方是达夫妮,算不上受益,也算不上受害,当然如果她被判刑了,那其实就受害了。


所以,我们把自己代入三方中的某一方,就会有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种,如果我们是得救的五个人之一,当然是希望达夫妮扳动道岔。第二种,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达夫妮,当然是希望自己被判无罪。这两种情况的结论是一致的。


可是第三种,如果我们是法利先生呢,我们会愿意牺牲自己来救其他五个人吗?更直观地说,如果是你被绑在备用轨道上,而且离操纵杆很近,这时,你会为了救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拉动操纵杆吗?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一个男性市民说了,如果真的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救五个人的性命,那么从道德上来说,他应该去做。


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受苦,也不应该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受苦。对于别人所受的苦,我们是负有道德责任的。但是,应不应该和会不会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现实中,自己是不是真的会拉动操纵杆,那就不确定了。


可是另一个女性市民却不同意。她引用了哲学家尼采的观点,说“自然的价值观不是善与恶,而是健康和孱弱,而黄金定律却造就了一个懦夫文化。在黄金定律下,弱者定义了善与恶,当自己既不想被强者主宰,又无法战胜强者时,就会认为强者所代表的是一种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套,只是弱者不想被强者欺负,创造出来的说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然界压根就没有这个概念!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既然没有善恶的概念,那么怎么做才算是对的呢?就看符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了。


如果是为了救别人,牺牲一个陌生人,那也就算了,因为不管谁死,都与我无关。可要是牺牲自己去救别人?别扯淡了。而且不光是自己,自己的家人、朋友,只要是亲近的人、熟悉的人,都不应该被牺牲。


无私不是没有条件的,我们可能愿意在某些情况下做一个无私的人,但是首先得看自己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推荐阅读:


让人头秃的“电车难题”:撞死5个人,还是撞死1个人?


关于《电车难题》这本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


那么,我们从这本书中究竟获得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一起虚构的案件,也了解了功利主义、个人权利理论、双效原则、道德直觉、神经科学理论和黄金定律这六种不同的观点。虽然结局是开放性的,但是就算真的有结局,难道那就一定是正确的了吗?

未必。我们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主动思考,多维度、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面对社会复杂的现象和道德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思考的宽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经验和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才能更加趋于理性。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电车   法利   谋杀罪   操纵杆   陪审员   功利主义   陪审团   检察官   案子   人头   无罪   定律   轨道   案件   难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