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问题引发关注。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东北地区人口为98514948人,占6.9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东北的人口形势严峻。2020年东北三省的总人口9851万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从数据上看,东北人口逆增长最早出现在2013年。

东三省中,最早出现常住人口每年持续逆增长的是黑龙江,从2013到2019年累计减少了八十多万人,相对于2013年的总人口减少超2%。接着是辽宁,从2014到2019年累计减少了近四十万人,相对于2014年的总人口减少了近1%。最后是吉林省,从2015到2019年减少了六十多万人,相对于2015年的总人口减少超2%。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东北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人口逆增长呢?

一个是东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为负。

追溯历史原因,东北国有企业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导致人口过早老龄化。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外流。

数据表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于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开始呈现连续的负增长之势(见图2),而2015~2019年期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总共累计减少了182.4万之多。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从地理与气候因素看,东北在我们国家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的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比如“海南”就被称为东北的“第四省”。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一个趋势性特征。

最深层次的根源,还是在于东北经济的转型乏力


1.人口流入的历史期

东北原本是一个人口流入的地区。它的黑土地是宝藏,在十九世纪就被人盯上了。

当时黄河下游连年受灾,难民为了活命,带着一线生机去闯关东。但是清政府颁发了禁令,杜绝关内人往东北跑。关内人往东北跑,是越轨犯进的行为。

然而,人都快饿死了,谁还管禁令呢,所以难民进东北是需要闯的。

十几年前,有个电视剧就叫《闯关东》,李幼斌主演的,非常火,讲的就是这段事儿。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闯关东时期难民在路上搭起来的窝棚

清朝末年,清政府越来越衰败,俄国开始大肆侵占我国领土。东北地区因为人少,几乎无法阻挡俄国人的入侵。到了1860年,汉人禁止出关的政策被取消,大批汉人涌进东北。

历史上“闯关东”的人,多半是山东人、河北人和山西人,尤其属山东人最多。 “闯关东”的规模有多大呢?在几十年时间里,一共有3000万人移民东北,其中2000万是山东人。

东北的肥沃土地成了难民们的救命稻草,无数个“山东村”在东北安居乐业,实现温饱。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难民们席地而坐,等待检疫,进入东北

2.远行的辉煌时代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击溃了日本关东军。二战结束后,日本人走了,苏联将东北移交给了中国。在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最先解放,所以也被称为是“共和国的长子”

虽然苏联人撤退的时候,掠走了不少日本人留下来的机器设备。但毕竟人在底子在,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交通铁路网,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东北很快就成了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当年的沈阳,曾经有上千家各种各样的工厂。这里面有高精尖的,比如沈飞歼5、歼6、歼7、歼8等各种战斗机,当然也有一些民用的玩意,比如弹簧床。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辽宁的老工业区最多,被称为“辽老大”。那些年,是东北最辉煌的时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说当时的大工厂时代,个人生活是跟工厂紧密挂钩的。工人们都端着“铁饭碗”:上学有厂办幼儿园和中小学,看病医疗有厂办医院,买东西有厂里的供销社,吃饭有厂里的食堂,甚至洗澡都有厂里的大澡堂子。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工人村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在日光浴

找个对象是厂里面的人,或者是别的厂的。住房更是包分配,大家伙儿住在统一的住宅区里,集中供暖,这叫家属院。平日里,发米、发水果、发油、发肉,甚至锅碗瓢盆都有的发。

这样的日子,在八十年代的东北是标配。

但计划经济,在特定的年代和领域,很好很实用,时间久了,问题就出来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后,东北的经济就不行了,掀起一场“下岗潮”。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什么原因?一个是国企改革,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在双重的影响下,一大批吃计划经济皇粮的国企,效益不行了。为了减轻负担,纷纷裁员,也就是“下岗”。给你一笔钱,买断工龄,走人。

在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下岗潮都引发了无数的震荡。特别是东北,因为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下岗潮也异常汹涌,总人数有好几百万。

1998年春晚,黄宏演了个小品,叫《打气儿》,里面有句话很经典:“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下岗潮带来的阵痛是永久的,因为大家都穷,就算摆了个小摊子,也只能糊口。于是,许多人纷纷离开东北,南下闯荡。渐渐地,东北人开始遍布全国。入关之后,大家才发现关内其实也不错,最起码冬天没那么冷,吃的东西也没那么单调。

而就在这时,东北的支柱产业之一——矿业,随着矿产枯竭,开始走上了衰退之路。比如鹤岗,原来是个煤炭城市。煤炭开采完了,谁还愿意待在那里。在外面念书的学生,还有几个愿意回来。

东北工矿城市的现状,就是如今东北的缩影。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鞍钢工人上班路上

3.振兴东北道阻且长


市场经济时代到来时,当地政府的危机意识不强,计划经济思维固化东北的发展理念,成为一种体制痼疾;而东北的资源优势,随着价格回落和资源枯竭,变成“资源诅咒”

在东北国有企业蓬勃发展下,是民营经济与各种新型产业的夹缝生存;国家重点扶持国有企业,导致其他经济体在东北这块土地难以健康成长。经济结构与体制结构单一,活力不佳,难怪有一句话说“投资不过山海关”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反观东南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利用自身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新兴产业,逐渐盘活起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诸多神话的东北,却在市场经济时代僵死倒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东北的劳动力与人才纷纷南下,寻求更多发展与机遇。继而东北地区的出生率下滑,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活力不足,加快人口外流的速度。

可以说,东北已经陷入人口流失的恶性循环。

逐渐“消失”的东北人口:从前3000万人闯关东,现在年轻人在外逃

近年来,国家政策开始在东北开放全面生育,想凭此拯救东北,远远不够。

比起“产人”,东北如何“留住人”的议题更有思考价值。只有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才能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振兴东北,任重而道远!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东北地区   苏联   人口   厂办   出生率   山东人   辽宁   厂里   难民   计划经济   国有企业   经济时代   从前   年轻人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