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6人退学9人被预警,官方多次提到“沉迷游戏”

#西南交大6人退学:沉迷网络游戏#

本月10日,据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网站的官方消息,该学院当天发出《力学学院关于本科生学业问题的情况通报》称,本学期共有9名同学累计两学期且每学期获得学分数少于15个,进入退学预警期。按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八章第二十八条,退学预警期内获得学分数少于15个学分且获得总学分数低于结业标准的学生应予退学。目前已经有6名学生达到退学标准,学校予以劝退,并将6名学生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公示。


西南交大6人退学9人被预警,官方多次提到“沉迷游戏”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有4名学生的情况通报中提到了“沉迷游戏”的字眼,还有一名学生的通报中提到了“对力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很多网友的评论中,大多数人把锅甩给了网络游戏,认为是网络游戏害了他们。问题真的出在游戏上吗?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211重点大学的学生如此厌学呢?今天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异常高压的中学管理和较为宽松的大学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全国大部分高中的管理都是异常严格的,就不用说什么接触社会了,基本上连正常的生活都会被高压下的学习挤占。学生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学习,就没有什么别的事情是允许干的了。在这一点上,衡水一中、毛坦厂中学算是全国的典范。所以,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一些正常心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而到了大学这种较为开放、宽松的管理下,没有了如影随形的老师,摆脱了唠唠叨叨的家长,以及告别了封闭的校园环境,一下子便容易放飞自我,放松得收不住边。被媒体报道的、被大众广泛关注的那些退学学生可能只是少数,实际上在大学里放纵自我、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的学生却是在当今大学里占多数的普遍现象。


西南交大6人退学9人被预警,官方多次提到“沉迷游戏”

第二,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简单枯燥的应试学习也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些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新一代的大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信息时代,各种新奇有趣的互联网相关事物对他们的思想冲击尤其大,好玩的游戏、好看的视频、有趣的综艺节目、诱人的各色美食等等,都对应试学习的专注力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第三,当初报大学志愿、选专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被动的、盲目的。

事实上,高考过后的填报志愿,算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人生本来也就短短几十年,是没有太多机会推到重来的,所以,志愿方向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发展大方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高中生基本没有这种自我意识,他们除了高考的那几门考试科目知识以外,对其他一无所知。最终只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合理推荐”下带着一脸无知就走入了大学的校门。这样自然会造就大批的学生上了自己不想上的大学、学了不合适自己的专业。这在当今大多数大学生身上也属于普遍现象。


西南交大6人退学9人被预警,官方多次提到“沉迷游戏”

第四,家庭教育方面,大多数父母也疏于对孩子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判断的引导。

教育领域一直流传着一句大家公认的真理——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多数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较少、只关注应试成绩、忽视孩子心理需求、缺乏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引导等问题。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如果能在父母的帮助下越早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要什么、在社会中能做什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进入大学之后的迷茫,减少没有学习目标、浑浑噩噩度日的现象。

总之,造成这几名大学生退学的原因,是复杂的,是来自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几个网络游戏毁了大学生这么简单。在此我想跟大家说的是:


西南交大6人退学9人被预警,官方多次提到“沉迷游戏”

作为家长的你,要尽可能多地跟孩子经常沟通,帮助孩子尽早建立自我认知,让孩子尽早认识自己未来能在社会中做些什么;

作为大学生的你,要尽可能快地适应大学管理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在完成基础学业的同时,逐渐找到自己和社会的交集,明确未来的长期发展方向,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有动力。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的收藏、转发和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宽松   力学   交大   本科生   认知   现象   父母   自我   孩子   中学   网络游戏   大学生   人生   社会   官方   学生   大学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