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随手练习,洗刷大大的痛苦之身

小小的随手练习,洗刷大大的痛苦之身

图:Mago Lee(澳大利亚自由画家)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感恩,可以是一个轻轻松松的提醒,提醒我们对生命全部的相信、全部的接受、全部的肯定。

——杨定一博士


1


一个清晨,收到了一位感恩共修营的同学发来的信息,她问:


最近老母亲突发疾病,不能说话也不能吃东西。老父亲已经卧床4年。面对这样现实,我该怎么说谢谢?这个现实在教我学习什么?


听上去有些沉重,我也没有类似经验,但也没思索太多,便回复了这条信息:


人生都有生老病死,谁也不例外哦。来了我们就迎接吧。每一件事都是上天对我们的锻炼,是给我们的学习机会,地球是个大学校,我们是来学习的。那么,面对父母的疾病,我可以学到什么呢?学到耐心?学到如何照护老人?学习面对生老病死?还是学会大平等心——无论健康或疾病,都是平等的境遇……这些,您都可以细细体会~


照顾病中的父母是一项大工程,一定很辛苦,别忘了常常谢谢自己,照顾好自己。也感谢宇宙给的这个任务,或许很难,但一切都是礼物——让心更敞开、柔软、容纳、平等的礼物。谢谢一切~


硬币都有两面。任何一件事,是悲伤应对,还是敞开迎接,我们可以做选择。


组织了两次感恩共修营,都有人会问这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感恩呢?感觉有点刻意。

第二:感恩的练习是不是带着目的性,想要获得一个好处?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都想用Yes来回答。是的,没有错。


第一,感恩的练习,对于现阶段的你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刻意练习。为什么刻意练习?很简单,因为我们养成了反向的习惯,譬如抱怨、不满足、哀伤、委屈、抑郁……全部这些情绪,都是因为关注点落在了小小的“我”,没有看见一个更大更完整的存在。所以练习感恩,只是一个简单的日常提醒,就像定了一个闹钟,当你还昏睡着的时候,用闹铃提醒你醒过来。


第二,感恩练习是不是带着目的性?是的。目的就是用一个新习惯替代旧习惯,用感恩来解开抱怨,用感恩来化解内心的匮乏和忧伤。去掉遮蔽心灵的灰尘,能够更全局地看,更用心地聆听和感受。如果说目的性,这是目的。但不止于此,不知不觉你会发现,目的不见了,你不再期待什么,感谢变成了自发的常态。


也有人问,这算打鸡血和洗脑吗?


我会这样回:你一直感觉不快乐,觉得世界有问题,自己有问题,感觉心里抑郁痛苦,这本身就是被各种资讯洗脑的结果。为什么婴儿和孩子那么天真快乐,但越长大,人变得越复杂、沉重、郁结?就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累积了太多垃圾、太多污染、太多负面讯息。那么,用感谢的练习来洗掉痛苦的脑不是很好吗?就是要清理和净化掉身心累积的沉重负担,心才能简单透亮起来,最原初的快乐才能自然而然散发出来。


过了很久我才明白,一切都是习惯。佛家讲业力和习气,一个意思。


快乐是习惯,不快乐也是习惯。感觉足够是习惯,感觉匮乏同样是习惯。积极乐观是习惯,悲观批判也是习惯。问题是,你选择了哪种习惯?


小小的随手练习,洗刷大大的痛苦之身



2


懂得感恩是需要学习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我们并不是天生就会。


无论是考虑问题、判断人事物,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从自己的好恶标准出发,以自己的感受舒服与否来做判断。却很少意识到,这只是”我“的标准,”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一旦别人的做法和我们的标准相悖,我们就会感觉到很失落。


当这个惯性非常非常扎实的时候,我们就会常常陷入到很多失落、委屈、愤懑不满的情绪里去,觉得伴侣对自己不好,领导对自己不公,父母不够爱自己,等等。我们忘记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的喜好都不同。


练习感恩,是用一种新的意识习惯,去替代和化解旧的习惯。在旧的习惯里,人容易封闭、自我、自大、固执。


朋友晓梅是个很爱浪漫的女生,很喜欢花,喜欢拥抱、亲吻这些肢体表达,希望先生进出门都能拥抱她,时不时能送她鲜花。但先生对这些没感觉,他更务实于生活事务上。家里东西坏了马上修,需要的物品不够了马上买,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也会关心晓梅的父母,主动为他们选礼物。


有阵子晓梅觉得先生大概没那么爱自己,和自己频率差太多。但当她换了角度,看到先生做了许多她自己不擅长但很必须的事,开始肯定先生为这个家庭的付出时,她的心里涌出了感谢之情。


晓梅意识到,并不是先生不爱自己,只是他有他的习惯,他是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在对待妻子和这个家。所以,晓梅试着放下原有的难过,转而去肯定和欣赏先生的做法,两人关系的状态就发生变化了,能量流动起来了。


比起之前潜藏起来的否定与不满,先生感受到了被接纳和认同,晓梅自己也感受到了喜悦与自由。因为她的心更大了,不再紧抓着自己的需求,而能体会伴侣的心,允许伴侣就是他现在的样子。她也有点明白了什么叫作让当下“如其所是”——不期待现状要变得更好,此刻就是如此,此刻正是刚刚好。

小小的随手练习,洗刷大大的痛苦之身


3


说实话,从自己的角度走出来并不容易。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痛苦,往往在于固守着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不松动,不放手,而认为都是外界让自己这么不开心。要打破这样的惯性,最简单易上手的方式就是感谢,发自内心地谢谢,学习感恩。


有人会问,事情那么糟糕,怎么感谢的起来?


畅销书《生活良方》的作者坂井顺子是一位家庭主妇,她因为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自己始终从容优雅而被许多人盛赞。


她在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儿的幼儿园长邀请她作为家长谈话会的负责人,结果有一次活动来的人比预计少很多。她感觉很抱歉,对园长说,“不好意思,只来了这些人”。园长先生却高兴地说,“啊,来了这么多人啊!” 这件事给她印象很深,她学习到了一点,不管什么时候,都看到好的一面。


小小的随手练习,洗刷大大的痛苦之身

坂井顺子女士


顺子女士说,手头有一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000块)时,在心里想“这个月还有一万日元呢”比“这个月只剩下一万日元”的想法,心情会更愉悦些。


她在书中这样写道:


“你感到幸福吗?

我总觉得,幸福其实一直就在身边,

取决于自己是否能感受得到。

每天总有五次,我会试图留意身边的幸福。

天气好是幸福,晾晒的衣物干得彻底是幸福,

跟许久没联络的朋友通话是幸福……

这么一来,就会养成用心感受幸福的习惯。”


真的是一位非常智慧的主妇太太。


小小的随手练习,洗刷大大的痛苦之身

坂井顺子女士(图中)



所以,我们说得糟糕,到底是有多糟?以及,能否从所谓糟糕的处境里,看到美好的一面,看到光明的一面,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其实,并不是事情糟糕、生活一地鸡毛,只是我们的心蒙了尘,看不见光,听不见每个境况告诉我们要学习的讯息;是我们的心缺乏力量,被外相卷跑了,不熟悉如何回到那个中正、稳定、柔和的内在场域。答案和钥匙都在心里,就看我们能否找到它,取得它。


拜伦·凯蒂对奥普拉说,常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你是谁?


当我们把脑袋里的各种看法、观点和情绪扔掉的时候,我是谁?如果没有那个念头我更好过,为什么我要牢牢抓着它不放呢?为什么不把它丢掉呢?


我知道,日常生活不时就会出现波折和不如意,悲伤、委屈和心痛在所难免。有时候我们被打倒了,有点疼,但拍拍土,站起来并没有那么难。最不好的境况是心里失去了希望,以为天塌下来了。天不会塌下来,是我们旧的感受模式、看待模式应该轰然坍塌,换一种新鲜的目光看世界,对于每一种状况都能接受并与之共舞。


感谢活着,感谢每一天都可以练习新的技能,感谢拥有珍贵的肉身,可以在这个游乐场里学习、玩耍。到走的那一天,真实的领悟会让原来沉重固着的能量体轻盈一些。


感谢,为了感谢。感谢,也不为什么,就是感谢。一切都是刚刚好。就像今早北京浓重的雾霾,此刻已散去了大半。每一刻都在变化,不要让头脑的分别去阻碍那个大的流动,心怀感激,投身于它吧。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顺子   目的   园长   目的性   生老病死   日元   糟糕   伴侣   平等   沉重   痛苦   父母   习惯   感觉   幸福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