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归心故事」

每个人都在建造自己心中的神庙



本期嘉宾:斯涅

本科就读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硕士就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专业;家族传记写作者;瑜伽专业认证导师,冥想和内观修习者;见照园读书会发起人。


采写丨溪涧若

图片丨斯涅


以前,我只知道斯涅放弃了大家眼中作为“人才引进”的“金饭碗”工作,选择成为一名家族传记写作者、独立撰稿人、创业者,很佩服她的勇气。但当我了解到影响这个选择背后的成因时,更多的是感动和震撼。下定决心做决定可能是一个瞬间的事情,但这并不是一件“冲动”之下关于勇气的事情,背后的影响脉络已经很久很久……


斯涅,本科就读于北大、硕士毕业于哈佛,2012年回国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学研究,2015年辞去社科院工作成为一名独立家族传记写作者。这个职业非常窄众,要花大量时间和心血创作作品——家族传记,但这些作品却不会面向市场公开,只是在委托人的家族成员及其亲友间内部流传和珍藏。这是一件极其静默的、不会被大多数人知晓、不能量产、更不会获得广泛社会评价的事——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走上这条路与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有关。自小感情深厚的姑奶奶突然去世,让斯涅第一次沉思:那是什么决定人在一瞬间突然就没了?人存在了七八十年的记忆就这样完全被抹去了吗?难过不解之余,斯涅也感到巨大的惋惜。因为姑奶奶和姑爷爷都是李四光的学生,并担任过多年助手,他们在1990年代成功预测了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构造及其油气储备,获得过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姑奶奶和姑爷爷相继去世,斯涅意识到这些长辈们的家族历史和毕生积累的知识智慧都不可追地跟着走了。自责之余,一个灵感冒出来,“之前总想假如有人来给姑奶奶的人生做个完整的记录就好了,但这个人怎么就不能是自己呢?’”(注1)


也是因为家里长辈去世的影响,尽管斯涅本科念的是生物学专业,研究生选择了心理学,她希望借此能深入研究脑科学。回到北京后,她进入专门做临终关怀和老人生命关怀的公益机构“十方缘”做义工,也是“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在十方缘做义工


斯涅的家族历史口述记录先从家人开始,第一位采访对象是外婆。此后,一些朋友便陆续找到斯涅,希望她为自己家里的长辈记录。



01

做那个从0到1的人


2015年辞职的时候,家里没有人支持斯涅,但她做这个决定并没有太多迟疑。她说可能是因为“勇敢”,在做重大决定时不会想很多,不会顾虑大多数人都在做什么,别人觉得应该做什么等等。“现在回看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才发现共性挺清晰的。”


斯涅总结自己投入精力做过的每一件事——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纵横学堂、瑜伽冥想课、家族传记写作、读书会等,几乎都是亲身体验过它带给自己的力量和滋养,但在她身边和所知范围内没有或很少有人在做的,“我就愿意去做那个从0到1的人”,做那个发起者和管道。


她在家族传记写作和口述史记录这条路上没有多少同业交流,甚至几乎找不到同行。斯涅说,如果说我心中有一位心向往之的role model,应该是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里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是我愿意为之长期倾注的事。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斯涅见证了不少人生境遇的大起大落,其中一些确实非常人所能承受。


我问她,为什么有的人随大时代的起落而剧烈起落,有的人却能在时代的起落中持续而平稳地上升?“背后的力量很复杂很庞大,没法一概而论。”她平静地总结:总的来说,就像一棵植物根扎得越深、和周围的环境连接越紧密,在大的风雨来袭时,抱持稳固和持续生长的可能性更大。根扎不稳,也容易被卷起或折断。


斯涅说,她有兴趣探寻的也并非表面的成败得失,而是藏在下面的 ‘根的部分’。“比如一个人和家里先辈的德性,对于家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极端境遇里甚至是被人踩上一脚的情况下,他们给别人的对待。”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问:你怎么看待理想主义跟现实主义的关系?


答:先定义一下你说的理想主义?


问:比如斯涅你提到自己的role model是司马迁,以及说自己做一件事情更多是出于自己觉得应该做,而不太在意大多数人觉得该做什么、成果是否是世俗意义的成功或者说某种事业标准。理想主义就是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和想做的事情吧?


答:我觉得如果停留在想的阶段,那可能是理想主义,但如果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情,认真做好,就不只是个理想者。就像十年前的2011年,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的第一届年会上我的分享主题:“我们这群理想主义的践行者”。要有理想作为方向,也要迈开脚步持续行动。


斯涅给我看几天前她发在朋友圈的一句感慨,说是这几年在做的,也是对自己的长期心愿:


“种一颗

耐得住时钟和寂寞的果

就好像这一生

只结这一颗果一样”


我不在意这一辈子写出多少字、结多少颗果,但我希望我所结出每一颗果,它是一颗扎扎实实、经得住时间的果。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说出多少话,其中有多少是经得住时间淘洗的呢?


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太不缺说话的人和说出的话。我急着说再多、声音再大,除了成就一点自己的虚荣心,又有什么价值呢?与其多添一分噪音,不如分享哪怕是几个字的真挚、勇敢和善良。有这种想法,也是基于我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种好一亩三分地,争取结几颗饱满实在的果。


而且对历史有了一点学习以后,你会发现所谓功名利禄、盛世繁华,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看,都是变幻汹涌的海面上瞬间激起的浪花——某一刻高高堆起,某一刻又深深回落。相比之下,更打动和召唤我的是下面那一层更深沉久远的部分,而不是最浮于浅表的一些啪啪的浪花。


理想主义跟现实主义的关系,对我来说你真的在做这件事情,这就很现实的一件在践行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不会觉得自己做的是大多数人还没有关注到或者很少人在做的事,就应该生活得艰辛寒酸。我会用自己的产出换来得体的回报,但我对物质生活没有很高的要求。


问:能否再讲一讲为什么选择家族历史记录做为事业?


答:相比于规模和影响力宏大,可能我更希望它能在时间里有一点价值。


当初选择家族传记写作,针对家族中的后人而不是公众,这本身也涉及时间的维度。不是追求当下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我觉得哪怕这些文字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机会公之于众,直到我们已经作古,比如几百年后,它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份记录,它是真挚的,勇敢的,有一种温柔或者说慈悲在里面,就像一颗关于人性的有温度的标本,就特别特别好了。我希望它无愧于时间。这可能是我愿意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斯涅为一本家族传记作品的写的封面概况



02

丰富的单纯


我对斯涅的感觉是非常的安静或说沉静,聪慧、坚定、有灵气,做事情非常执着认真、高品质输出。一双黑黑亮亮的大眼睛,有着孩子一样的纯净,对人心、对世界。问斯涅,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觉得会是什么?斯涅回答是:真挚、勇敢、温柔。


又随机采访了两个共同朋友眼中的斯涅。丽颖说:“她是一个愿意去对这个世界刨根问底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人也非常的稳,所以我遇到一些事情时愿意去找斯涅商量,觉得她能拉得住我,有信赖感,同时又很敞亮、中正。感觉她很像是一个修行人,对这个世界更多是体验,而不是执着去抓取或获得什么。”


余野说:“做事情非常认真甚至是较真;给人的感觉像孩子一样纯真。”


这或许和她的家庭生活很有关系。斯涅一直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爸爸妈妈和她三个人在家各自捧着一本书看。书看多了,她意识到物质都是表面的浮华。“一个人能吃多少呢,需要穿多少呢?体型再大你能占有多大房子、能睡多大的床呢?”


斯涅的爸爸学的是自然科学,斯涅本科学生物,他们对于自然界和宇宙法则,对那些公理、原理和规律,都怀着深深的敬畏,久而久之斯涅也养成了追根究底、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她从小就是问题少女,有特别强的探索欲,开始做人的传记工作后,更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人就像一个独立的宇宙,丰富、有层次、精妙,有种种的作用力和吸引力。


斯涅说,“一个人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他的真实,因为他的坦诚,使得你想要深入去挖掘,有点像地质学家一样。而当你充满敬畏、充满好奇的状态下被满足,相比起来,物质欲望的满足就显得挺寡淡和快乐短暂了。”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2018年斯涅与平如老人在家中(《平如美棠》作者)



问:斯涅你自身的成长求学、工作经历等很丰富,后来又开始做独立的家族传记写作者,为什么在见证过很多复杂的人事物与人性幽微之处后,依然能保持着一份纯真?


答:我觉得可能是个人的天性。其实它和我在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复杂和幽微并不冲突,甚至是一种加持。我觉得自己一直是怀着善意和勇气,相信会跟我的委托人还有每位受访者建立真诚的连接,可能这种相信本身也带给人丰厚的回报。有一位委托人,他的家人都说不可思议,以他的敏感和提防,世界上能有人和他形成这样一种默契。但我实际从他那里感受到的是对我的坦诚同等勇敢的回应。也有委托人的家人说,在面对我的眼神时(我其实并不知道那种眼神是什么样的哈哈)很多从没对人说起的过往不自觉地想要流淌出来,在讲完以后,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那些故事也不会再对人说第二次了。


有一位年长我许多、经营着一盘大事业的委托人,九十年代时就被风水先生建议要戴眼镜,因他的眼睛里自然透出煞气。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敢直视他的眼睛。但我向那双眼睛里发出我的态度以后,反而感受到了一份无辜和被理解的渴望。这位委托人说,“斯涅,很少有人敢跟我平等地对视,在你这样的年纪,竟然这么自然地做到了。”我相信我投给他的平等感里除了不畏,也有一份他需要的生命对生命的尊重。这让我们的关系超越普通意义上甲乙方之间的合作。也可能是我身上的不带着什么特别功用性的特质,使得我有底气在他面前能自然做到。


我自己的经历,以及听到和写过的故事,让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天下事无外乎人性的那些可能性,没有什么特别离奇或可怕的。可能当你以这种方式看待人和事,在别人眼里会有一种慈悲,对方相信和你吐露是安全的,会被理解和尊重,会愿意把私密的生命体验敞开给你。这又会让你更确信人性中的坦诚勇敢可以被激发出来,你也更可以深入地挖掘人性中的复杂幽深,是一个正向的循环。我做家族传记写作记录,让我在看见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复杂面向、灰色地带的同时,对人也有越来越多的理解,或者说温柔的那一面,也是对人性的一种信心。


问:你说的慈悲,是指受访人会觉得你是无评判的状态,不管他们说出什么样的事情和观点,都能被接纳吗?

答:其实不是没有评判。委托人要找的,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录音笔、转录机。作为写作者,你对人对事一定有自己的视角和态度,就像司马迁说的“成一家之言”,只是,它不是干涉性的。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我的委托人曾说,他希望给自己找一位“裁判”——并不是针对某一件具体的事被告知做得对不对、哪里对哪里不对,而是被某种力量看见、得到某种回应。这里有个微妙的度,既不是简单的记录和复刻,也不是明显的评判对错。是一种温柔慈悲的注视,一种更广义的回应和关心。


通常开始一部传记前,我和委托人会达成某种共识,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与我,我们是共同结这颗果子的人,各自贡献自己的一部分——我的委托人和家人贡献生命的经历和体悟,我贡献一切的听见、理解和表达,相互之间是一种很深的信任和托付。当然随着项目的进行,这种关系还会不断生长。



03

瑜伽让自己对生命更加敬畏


斯涅是大一在北大时开始接触瑜伽课,本科去瑞典作为交换生学习时继续练习,在哈佛读研时考取了瑜伽专业导师资格。她在国内开办过瑜伽课程,并在日常中持续练习。认真严谨又可爱的斯涅,会带着人体模型去瑜伽课堂上讲解生理和解剖学知识。


问: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练习瑜伽,后来还考了专业执教资质,有哪些受益之处?


答:2008年在瑞典做交换学生时参加的瑜伽课是我人生中很独特的体验。当时老师说的是瑞典语,一开始我很沮丧听不懂指导语。还好,去之前在国内有过几年练习,对体式要点有一些基本了解。后面发现,因为语言、词汇的理解被阻隔掉,我只好专注于身体和呼吸,反而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呼吸的节律和自己与环境的交互,包括老师说话的气息也是能量交互的一部分。这些信息比语言更完整和真诚地映在身体上。这是一段很深的开启,后面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教学不一定在于说多少话,而是创造一个怎样的场,让人更能感受到什么。


随着对瑜伽持续体验,你会发现它远比看上去的广博深邃。它像呼吸一样成了浸入你每个细胞里的东西。你会在某一时刻体会到,自己是这天地自然间、漫长时空里一个微小的存在。虽然微小,又很完满。你会对此刻充满敬意,也想成为一个管道,向世界流淌分享些什么。这是瑜伽带给你的礼物,不一定是顿悟,更可能是在长期的练习中,你体验到一点,又一点,就像岩石慢慢慢慢地被水润化成沙子、最后成为土壤。


我也很庆幸,生物学专业学到的关于生命体新陈代谢、组织器官机能、分子细胞活动的知识让我在头脑层面对身体里发生的事的机理有了最粗浅的了解,这些了解会在瑜伽练习中和身体体验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它们各自的影响又被放大,产生更强烈持久的印记。使得我的练习让自己更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问:你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到冥想和内观吗?


答:对。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可能需要盘着腿,闭上眼睛,甚至穿什么样特定的衣服,但现在它是一种你随时带着的生活方式,就发生在一呼一吸之间。重要的是更有觉察,有觉知。


有时我在读书会开始之前有时会带领一段体验冥想,每次的引导词都不是固定的,而是感知和面对今天来参加的一群人,和他们一起呼吸,感知他们当下的需要,希望自己带领大家进入一个什么状态,为大家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空间,然后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是基于当下的状态。



04

感召人们心中的愿


读书会是斯涅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哈佛上学的时候,斯涅参加了一个“波士顿经典读书小组”社团,约定只读1900年以前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经典书籍,不限中英文。一小群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每周一个人主讲,然后一起讨论,氛围相当好。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后来斯涅有机缘和北京一所高校合作,办了“纵横学堂”。这个项目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教育方面的反思,很多人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又去到西方学习,学了这么多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用处?最后大家有一个共识:国内教育存在一个空缺,就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以及对于终极问题的认知和探究。随着在美国的朋友陆续回国,斯涅和朋友们在北京重新做起了读书会。


斯涅也曾去到监狱里组织公益读书会。那时她选择的书籍是《苏东坡传》(是觉得苏轼几起几落并曾身陷桎梏的经历与听众有某种相映)、《匠人精神》和口述史相关的作品。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在监狱中分享读书



为什么要去监狱分享读书?契机是她做“纵横学堂”时产生的愿望——项目中,各行业的嘉宾被邀来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状态、成就和挑战,斯涅忽然想到了独立在这个社会运转之外的那个“黑箱子”似的空间,那里的人。他们和其生存状态是自己一无所知的,就希望去了解,也想知道,他们会不会有阅读、再就业等的需要。


我问斯涅,和那里的人交流有什么感受,她平静地说,都是一样的人。“真的,大家都是人,没有人不犯错误,你面对他们会相信,他们因为各种原因犯了错、此刻在高墙之内,却和你一样在体验着思考着,对交流有着深度的渴望。他们的生活要继续,面对包括回归社会等很多现实的挑战。”


你不会再觉得那是个黑洞、他们是异类。


“假如真的有‘轮回’,你我也可能在某一世、因为某种因缘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和现在的他们没有差别。”我听到这句话是非常感动的,想到有人曾说你在街头随意看到的某个乞丐,可能曾经某一世就是一位国王或皇后,你也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斯涅说,就是这样,看他们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你也是在看着自己,对他们分享,你也是在对自己说话。


问:你是怎么看待领导力的?你表现出来的可能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很锋芒外显、气场逼人的“刻板印象”领导力,但我觉得你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领导力的人,或者说是一种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大家的能力,而且是非常走心很扎实很沉稳的影响,大家愿意向你靠近、学习你身上某种品质。


答:我觉得可能自己做的这些事,就像读书会,并不特别涉及到对人的组织,或者说常规的领导力。更多是我有一个愿望,我提出来,得到大家的回应和参与。就像开始我们聊到,我亲身经历过,觉得很珍贵,又很稀缺的体验,我希望分享给大家。然后会发现其实大家的希望是共通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或者说我希望我的生活里有但目前还没有的某个事物,觉得这个东西这么好,我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其实很多的人也希望有,当有人提出来时,大家自愿的就会想要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得到这方面需求的满足。这个过程不需要锋芒,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种感召,有点类似说这个需求其实在大家心里面也都有,我通过自己的觉察,意识到自己的某种愿望和现有之间的缺失,发出一个邀请后得到了大家的回应。


哈佛毕业,躬身做家族史记录者,种一颗耐得住时间的果

问:在哈佛求学的经历,对你而言最大的收获和影响是什么?


答:答:还是很感激那段已经挺久远的经历,让人对另一个国家有亲身体验,和各种不同的人接触,也获得最好的高等教育。东西方教育的对比可以填补人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一些缺失,也能激发反思。后来做纵横学堂,也是基于那时获得的视野和启发。


回想起来,那是一个给人打鸡血的环境,不断传递的信息是——你能改变世界。它让人充满能量,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捆绑”,当你真正要俯身做事的时候,可能忽然受不了,觉得这不该是我的位置。我自己有一段时间也产生过这样的疑惑,经历了一些挣扎,重新看待自己的位置。当然它的影响更多是赋能的。


那一段经历在你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如果你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一件事,就去做,没什么是一定不可实现的。包括我现在在做家族传记写作。


我问斯涅,就像有人说,“好的大学教育是点亮内心的光”,是这样吗?斯涅说,对,可能也因为看过世界,有了更多自我认知,你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认同和向往的,什么不是自己想要的。当你认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更坚定、更不拖泥带水、更有坚持的底气和耐心。


“你知道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企业是哪家吗?”斯涅告诉我,它叫金刚组(注3),已经存在了1400多年,是日本一家以木结构的寺庙楼宇建筑为主业的公司,是建造“神庙”的。广义上来说,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神庙是很重要的,这个神庙可以理解为你对真善美的追求。


“可能我也算是在建造自己心中的’神庙’,描绘和朝颂自然和人性的至真至美。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匠人。”斯涅说,我觉得一个人,专注而且坚定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是一定会回馈给他某种结果的。甚至有很多在别人看来归于天分或者类似的东西,但其实不是的,它可能真的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的就是心力的专注。如果好好走每一步,你会知道,这条路是能走通的,走出一片天地。


作者后记

特别感谢斯涅接受访谈,她真的非常低调,基本不接受采访,这次是斯涅成为独立家族传记写作者六七年来第二次接受采访。在这样一个几乎大多数人都想更快速取得成果与成功,强调打造个人IP和快速扩大影响力的时代,她却低调到朋友圈几乎从来不为自己做的事情做宣传推广。她一年只接一份委托,跟一个项目,为了写好一个家族故事甚至会采访四五十个人,为一个观点采访十几个人,有时还会去对方家里生活一段时间。在这样的时代,她和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我看来,遇见她的委托人,是一份幸运。


斯涅希望这篇文章对她的介绍,重点不在于讲她这个人,而是那些对她产生过启发、打动、她想要分享给更多人的体验和领悟——比如瑜伽、读书、家族传记的记录,一种对于真、对于美的事物追求和分享。她说,希望也相信,更多的人也能从那些体验里获得感动、鼓舞和生命的滋养。对此,我深表感谢!


注1:此处引用了2019年6月第17期《凤凰周刊》中对斯涅的采访内容,“做人生命故事的聆听和讲述者,致敬那些记录人生轨迹的人”,原文作者张丹丹,感谢丹丹。

注2:“丰富的单纯”是周国平先生一篇散文的名字,他说,“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注3:金刚组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而硬气的话,“一千年后的木匠来维修,一定会说,当年这人做得真讲究“。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哈佛   史记   家族   时间   读书会   姑奶奶   委托人   神庙   理想主义   瑜伽   传记   人性   事情   生命   作者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