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需要辨识优劣 用心思考方可吸收营养


“不管世界多丑恶,我仍坚持心里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变大,很多人喜欢上阅读心灵鸡汤类文章。不可否认,当情绪坠入低谷时,鸡汤文可以令人重燃斗志。但若此类文章成为社会主要精神食粮,便应引起大众警惕。毕竟,鸡汤文只是他人主观思想的展现。我们从别处汲取的思想,需要经历理性的思考,转变为个人的思想。

经历思考,才能分辨思想优劣。在鸡汤文中,作者或直接讲述个人思想,或借助事例典故展现,可一些文章思想逻辑欠佳,事例典故虚假编造。曾有作家面对雾霾问题,提醒人们:“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些都没用,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这种强调“心灵防护”的鸡汤文字,既无对污染企业的职责,又无对政府治理的问责,不过是简单的教授人们忍耐而已。读者若是囫囵吞枣,往往会被作者的思想误导。思考,是变为求真的过程,只有用心思考,我们才能发现鸡汤文“感动人心”背后的谬误逻辑,从而让我们有所分辨地去寻找有价值的思想。

经历思考,才能收获可用思想。网络中除了滋养心灵的文章外,也有一些指点我们的工作、生活的心得体会,但人们阅读后却难有收获。美国物理学家兰姆认为:“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吸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思考是对事情的探究,它让我们将自身的储备知识,实现知识,思想的转化,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其实,早在数千年前,孔子便做出了“学而不同则罔”的提醒,我们应高度重视思考的价值,从浅入深的解析知识,将他人的思想为自己所用。

学无所长的“草根”凭借顽强逆袭人生,初入职场的“小白”依靠诚信签下大单。鸡汤文章侧重于介绍作者的世界观,却未教授读者方法论,不应是世界的主要精神食粮。我们应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分辨思想的优劣,实现思想的转移,形成个人的独特思想,从而指引我们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优劣   方法论   砂型   孔子   食粮   事例   典故   鸡汤   逻辑   理性   心灵鸡汤   用心   营养   思想   精神   作者   知识   文章   方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