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暑假即将结束,在开学前的一周,最忙碌的就要数学生们了。

你以为他们在准备下学期的学习内容?当然不是,他们不过在忙暑假作业。

一整个假期有将近60天,假期作业竟然一点没动,这一个礼拜不点灯熬油作业是一定写不完的。

毫无疑问,学生的暑假都用来玩了。

旅游,和朋友唱歌吃饭,这些活动在假期都分布满了,被选择最多的还是和朋友一起上网打游戏。

就算平常家长也在上班出门前嘱咐一句,不要一直玩游戏,作业还是要写一点的,但奈何孩子们都选择了左耳进右耳出。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在家长下班的时候,孩子们更是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父母停车的声音,上楼梯的脚步声,钥匙开门声音全都逃不过孩子的耳朵。

甚至还学会了物理降温法,在电视和电脑的主机上擦酒精,喷水,再拿电扇吹几分钟,如此一来,家长完全看不到玩过游戏看过电视的痕迹了。

孩子们为了玩游戏看电视真是下足了功课。

要说孩子们有多喜欢打游戏,就拿我举例子,大学时候的暑假曾经在电脑桌前坐了七八个小时,同一个副本换着账号刷了七八次,就为了得到一个掉率很低的武器皮肤。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我妈常说,要是我能把背技能表一半的精力花在背方程式上,我的学习成绩早就进了重点班了。

游戏就是现在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在人手一个手机的时代,每个手机上都会装那么一两个游戏。

孩子们平常的聊天内容也都是那个游戏里又出了新皮肤新地图,而作为学生们的“主业”学习,却从来没被提起过。

如果家长们提到了学习方面的话题,学生们的反应都是想把耳朵合上。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家长都表示“游戏真是害人精啊”。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游戏的诱惑

其实也难怪家长们会发出这种感叹。

不只是在放假时候,不少学生在开学之后依旧沉浸在游戏的世界,甚至在本该学习的时间也拿起手机和朋友们“开黑”。

白天学生上了一天的课,自己就有理由休息了。

当手机就在手边放着,就算有颗想学习的心,看见游戏的图标也就情不自禁的点进去了,心想玩两把游戏再写作业。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进入游戏之后还要安慰自己,玩两把就写作业,玩会游戏能放松神经,写作业更轻松。

可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心里一边安慰着自己,一边不断打开下一把游戏,玩着玩着满脑子就只剩下游戏了,突然想起来还有学习这回事的时候已经是半夜。

而想起来游戏也不一定会去学习,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学生会带着“愧疚”的心情继续玩游戏。

不仅如此,学生们要面对的诱惑不仅来自于手机,还来自于自己的朋友。

游戏在学生中间十分受欢迎,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手机里都有一两个游戏,平常社交的 主要方式也是在游戏里,不玩游戏反而会被边缘化。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当朋友拿起手机玩游戏叫上自己就是必然的,毕竟游戏和好朋友玩才有乐趣。

所以不少学生玩游戏的理由都是“朋友再叫我”。

朋友叫自己玩游戏的情况越来越多就代表学生受到诱惑的次数增加,学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游戏上。

事实证明,游戏带来的诱惑太多,学生们对游戏根本一点自制力都没有。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真的是游戏的错吗?

说完这么多游戏带给学生的诱惑,肯定有人就在想把“消灭游戏”提上日程。

其实早在十年之前,就有无数人说过网络游戏是精神鸦片,批判它们是影响孩子学习的罪魁祸首。

当时的《魔兽世界》、《穿越火线》,只要是热门游戏都会被人们拉上道德的十字架,对他们口诛笔伐。

可口号喊到了现在,当初那批玩游戏的人并没有因此就成为“被游戏毁掉的一代”。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他们还是像上一辈人一样,工作结婚生子,没有落下一个步骤,甚至现在有不少优秀人才都是那时候狂热的游戏玩家。

从1962年第一款电子游戏的诞生,到现在的3A大作,游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如果他是很多人口中的“害虫”,社会应该早就堕落了。

但事实证明,它不仅没让社会堕落,反而带给大众的很多欢乐,带给社会的也都是经济的发展。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所以仔细思考下,游戏真的是毁了学生的元凶吗?没有游戏真的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吗?

在1962年之前,世界上并没有游戏,那时候的学生就沉迷学习了吗?

并不是,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主要还是看社会发展的程度。

一百年前的清朝没有游戏,但人们都沉迷于斗蝈蝈,从小玩到老。

一个蝈蝈笼子在当时都能炒到天价,拿着它陪葬的人有的是,当时有了地震,人们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跑,而是先找到自己的蝈蝈,抱着一起跑。

除此之外,更有戏园子、茶馆酒馆都是当时的娱乐活动,追求安逸是人天生就有的本性,纵然没有电子游戏,人们也会找到其他娱乐活动。

所以说,“消灭电子游戏”的说法更像是无稽之谈。

不解决学生们不想吃苦只想享乐的想法,禁止电子游戏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学生贪图享乐的原因显而易见。

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的不是得到知识的快感,反而是被强迫学习的压迫感。

在学校有老师上课,放学回家还有家长盯着学习,这样一看,学生就像是被迫接受知识的机器。

而游戏的出现让学生在游戏世界里找到了自控感。

游戏中我们可以自己控制自己,自己决定所有事情,这也是学生觉得游戏好玩的一部分原因。

这种情况根本就不是大家所说的“沉迷”,这反而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慰藉。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家长怎么做是重点

其实学生需要在游戏里找自控感的一大原因是因为父母。

在学校的学习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其他时间的支配权却在父母的手中。

本来每天做完作业之后就已经很晚了,但父母还会给孩子不少其他的任务,每天的学习任务量根本就完不成。

到了周末,家长更是给孩子安排了各种补习班,两天里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占了不少。

这样的学习方式就谈不上让孩子自己支配时间了。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家长管孩子的学习当然没错,毕竟孩子的自控力没有大人强,但家长应该做的是锻炼孩子的自控力,而非剥夺他们自控的权利。

家长的强制正是让孩子喜欢虚拟世界的原因。

所以家长要选择在适当的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权利,让他们自己支配时间。

当然,权利虽然给了孩子,但家长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适当的引导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必不可少。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第一、家长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时间的支配者。

在计划表中,要写清楚具体的哪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作业,休息时间玩游戏的时间也要写清楚。

计划表完成之后,要规定所有人都不能打乱。

孩子要严格按照时间计划表学习,家长也不能因为一些原因就把孩子的休息时间游戏时间取消。

我的一个朋友,小时候家里就是要求他要写计划表,一开始的时候兴致勃勃的,完全按照计划表上的时间走。

但是后来他的家人以他还有课外班要上就把里边玩的时间一减再减。最后时间计划表成了学习表,朋友的学习热情更是被父母的专制弄没了。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第二、要从小给孩子进行延迟奖励的练习。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就在幼儿园做过这样的实验:

让十名儿童分别待在一个房间里,桌子上放着一块他们爱吃的零食,研究人员说如果孩子们能坚持到到他回来再吃,就会额外奖励他们一个零食。

说完研究人员就出去了,十五分钟后再回来发现,三分之二的小朋友吃了零食,按照规定剩下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得到了两份零食。

学生不玩游戏就达到目的了?家长不要搞错目标

多年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三分之一的人成就要高于那三分之二。

一开始摆在桌子上的零食就像电子游戏,那份额外的零食就像得到的好成绩。

当你放弃玩游戏时候的快感,忍受孤独、痛苦,还有即时奖励的诱惑,反而去学习。

在这种条件下,得到优秀的学习成绩时候的快感和玩游戏时候的快感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家长   目的   学生   蝈蝈   作业   电子游戏   零食   快感   暑假   父母   目标   原因   孩子   时间   朋友   手机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