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


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

在人生的前几年,孩子们大都在家里度过,与父母朝夕相处。这几年是他们的人生起点,这似乎提示我们,孩子与父母共同度过的这几年的日常生活意义深远


那这几年中,我们如何陪孩子度过呢?


是送早教班,还是在家和妈妈揉面团?

是训练数数、背唐诗,还是和爸爸玩打闹游戏、假装小恐龙?


如何选择,不取决于父母想灌输什么,而取决于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


所以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视角感受生活。


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才能与他们更好的协调互动。


更多的理解,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协调,协调创造美妙。


我们一起看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观察,如何思考的。


孩子们会通过观察他人做事的效率,经过对比思考,发现最高效的方式。


我们看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中的一个实验。


有一个可以播放音乐的玩具,实验者对玩具做3个动作:A.摇动、B.挤压、C.拉玩具一侧的拉环。

实验者用不同的动作序列组合做了5回,比如ABC、ACB、BAC、BCA、CAB这5个动作序列组合,这5回中,有的动作序列组合能使玩具播放音乐,有的则不能。而只有特定的动作序列组合可以让玩具播放音乐。

实验中,孩子们会依据实验者的行为结果,感知出哪种动作序列组合可以导致玩具播放音乐。

孩子们更频繁的使用他们感知到的有效动作序列组合来让玩具播放音乐。


所以呢,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孩子们不会对行为进行单一的模仿,也就是在上面的实验中,孩子们不会模仿实验者的所有动作序列组合。孩子会进行大量的观察,并思考最有效的行为,然后自己尝试那个最有效的行为


这对于我们与孩子的相处过程有什么提示吗?当然有,而且深刻。


我们经常希望通过一些刻意的有目的的教授,教会孩子一些知识,比如我们会送孩子去早教班、幼儿英语班、专注力训练班、右脑开发班等等吧。


在家里,我们也喜欢有意的教孩子背古诗、数数、认字、读书等等。


其实我们发现效果并不好,最容易出现的让人忧伤的结果是,孩子慢慢的把学习当成一件刻意的事情,甚至是任务,最后还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


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

孩子的学习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刻意行为完成的,也不是在某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大量的观察、思考、假设和尝试,就像科学家做科研一样。


而能支撑起如此大量观察和探索的,只有日常生活


如果我们静心细思,发现日常生活复杂而琐碎,如果统计一天中做的事情,那将都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但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自然而流畅的进行着。


复杂与琐碎,意味着丰富而多元。是的,在孩子的生活中,日常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并且经常遇到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奇。所以,他们大量的观察、思考、学习。


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

对一些复杂的事情,他们还会用天生具备的概率感知能力进行统计感知,然后得出结论,进行假设和尝试,最终找到最好的做事方式。正如刚才那个实验呈现的那样:孩子们能够感知到能让玩具播放音乐的有效方式。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孩子的世界,我们才能感受到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强烈的好奇心,天生具备的细致而深刻的学习能力。


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对孩子进行刻意教授,不是把他们送去早教班,我们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们进行自然而流畅的互动,在互动中,孩子们自会学习,成长,而且还不时的用新的技能和认知给你带来惊喜。


那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更感兴趣一些呢?


孩子们更倾向于学习人的故意行为(注意:不是你刻意教授孩子的那些行为)。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理解一下我们说的故意行为。比如你为了打开一个盒子去按开关,孩子会学习这个行为,但如果你是不小心触碰了开关,使盒子打开了,那么孩子不怎么学习。因为,只有人的故意行为背后才蕴含了思想


我们还是来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中的一个实验。


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有人用毛毯裹着双臂,因而无法使用双手,然后这个人用头撞盒子让它亮起来。那么孩子会伸出手,用自己的双手点亮盒子,而不是用头。这些孩子似乎可以读懂实验者所采取的具体行为背后的想法。他们似乎在想:“这个人应该是因为不能使用双手,才不得不用头,但是我的手是自由的,用手点亮盒子也许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另一种情况是,让孩子看到有人可以使用他们的双手,但仍然用头撞盒子。孩子就会准确地模仿他的动作,用头去撞盒子。这时他们似乎在想:“如果这个人本来能够使用自己的双手却使用了头,那么一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们的观察学习为何如此深刻?


因为,他们不仅观察人的行为,还会对人的行为进行思考,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合,形成自己的认知。


然后做出假设,亲自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蕴含的想法,融入了自己的认知中。


所以,孩子们只和人学习,而且只学习故意行为因为人的故意行为背后才含有思想,蕴藏因果关系


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都缺乏孩子们所需要的思想。所以,正如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的,我们要谨慎对待人工智能介入对孩子的养育。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敏感而细致的观察,获取大量的信息,并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融合,最终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


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获取信息的、获取知识,并思考的过程;是对自己认知的升级。


如果你刻意教授,你所教授的不一定是他们感兴趣,如果不敢兴趣,他们就不会获取,更不会深思,因为,幼小的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执着而真诚


似乎他们坚信自己完全知道,一个儿童,想更好的应对生活,需要进行怎样的成长。


其实,这种天性是进化赋予的生存优势。


因为,对于一个人,和自己信赖的,并在身边流畅的处理日常生活的同类学习,是最优的自然法则。


其实,不仅对于人类如此,进化赋予所有具有学习能力的动物这样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生存能力,只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或者是生活的更好。


父母希望通过一些刻意的,目标明确的教育让孩子变得更好,但其实,大量的,有效的,主要的学习和成长,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了


我们所为的教育,其实作用很微小。


这时候,你也许会想,很多孩子们都超越了父母。


是的,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小儿童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主要是与照顾者互动。对于一个孩子,在家中度过的这几年,也是一个人成长中很关键的几年。


很多科学研究也支持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三岁之前,或者是前五年。


所以,我们的讨论意义重大而深远。随着孩子们长大,他们还会和同伴,其他他们喜欢的成年人,在书中,网络上,小说里,甚至电视剧里等等进行学习。他们会有更好的学习资源。


但是,父母,家庭,是一个孩子的人生起点。人生前几年是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期之一,大量的成长在这个时期进行,和其他时期相比,孩子在这几年中,时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几年是最让人欣喜,最丰富,也最多元的几年。而这段时间,父母与孩子朝夕相伴,随时互动,是孩子生活的大部分。即使我们非常谨慎的看待人生头5年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们的这几年,父母,每天度过的日常生活,都是人一生的关键之一。


所以,一个更好的父母,或者成为更好的父母,进而能让孩子在丰富多元的日常生活度过人生的前几年,是一个孩子人生的一个更好的开端。


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开端,就为孩子们构建一个丰富多元的日常生活吧。养育就是如此朴实,因为,成长本就非常朴实。

最好的人生开端—丰富多元的5年日常生活

文献资料:

1.文中提到的实验均来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

2.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说明: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尼克   园丁   实验者   人生   组合   开端   序列   认知   盒子   双手   教授   父母   事情   玩具   动作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