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孩子与恶》——偷窃、说谎、暴力、秘密、性、欺凌……


偷窃、说谎、暴力、秘密、性、欺凌。

这些词汇,你看到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有没有排斥、恐惧、厌恶?

如果你的孩子与以上行为有关,你会怎么做呢?

虽然大人从小就教导孩子要学好,可为什么依然有很多孩子不学好呢?

这些问题,《孩子与恶: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们》这本书有详细阐述(后文简称《孩子与恶》)。

本书的作者是河合隼雄,号称日本国民咨询师,村上春树也对他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河合隼雄以临床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来跟我们聊聊什么是“恶的行为"“恶”是如何产生的“恶”的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大人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恶”为何大人的“善意”也会带来“恶”?

作者描述的是日本的情况,咱们与日本的文化相似度高,类似的情况,在我们周围,也一样存在。


书评《孩子与恶》——偷窃、说谎、暴力、秘密、性、欺凌……


首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定义“恶的行为”?

偷窃、暴力、秘密、说谎、性、欺凌这些都属于“恶的行为”。

此外,作者还把凡事与成人价值标准不一样的行为,也归纳为“恶的行为”。

比如,大人要求孩子上课不能讲话,那么孩子上课讲话就是“恶”;成人要求孩子合群,那么孩子孤僻就是“恶”,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文化价值里欣赏有个性的孩子,那么孩子没个性就是“恶”。

说到这,可以对“恶的行为”做一个大概的定义了:

对于孩子而言,凡不符合成人标准的行为,都是“恶的行为”

相当霸道的成人标准呢!

依照这个定义,本书也可以叫《不听话的孩子们》



那么,“恶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源于孩子的自立需求,二是成人的原因

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是掌握在成人手上的,成人想要孩子听自己的,希望孩子能按着自己的意愿做事,但孩子也想要自立,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事,在这样的对立下,冲突产生了,“恶的行为”也出现了。

孩子敢实践大人认为的“恶行”,是对大人的宣战:“我不按你的期待活下去。”

作者认为,自立,总是以某种恶为出发点。

一个人把自己当作“个体”,不从属于任何事物,这种意识,就是自立,反过来,对于想让这个人从属于自己的人来说,就是恶,是不可饶恕的。

比如说秘密,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会跟爸爸妈妈说,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了上锁的抽屉,有了日记本,这是孩子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了。作为父母可能会失落,有些甚至会偷看孩子的日记本,偷翻孩子的抽屉。在大人眼里,孩子的秘密就是“恶”,但对孩子而言,这是自立的需求。

据说荣格小时候有个奇特的秘密:十岁左右时,他在尺子边上刻了一个穿着双排扣礼服大衣、带着高礼帽、蹬着亮亮皮靴的5厘米左右的小人儿。他用墨水将小人儿涂黑,从尺子上锯下来,放进铅笔盒,然后把这个铅笔盒藏到自己家的屋顶阁楼上。这个藏在那里谁都不知道的小人儿,成了少年荣格的心理支柱。他常常对这个小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寻求安慰。

荣格说道:

“我满足于新得到的安全感。我有了谁也不知道的、谁也拿不到的东西,我很满足。这是绝对不能暴露的、绝对不能侵犯的秘密。因为我的生活的安全,就全部建立这个秘密之上。”


接下来说说大人的原因。

大人的主要原因是受文化影响和自身内心的不安。

比如说,日本很早以前认可谎话在生活中的乐趣,但在明治以后,受武士家庭的道德观念以及西方文化影响,认为说谎是绝不能容忍,于是谎言也成了“恶”,不管是让人生更有趣的谎言还是防卫自己利益的谎言,都被一棍子打死了。

再来说内心不安,内心不安的人,不干点什么就六神无主,总想抓住些什么,如果觉得自己已经成型,那么盯着孩子,改造孩子,就是转移不安的最好方式了。

因为内心不安,所以没办法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喜欢处处给孩子“指导”喜欢孩子时刻保持“完美”喜欢支配孩子的世界喜欢给孩子设立过多规矩,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也是引发孩子恶性的元凶之一,比如孩子的欺凌,就与孩子承受的压力有关。

内心不安的成人,有时明明做的是善意的行为,结果却让孩子陷入“恶”,看看这个例子。

一天,一个妈妈在自家信箱里发现了一把枪,她吓坏了,忙问自家五年级的儿子,儿子说是他放的,还说是偷拿同学的。妈妈听到儿子这样说,完全不知所措,虽然是把玩具枪,可毕竟是枪,而且儿子还是偷了人家的,自己儿子一直以来都很优秀、性格又乖巧,怎么就做出这种事呢?

带着一肚子疑惑,妈妈来到河合隼雄这里求助。

过程不复述,只说结果,原来儿子是用偷来的枪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咱们家是不是优雅过头了,是不是该放点粗野和暴力进来呢?”

妈妈一心想培养一个文明和平的儿子,妈妈把任何暴力的因素都隔绝在了家门外,可是,这样的环境只造成了儿子的失衡,如同,一个无菌环境养不出健康孩子,孩子需要适当接触病菌,才可能产生自身的抵抗力。

大人出于善意,把生活中的恶都清理干净了,但这并不是孩子需要的成长环境,所以,孩子用偷窃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就不一一例举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不是讨伐大人,也不是来定谁的罪,只是想让我们这些成人,对孩子的内心有更多的了解,此外,也学学如何改变。

那么,面对孩子的恶行,成人该如何做?

作者的建议有四点:

1、大人直面自己内心的不安,不要转移到孩子身上。

2、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成长规律,面对孩子刚刚萌芽的恶,不要急着掐灭,耐心观察看看,先了解源头,再行动。

3、尊重孩子,尤其尊重孩子自立的需求,保护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孩子的个性里往往藏着创造力。

4、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保驾护航。


以上就是关于“恶”的前因后果。

看完书,翻了翻豆瓣本书的评论,看到好多条评论说作者思维混乱、没有逻辑、不够深入。

我个人的感觉是,《孩子与恶》不是一本关于“恶”的学术性的著作,更像作者的私人心得,正如他说“恶”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恶”不要急着去给它贴标签,不妨从多个角度来看看。

因为是心得,会有很多发散的话题,比如书里关于女性自立和依存的部分,就让我受益良多,引用一段原话:

“自立,首先要搞明白我们应该依存于什么、依存到什么程度。在这个基础上,想办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自立起来。如果“自立”作为一个口号先进入大脑,就有可能对所有的“依存”产生一种规避心态。”

就是这样不妨从多个角度来看看,不妨这样想想,不妨耐心等等,不妨思考下孩子的真正意图……诸如此类,一副长者温和提醒后辈的聊天模式。

也许,看完之后,依然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些新的视角和启发。

毕竟,好多问题,本身就没有固定的答案,自己去找只属于自己的答案,不是更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暴力   秘密   孩子   小人儿   日本   自立   书评   成人   不安   大人   内心   儿子   定义   需求   妈妈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