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乏“边界力”的重灾区里,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在缺乏“边界力”的重灾区里,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在缺乏“边界力”的重灾区里,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整理|冯玮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家长没有完成的钢琴梦,应该为孩子报钢琴班试一试么?和孩子分床睡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害怕,鼓励他学会独立是最好的办法么?孩子打翻了水杯,立马责备并让他乖一点是对的么……

很多家长或许并不清楚,这些行为可能正在影响着孩子的“边界力”。

什么是“边界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建立“边界力”?在当下愈发复杂的亲子关系中,“边界力”的塑造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什么?

我们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周海松老师进行了对话,过往十余年中她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做服务,也曾帮助了数万位家长和孩子成功建立了边界力。

提问:能否简单介绍下“边界力”的概念以及它在孩子和家庭成长中的意义?

周海松:我的职业是舞动治疗师和心理儿童专家,从业15年间的主要工作对象有儿童青少年本身、也有家长们,总的来讲是围绕着孩子来做,当然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段也是从婴幼儿时期到大学阶段都有覆盖。

“边界力”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个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边界的能力,和家长们普遍了解的比如意志力等等是相似的能力范畴。

我把边界力分为身体边界、时间边界、情绪边界、物质边界、人际边界,还有更成熟的精神的边界几类,可以说它们构成了边界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提问:在日常,家长的哪些行为可能正在影响着孩子边界力的塑造呢?

周海松:我建议爸妈可以观察下自己有没有做过这些事情?

1、孩子在学校里比较胆小,总是鼓励他说:“怕什么,没什么好怕的”;

2、和孩子分床睡的时候,总是教育孩子:“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必须学会独立”;

3、看见孩子老是吃手指头,总是直接把他的手拉开;

4、碰到孩子乱发脾气,要么严厉制止,要么说“你再这样妈妈也生气了” ;

5、坐在一旁陪孩子做作业,给孩子规定时间,做不完就一直催;

6、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朋友,会说“这样不对哦,你要学会分享”;

7、 你要上班,孩子却哭闹离不开的时候,你总是背着他偷偷摸摸离开。

如果有那可能要注意了,这些行为看起来是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其实是在让孩子丧失边界力。

提问:好像有点理解了,那您可以从前面提到的几种边界力中选取1-2个详细介绍下么?

周海松:这几种类型中,其实最基础的是身体的边界感,因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和世界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比如妈妈过来给她喂奶,孩子是不觉得是这个人给我来喂奶、而是会觉得这是我的一部分。整个世界在孩子看来就是他的一部分,也说明身体是孩子最早感受到的边界。

那边界感如果比较弱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举个在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吧:有个妈妈跟我说她在阳台上看自己的孩子在院子里跟别的孩子玩,然后就看到一群孩子对着自己的孩子拍一下打一下,头上打一下挤一下。孩子的妈妈跟我说“我觉得孩子之间有身体碰撞或者轻微推搡是正常的,但让我很心痛和心酸的是,那些孩子怎么去扒拉他、打他,我的孩子好像没感觉,很无所谓、很麻木的一个状态。”

还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她们在海洋馆看表演,当一群孩子们坐一起时,她看见自己的儿子本来是坐在比较中间的位置,但是旁边的孩子一点一点就给他挤到边儿上了,自己的孩子好像就没有任何感觉的样子。

这就是身体边界感不强的体现之一。

它的很极端的一种案例就是校园暴力,孩子们也是在彼此试探的,他一开始碰你没感觉,然后再踹你一脚发现还是没感觉,然后再打一下你甚至虐待你……我们常常发现那些受欺负被虐待的孩子里,有一种就是没有感觉、没有给自己尽早建立身体边界的意识。

其实身体的边界是孩子在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有时候我会陪着宝妈们做一个练习,就是让孩子们去拍打自己或是妈妈的身体,边轻拍边告诉孩子:“这是我的胳膊,这是我的腿,这是我的肚子啊,我的肚子是软软的,然后这是妈妈的胳膊,妈妈的胳膊好像比我的胳膊硬一些……”

慢慢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人的身体有一种感知。

提问:能理解为是让孩子在感知自己的过程中建立边界感么?

周海松: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在启蒙时期就形成身体的边界感。

我再举个例子吧,我在带活动团体的时候假如遇到了要和孩子做一个互动、需要把我的手放在学员的背上,我一定会先问一问他说“我可以把我的手放在你的背上吗?”

我这么问的时候,其实是在给所有人做示范,是在告诉学员说你的身体是需要被尊重的,然后当我这么去问你的时候,你也接收到一个信号,别人碰我的身体是要我“say yes”才可以碰的。

在孩子进入到前青春期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妈妈把他儿子拉过来就亲一口,你其实需要问一下他“妈妈可以抱你一下吗?”这是对他身体的一个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帮孩子建立身体边界力。

提问:时间的边界力也是这样要从小培养的么?

周海松:没错就是这样,比如现在很多人熬夜,到了凌晨三、四点钟还没有睡觉,其实这就是时间边界力没有完好形成的标志之一。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就需要在后面再去补课、补上那些本应该按时完成的事情,比如三、四点没睡觉,你就需要在清晨去补上,而你清晨漏下的工作和学习你就要下午甚至晚上去补。再比如有些孩子8岁的还需要家长去跟着喂饭,那其实就是3岁应该学会和完成的没有完成,家长就只能在孩子8岁时陪着孩子一起补课、补3岁的课。

很多家长都在说孩子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实仔细想想,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对自己负责的孩子你怎么能指望他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呢?如果孩子的房间乱糟糟、生活物品都在地上,连自己刷牙洗脸也无法按时完成,家长就不应该期待孩子能自己写作业,自己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时间是一件非常有“现实感”的事情,它注定会和孩子现实中的所有事情相链接,所以必须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建立时间边界力。

这不是对生活的刻板规划,而是稳定的时间、稳定的框架,才是支持孩子甚至成人安全感的来源。

提问:您曾提到国内是边界力缺乏的重灾区,为什么呢?

周海松:中国的文化是主张融入的,从我们吃饭的桌子上就能看到它是一个圆,圆是一个融入、饱满、完整的状态。

有人说,在西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桶生米,也就是一粒米跟一粒米那种很清晰的界限;中国人的关系就是一锅粥。当然我们要保留情感的部分,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就会说到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好沟通,为什么现在孩子就说什么都不听,还打不得骂不得——其实跟边界有很大的关系。

我是70后,在我们小时候、甚至我父母他们小的时候,中国的主流的文化还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它会主张一个礼,家庭也好、社会也好都是有它的秩序的。但是现在的孩子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互联网的特点是自由的、尊重的、平等的、民主的,这个就是界限很清晰,我自己的想法有我自己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家长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其实是完全侵入了孩子的各种边界,家长不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家长的附属品来看的。

但现在的孩子要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所以你再去侵犯孩子的各种边界时他们是不允许的。

孩子们会用各种的方法来告诉家长他要捍卫他自己的疆界:如果说不通,孩子们就会去做一些极端的事情,直到把家长逼到能同意去维护他的边界为止。

我们看到很多的孩子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家长不同意,孩子就再极端,家长还是不同意他会更极端,其实目标都是要维护自己的疆界,捍卫自我的完整性,有些孩子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捍卫这些。

提问:这一代的孩子们是不是很需要“自我”?

周海松:其实是家长们需要知道当自己安排一些事情给孩子的时候,这些安排到底是谁的情绪在被满足,谁的选择在被解决。比如一些妈妈让孩子们去上的兴趣班,其实要看看这是在满足谁的需求。

再举个很极端的案例,演艺圈现在被封杀的某爽,我们看到她的妈妈就是因为自己很想成为一个演员,所以某些程度上是孩子正在完成妈妈的梦想。这个孩子是没有自己的、她真正的自己是一个非常的虚弱的一个小孩。所以当出现一些事情的时候,小孩就会选择一些歇斯底里的方式去爆发,她只有一个虚假的外壳,而这个外壳也撑不了多久的,导致她的自我只能非常无力。

家长一定要分清楚界限,如果说家长自己有这部分的需要,比如更成功或者在自己的领域更出色,那就自己去解决那些问题,同时把孩子的“战场”还给孩子。

有一些家庭中有这样的案例,爸爸妈妈说自己当年是以怎样的高分进入优秀的学校,或者家长某门科目曾经都是满分等等,但是自己的孩子成绩就差强人意。其实家长已经侵入了孩子的边界,因为现在的学习是孩子的战场,不需要家长去释放自己的过去的东西去占用这片地方。

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如果家长给不了孩子,那么我们只能看到的是很多年轻人的青春期被无限延长。

提问:您提到很多孩子的青春期被无限延长,也提到现在是有很多的极端案例的,当前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周海松:那些很极端的方式,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都是孩子们对父母的终极报复。

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对父母极大的攻击,它可能就压抑着对父母控制或者误解等等的极大愤怒。从边界力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父母严重侵入了孩子的边界或是对孩子控制过多。最后孩子会觉得,我自己能够控制的是我的生命,我用控制生命的结束这样的行为对家长进行终极的报复。

我们看到很多选择走上这条路的孩子,背后好像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是能把他留住的。人其实是需要有一些羁绊的,不管是从现实中努力的事情也好,还是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等,但凡能想到自己现实中有一些事在等着自己去实现,这个人就不会走上这条路。

所以有时候家长完全侵入、抢占孩子的世界,孩子也会因为一无所有而离开这个世界。

我是觉得社会变化和动荡太大了,父母也会因为自己的不确定太多了、自己的很多东西都抓不住,所以只能先抓住孩子。

成年人的世界的确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的,他只能去抓住一个比较确定的东西。比如说自己的儿子考多少分,女儿考了什么学校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边界   重灾区   青春期   界限   胳膊   安全感   家长   事情   父母   身体   案例   妈妈   感觉   生命   方式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