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匠VS木匠:催促孩子是最弱的问题解决方法?

花匠VS木匠:催促孩子是最弱的问题解决方法?


花匠VS木匠:催促孩子是最弱的问题解决方法?

中国科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叶壮

整理|冯玮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成长的可能

“双减”政策出台后,用中国科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北京交通大学特聘讲师、Momself优势养育研发导师叶壮的形容,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是,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忧愁的是,接下来的时间要怎样为孩子规划,又该为孩子酝酿勾勒怎样的人生路径?

一面是,家长需要站在十字路口下为孩子选择,另一面是,家长需要把孩子的领地与需求还给他们——与过往几代人按部就班的成长路径相比,当代家长显然遇到的是更加多元、复杂的亲子关系和持续迭代发展的社会文化与学习氛围。

我们究竟应该成为孩子的花匠还是木匠?怎样的陪伴和沟通方式才是有效的“强方法”?叶壮老师与我们进行了对话分享。

#1

从独木桥到十字路口

提问:双减政策出台后,您认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哪里?

叶壮:最近的确有一些父母过来找我,觉得孩子自主学习的劲头有点弱,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家长们很担心孩子未来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要下滑,双减政策在短期的确把家长推到了一个有些束手无策的位置。

那双减对于家长的影响变化在哪呢?其实家长以前焦虑的内容是要给孩子报哪个名师班?如果名师已经收满了,我们怎么挤进去?名师每个小时收费收的太高,我们怎么挣钱等等……现在没有这些情况了,也就是把焦虑和困扰转化了。

以前是家长跟别的家长挤独木桥挤不过人家怎么办的问题,但现在变成了家长站在阳光大道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如何选择方向的问题上。

怎么选择,就成为了难题。毕竟绝大多数家长经历的人生或者看到的人生轨迹其实是相似的,在合适的年纪上学、考试、选择一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陪着自己的孩子走一遍相似的人生。

但实际上这种公式化的人生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讲,几乎是一件不可能成为的事情。

提问:这样的话,家长的任务变得更重或者挑战更大了么?

叶壮:我不认为双减减少了家长的问题,也不认为双减增加了家长的问题。其实双减只是把家长从一个跟别人挤独木桥的场景转移到了另一个在十字路口中如何华丽展现的场景中。

很多人提到的“双减导致孩子教育重心重新向家庭教育倾斜”这个话我是认同的。

但是“倾斜”的含义如果代表着家长应该付出更多,操劳更多,考虑更多,我觉得对于这件事本身的了解有些肤浅,实际上它倒逼着家长要开始去思考,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一条路的方向。

所以新的场景给家长提出来的新挑战,是家长本身具备不具备站在孩子个性化的角度,帮助孩子思考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少有人走的路。换句话讲,你作为一个家长具备不具备给孩子做一个私人定制的能力和水准,这是我的想法。

提问:这种能力听起来还挺有挑战的,家长该如何建立这种能力或者陪伴孩子找到一些方向呢?

叶壮:是的,这种能力听起来的确是会让很多家长觉得很难。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吧,现在小学生的一年级、二年级是不让留作业的,那留着每周末回来干嘛呢,有时候学校会给一个开放性的主题让孩子们回家去思考或者实践。前段时间中秋我孩子的班上留了一个做文化传承小达人的活动,绝大多数小朋友选择的就是画画。当大家大多数都画画的时候,它的差异可能就是画的内容这些区别了。

问题是我的儿子特别讨厌画画,孩子不爱画画的时候这个任务自然就会落到家长身上,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家庭问题了,有些家长可能会选择直接帮孩子简单画几笔,或者在网上选一张图打印出来让孩子临摹,我就和孩子讨论说咱们要是不画画,干点什么呢。

刚好我们老家有一个习俗,就是要吃中秋节要吃团圆饼,整个家族分一张饼,一人一小块,所以我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一张团圆饼咱们家到底有多少个人吃——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们交的作业是从我爷爷开始,一直到我儿子为止,我领着我们家孩子整个梳理了我们家的家谱。

所以就从我爷爷的名字,我奶奶的名字,我爸我大姑我二姑我大姑的闺女,我二姑的闺女,我的两个儿子一块下来算下来,我们家一块月饼16个人分。

全班同学只有我们一家是做了一个家谱,还有一家做了个灯笼,还有一家我觉得不错,让孩子出了一个灯谜,我觉得这个例子反向回答了你的问题,就这件事很难吗?

它不难,就这件事本身它不具备说我得多复杂得多高超,这总比你“搬砖”挣2000块钱去给孩子请物理老师简单,但是他需要我们的家长打开思路。

提问:这个例子太棒了,但其实就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家长如何才能打开思路或者找到方法呢?

叶壮:我之前提到过一个想法,其实家长是分成四个段位的:最低水平的就是舍得花钱,我很少见到家长说我不舍得给孩子花钱的,但同时这个水平最低;上一层是你除了舍得花钱之外,还舍得花时间去陪孩子;再高一点的就是愿意为了孩子去学习,你甭管他学的对不对,但是他愿意去学习与孩子或者亲子关系相关的事物;然后就是最高的段位,也就是一个家长真的愿意为了孩子去改变自己,我觉得这是最好的。

很多家长去学习一些亲子知识其实是为了自证,比如家长今天是这么对孩子的,然后学完一些家长课程以后说这么对孩子本来是有科学道理,实际上就是自己骗自己。

提问:可以理解为家长对自己需要有足够的认知么?无论是对于亲子关系还是自己和孩子的状态?

叶壮:对,亲子关系中特别重要的其实来自于真情流露和表达,你要清楚你打心眼里觉得你们家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比如你希望你家孩子是个爱因斯坦,但结果你们家孩子他就是个贝多芬,其实你内心没有办法跟他建立良好关系。

所以背后本质就在于,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甚至孩子的角色有一种执念,如果这种执念跟你的孩子的真实情况中间产生了差异,那你们的亲子关系就很难好起来,因为它不是你想要的、也不是孩子做得到的。

家长要清楚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其实往往与你预期的没啥关系。

所以在这里我想介绍由爱丽丝高普尼克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家长是需要去注意的,就是家长的花匠概念和木匠概念,你得尊重孩子本身到底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

#2

花匠与木匠,强方法与弱方法

提问:刚好提到了花匠与木匠的概念,这是您倡导并推广“优势养育”的初衷么?

叶壮:做优势养育最早的初衷就是把花匠心态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去,因为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边讲的都是儿童的学习模式,他的理念和理论的水平极高,为了弥补中间的裂痕,我们就需要把这个概念落地。

另外一个是我发现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上其实有两种方式,一个概念叫做弱方法,一个概念叫做强方法。中国的家长普遍更依赖弱方法。弱方法就是一个不算有用、但效率低下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说家长会催孩子盯孩子,骂孩子,你会发孩子不穿衣服他催,吃饭了他催,吃饭慢他催,写作业慢他催,不睡觉他催,他用所有的方法都归结到一点,就是催。

催有用吗?有用。但是你今天催5句有用,后天可能催10句才有用,大后天可能催100句才有用,所以催到家长自己都觉得烦。这个方法就是一个弱方法,它能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它的效率太低了。

提问:那什么是强方法呢?

叶壮:强方法的意义在于高效、好使,但是寻找强方法的路径是需要更高的成本的,而且它更有针对性,可能对A是强方法,对B就不一定了。

你要想找到强方法,你就必须得知道你的优势是什么、孩子的优势是什么,然后再结合这个优势,比如孩子吃哪套不吃哪套,有的孩子就需要哄着办事,一般催着他不好使,哄着他我就来劲了,有的孩子特别不喜欢背书,但是特别喜欢解题,你把背诵转化成需要去回答的题目,他就开心了。

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这种强方法,这种强方法才能真正有效的让你在短时间里面大家不撕破脸,孩子不嫌你烦的情况下去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

提问:在强方法的帮助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会呈现怎样的关系呢?或者说您认为理想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

叶壮:对近几年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就是家长的定位某种角色化。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父母要给孩子当朋友等等。我觉得这句话听听就好,可以拿来当个比喻,不可以拿来当真。

这种理念是非常糟糕的,就是你家长本身就是家长,你不要试图去当老师,你也跟孩子当不了朋友,你不可能跟孩子当朋友,能当好家长就很不容易了,孩子有他自己的朋友,我们家儿子回来跟我说我们老师好凶,我说那老师就是那样的,对吧?

如果一定要说家长的角色更像什么?我觉得跟可以介绍下我翻译的那本书《自驱型成长》中提到的一个思路:父母如果一定要成为什么的话,那可能是一家企业雇的管理咨询公司,你就当你是一个顾问,因为我们很多家庭就认为孩子是我的,我对于他具有可支配权,但是这个就回归到了一个古希腊的哲学问题:“你对于你的东西一定具有可支配权吗?”

所以我们就做一个顾问,在孩子的人生中做好一些必要时刻的建议,就很好了。

提问:拥有花匠与木匠心态的家长,就是使用弱方法与强方法的家长么?

叶壮: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叫“小宝宝也是哲学家”,实际上它是一本书而且作者就是是埃里森高普尼可,她在后面的书中提到的园丁与木匠其实就是我刚刚提到的花匠与木匠。

木匠是什么样的?木匠是带着目标的,是带着目的的,我今天是个木匠,我想做把椅子,我不管你是杨木的、榆木的、柳木的、松木的,我都要把你做成椅子,我不在意你是什么木头。

花匠不一样,花匠心里很明白,我今天心里就算再想要一个红玫瑰,但我种下的白玫瑰的种子出来也必然不可能是红玫瑰,而它长出来的这朵白玫瑰,我就算把它泡在红墨水里面泡的透红的,它在本质上也依然不是红玫瑰,你能做的是尊重这颗种子的本质与真以及它到底是什么?

提问:无论是哪种身份的家长,都逃离不开为孩子报辅导班的道路,您对这种现象有哪些建议么?

叶壮:的确有很多的家庭在为孩子们选择足球、篮球、马术、舞蹈、绘画书法等等,但是孩子到了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继续选择学习的孩子数量就直线下滑,少之又少。把注意力投入到学科学习上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方面是家长面对6岁以下的孩子,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奇迹与可能性的展望。

或者说是越小的孩子就越有可能性,家长是不愿意亏待这种可能性的,这跟一个刚学会化妆的小姑娘总想要尝试不同的妆面是同一个道理,这个阶段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所以尊重家长的选择,当然前提还是要家长看到孩子的需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然后等孩子到了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不得不面对自己家孩子其实在班里也就考个中等的真实情况。对孩子后面的选择也会谨慎很多了。

提问:在最后,您可以为家长们推荐一两本书么?

叶壮:我最推荐的一本叫做《教养的迷思》,这本书没有教人怎么去教孩子,但这本书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在第一章就讲教育如减肥,你去书店看到一堆讲教育的书,也能看到一堆教你减肥的书,那么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个结果,就是在这个行业里边没有一种真正绝对有效的方法,因为如果有一种真正绝对有效的方法,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减肥书,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教育书籍。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就还得回归到我刚才讲的理念,他儿子是他儿子,你儿子是你儿子,在没有绝对概念和绝对观念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尝试找到自己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花匠   木匠   尼克   园丁   孩子   独木桥   红玫瑰   有用   儿子   家长   概念   优势   老师   方法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