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和养德(10)接着“议论养德”

朋友,您好!我用十年时间,孜孜不倦撰写了一部26万字社科文著《辩证养心》,该文著研究了“养心和养德”矛盾问题,今天接着讲第一节,议论养心。

为什么要搞好养德而有美德?中国古人对这样的问题看得比较透彻,一个寓言故事《无价之宝》讲:

一天,一个叫龙门子的人带着学生在集市上逛,看见一个商人正在出售珠宝,其中有颗取名为“珊”的宝石竞价值十万钱。

龙门子看了一会儿,回头对学生们说:“珠宝虽珍贵,但生吞了会死,粉末进了眼睛会瞎。其实我们每个人自身还有比‘珊’更贵重的宝贝呢!这宝贝,水不能淹,火无法毁,风吹日晒不受损,可以安家,可以兴国。人们何苦舍近求远去追求什么身外的宝物呢?”

学生问:“您说的宝贝是什么呢?”龙门子答:“为人的美德!”

该寓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认识到,珠宝虽然珍贵,然而会给人带来不利,比珠宝更珍贵的是美德,美德“可以安家”。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示:人们对珠宝、钱财或名利之类的东西要辩证思维,不要只看到是珍贵的东西,还要看到是有毒、有害的东西;人们要看到真正最珍贵的东西不是珠宝、钱财或名利之类的东西,而是美德,美德可以让人有安康家庭、幸福婚姻、成功事业或美好人生;人们应当搞好养德而有美德。

中国古人比较注重搞好养德及有美德,有美德的人能由丑变美,一个寓言故事《哀骀它人丑心善》讲:

庄子《德充符》篇还讲过一个名叫哀骀它的丑人的故事:

鲁哀公曾经对孔子说:卫国有个面貌特别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这个人虽然丑,但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时间,就会留恋这个人的德行,不想离开他;女人一旦跟他见了面,就会回家去跟父母说“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就算是给他做小妾,我都不嫁到别人家做正妻,这样的女孩子有十几个,而且人数还在增长。

鲁哀公说:这个人怪了,他没有权位,也没有钱财,我也没见他有多么过人的见解,倒是经常附和别人的一些意见。我想他一定有什么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把他给请来了。他果然丑陋得让人惊骇。但是,我跟他相处,我就发现很舒服,不到一个月我就特别信任他。最后,鲁哀公就问孔子:你说说看,这个哀骀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外貌平平,甚至丑陋,但是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觉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边。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该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面貌特别丑陋的人,虽然他没有权位、钱财,然而许多女人爱上了他,都愿做他的妻子或小妾,以及为他生儿育女,并且得到了鲁国国王的特别信任,就其原因,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发:一个人的相貌美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有没有“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人格魅力、优秀品质或美德,一个人即使相貌丑陋、无权位、无钱财,然而只要有人格魅力、优秀品质或美德,就会由丑变美而得到他人的喜欢和信任。

该寓言故事印证了孔子的一个养德思想:“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两句话,有一个共同含意:有美德的人能得到他人的喜欢、信任或支持,暗示人们要注重养德,通过养德能成为有美德的人。

朋友,关于“养心和养德”矛盾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随后接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养心   论语   孔子   权位   钱财   龙门   议论   美德   丑陋   人格   珠宝   珍贵   内心   力量   东西   寓言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