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存在?

我们对图书很熟悉,但对图书的了解未必到位。以下为百度百科定义:“图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钜”。

没错,图书只是工具,它是文字的载体,而文字是知识的载体。这个工具从约3300年前的商朝甲骨开始,历经竹简、绢帛、纸张等,直到今天的数字技术和电子设备,一直在变化。

文字的出现标志文明的开端,而文字的传播载体——图书,随着历史的脚步也在前行,可以说整个文明史在图书发展史中可见一斑,同时图书也早已在岁月的沉淀中,被认为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身。

正因如此,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图书总是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当然,有关注就有思考和困惑,人们对读书有诸多困惑 ,打开知乎搜索读书,总是有人问读书有什么意义?读书有用吗?

宋朝人汪洙在《神童诗》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讲的是读而优则仕为正途。另一位宋朝人赵恒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这两句广为流传的诗句都出自宋朝,不是偶然而是事出有因,这与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烽烟四起。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宋朝做老板,之后又各个击破统一全国(除燕云十六州)。赵匡胤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史书记载他每带兵打仗得胜归来,别的将领都是抢夺金银珠宝等战利品,唯独赵匡胤抢书(其实也没人跟他抢),整箱的拉回家中。

因这个缘故,赵匡胤对读书人阶层(古代称士人)颇为重视,并以身作则号召全体官员读书。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也是书虫,还发明了成语“开卷有益”,(出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史学家称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正是这种人文情怀深得人心。文天祥抗击蒙古被捕,元朝为了笼络士人阶层想招降他,然而这位读书人的铁骨铮铮令忽必烈为之动容,再之后的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为宋朝殉国。

放眼望去整个中国历史,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统一和治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读书都是十分重视,因为读书有用。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百花齐放,各诸侯国为了自强,相继开始变法,而变法则以学说为理论依据,执行人物即是学习、参透各种学说的集大成者,比如商鞅、吴起、李悝,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通过读书登上历史舞台。

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大一统,为了统一思想、教化民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董仲舒等儒学代表人物,自此儒家成为中国历代正统思想,国家推行、百姓学习,一直影响到现在。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国家正式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

时至今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一直在不断完善,文盲率由建国初期的80%下降到现在的2%左右。正所谓“易代修史,盛世修书”,文化事业向来都是一件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做不到的(比如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典》、康乾盛世的《四库全书》)。现在国家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以上,且逐年递增。

然而国人的阅读习惯似乎还没跟上经济的步伐,据媒体2018年报道,各国的年人均读书量犹太民族(主要有以色列、美国、德国等)最多为64本,邻居日本为40本,中国为5本。国人认为读书只是学生的事,认为读书对工作帮助不大。

国人的阅读现状和观念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为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图书馆)设立于1909年,而设立的一个重要外因就是,敦煌的国宝级经卷被外国人劫掠后,清政府将剩余的残卷运往北京保管。同时代的日本国立图书馆设立于187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设立于1800年。

经历百年战乱后的中国,国家工业落后、百姓生活困苦,这些年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百姓也为生计四处奔波。

值得欣慰的是,国人的阅读习惯正在养成,国家也从顶层设计着手推进“全民阅读”,一系列“书香中国”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2016年“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在京成立。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凸显。读书——这项被束之高阁的生活方式,除了应付考试的功利作用之外,其增长见识、促进思考、陶冶情操、提升认知、学以致用的作用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董仲舒   遂平   开卷有益   士人   宋朝   读书人   学说   中国   盛世   载体   国人   重视   心中   文字   国家   图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