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断舍离”法则:丢掉是为了更好的拿来

在《人生由我》这本书里看到“断舍离”这几个字,大脑里最先蹦出的就是近期被大力推荐的书籍《断舍离》。

虽然推荐的人很多,我尚未将它列入我的阅读计划。

我要分享的,是那些或许狭隘但一直贯穿于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断舍离”思想和行为。

物品断舍离:用不到的东西,再珍贵也没有留下的价值

孩子的物件:

我家并不大,能放置东西的地方非常有限。只是但凡来过的人,都会说家里很整洁,一点多余的物件都没有。

虽然有了孩子后,客厅里多了游乐场地,也多了玩具,总体还是看不到多余的杂物。

孩子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换频率很快,比如奶瓶、水杯、玩具、绘本等,过了那个年龄段,就没有使用价值了(可实现废物利用的例外)。所以我会在停止使用的第一时间把这些东西按类别处理掉。

1.嘴巴接触的东西不用后全部扔掉,比如奶瓶、水杯、餐具等。

2.绘本和玩具使用频率较高,磨损较严重的会直接丢掉,使用频率低或是比较新的会送给朋友家适龄的孩子。

3.大件的物品,买来没怎么使用的会在二手群里处理掉。如果觉得价格不合适,会送给关系好的朋友。比如,婴儿床、婴儿车等。

家庭衣物:

我们家的衣物收纳,有几个标准:

一是一家三口的衣物分开来归置;

二是秋冬装和春夏装分别归置;

三是裤子、外套、毛衣、睡衣、内衣、袜子等按用途分别归置;

四是日常使用频率高的衣服都挂起来,在最方便收取的位置。

全职在家这一年的时间,我只买过三套衣服,且颇具“性价比”。没孩子以前却并非如此,我的柜子里很少有几件两年以上“衣龄”的衣物,衣服基本上是每月最少买两套的。

而我的衣柜能做到不杂乱、不拥挤主要依赖以下几点动作。

1.少则按月多责按季度,定期给衣柜进行“体检”,并排除所有影响它正常运作的因素。

2.不符合自己当下审美需求的、因为身材变化大小不合适的、超过一年时间没上身的,都会在体检活动中被我“揪出来”。

款式老旧且质量差的,直接打包丢掉;

质量尚好的,但是样式老旧的,全部打包放进小区的旧衣捐赠箱;

样式质量都还好,当下不合身的,会送给身边不介意的家人或朋友。比如我姐姐。

还有一部分是买了之后就不喜欢的,也会选择送人。

生活中除了以上两点,像厨具、家具等物品,我也会按照类似原则进行整理更换。只是频率会低一些,这与物品本身的属性有关。

工作资料:

强迫症有时候是个好习惯。

原来我们单位提倡“办公6S”管理,要求大家把文件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归档、同时要处理掉多年不用,已失去时效的文件和资料。

尽管公司提出的是强制性要求,很多员工还是做不到。大家并未理解,“6S”所提倡的是一种工作流程和思维模式,并非表面的物品整理。

在公司推广“6S”之前,我的所有文档资料都已分门别类的进行了整理。

具体的整理方法,有点类似于“知识树体系”。以岗位职责树干,各项工作按其类别、级别等为枝干、树叶。

我的强迫症在那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我会定期对所有的文档资料,主要是纸质版资料进行盘点,销毁掉那些没有使用价值的,或很久都不会使用的资料。

2.对于不太确定的内容,纸质版会销毁掉,电子版会多保留一些时间。

3.电子版的资料如果按年份分门别类保存好的话,我会把5年以上的保存在移动硬盘里,而5年以内的资料在电脑上有备份。

4.资料断舍离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只留对未来工作有帮助的、不会因为时间而影响内容效果的核心资料。那些时效性强的或者类型重复的、碎片化的资料我会很快都处理掉。

这样以来,资料查找和使用就会很方便,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如果不对资料去做一个“断舍离”的话,一是储存条件难以满足归档需求;二是会给后期的资料查找、使用等环节造成很多麻烦。

社交关系断舍离:通讯录里的“陌生人”,数量再多也赶不走你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有一次我看到先生微信通讯录的好友数量,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天哪,你的通讯录好友数量是我的5倍。

我问了先生他微信好友的构成,然后恍然大悟。我说,你那个里面有至少一半人,都是被我定期清理掉的。

我很希望多几个真心相交的朋友,也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但我不得不承认,当我心生倦怠或是遇到困境,打开通讯录看了一遍又一遍,却找不到几个可以能敞开心扉交谈的人。

每隔半年左右,我都会精简电话通讯录和微信好友的名单,给自己的社交关系做一个“断舍离”。

1.那些看到名字根本想不起是谁的人会第一时间被清理掉。

2.接着是因为单次的工作对接或生活对接而添加的人。

3.然后是曾经在工作中联系密切,但离职后不再产生任何交集,且不可能升级为朋友的人。

4.再就是原来很熟悉,也曾关系紧密,但分离后多年不再联系的人。

社交关系“断舍离”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不想给自己造成有很多“朋友”或“人脉”的假象,那样会误导你对自己认识和定位;

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想用自己的朋友圈信息去打扰那些并不熟悉的人,也不想因为别人的信息来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通讯录上的有些名字,对应的都有一些过往或是情感。我还是想尽可能把有限的爱和感情都留给当下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人。

思维断舍离:如果时间有限,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就算了吧

原来我会写每日计划,也就是待办事项清单。只是计划列的再好再详细,也敌不过突然而来的变化。

正如《人价值得》那本书里所写的“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后来,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里,我学会了如何找“关键问题”、如何将待办清单转化为“成功清单”,如何去筛选每一天、每个阶段最重要的那件事。

完成了那件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情都变得简单或者不必要了。”而我也在这个过程里学会了适当的“断舍离”。

当时间条件不满足的时候,我会放弃去执行当日计划里那些简单和不必要的事情。

比如,我会把整块的时间用来写作和阅读。如果这一天写的文字太多,或是因为陪伴孩子而影响了效率,那我会果断放弃原在计划之列的“给孩子制作甜品”或是“换洗家里所有的床品”。

这样一来,心理压力少了许多,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似忙碌了一天实则没什么成就感。

人时间和精力原本就有限,纷繁复杂的事与物更是会扰乱思维、分散注意力、瓦解意志力。

合理的”“适度的”断舍离,是精简人生行囊的一个必备工具,有了它,我们才能始终做到不被琐事困扰,才能够更高效的去实现理想。

丢掉‬是为了‬更好的‬拿来‬。通过“断舍离”腾出空间,才有可能储存进更多对我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分门别类   衣物   社交   法则   通讯录   好友   物品   东西   关系   孩子   时间   计划   人生   朋友   工作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