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创造力

什么是科学创造力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被定义为青少年在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科学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颖、独特且有价值地( 或恰当地) 产生某种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

科学学习现况

长期以来, 我国的科学教育仅着眼于“双基”, 过分强调对公式、定理、定律、规律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 而这种运用又主要是运用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甚而极端化为在解题中的运用。

科学学习的目的

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 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而不断发展。

科学探究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 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主动去探究自然的条件与机会, 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科学探究就其一般的完整过程来说, 从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获取了事实证据, 检验与评价结果, 到对取得的成果进行表达与交流, 不但是一个逻辑的实证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创造力的结构

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定的反映。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就决定了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分为一是层次结构,二是静态结构,三是动态结构。

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创造不同于艺术创造和文学创造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其主要内容; 第二,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心理结构与科学家科学创造力的心理结构及一般成人科学创造力的心理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三,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的组成要素中不应包括非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第四,创造力与智力是人的心理能力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区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其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才加以区分; 第五,科学创造力以科学知识为中介; 第六,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结构应反映出科学创造力发展的稳定性及发展性,应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第七,科学创造力的结构应反映科学创造力的主要方面,应具有可操作性,应能指导科学创造力的测量、发展研究及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测量必须同时考虑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品质、创造性的产品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知识的教学、科学问题的解决、科学探究和创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创造力   科学   目的   创造性   静态   测量   青少年   客观   事物   现象   品质   过程   能力   结构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