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传递浓厚思亲之情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中秋》因其深切的情感表达深受读者的喜爱。《水调歌头·中秋》是其代表作。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放,出任密州太守,与胞弟苏辙七年未见,对国家人民的忧患之情和思亲之情跃然纸上,真挚动人。汉语的语言之美体现在情感之美,包括音乐美、结构美和意象美,展现了词人从缱绻到洒脱的情感动态变化之美。

《水调歌头·中秋》主要押两个韵,上阙四句中有三句的末尾是押“ian”韵,分别是“天”,“年”“间”,“青天”“何年”和“人间”正好对应词人提问的对象,时间和地点,描绘了词人从“把酒”问天,不知“何年”,到最后清醒地选择在“人间”的复杂心路历程。

苏轼虽自请外放,内心仍关注时局,既期待回朝中一展抱负,又忌惮党派之争。“明月”象征词人对出世的向往。“不知天上宫阙”,六个字中有三个是去声字,三个是阴平声,高低起伏,充满音乐的律动。“今夕”是细微级响度,语气关切细致,“何年”韵是柔和级,富含柔情蜜意和期待,在更进一步的询问中体现了词人因期待而迫切的心情。“我欲乘风归去”中“欲”和“去”都是去声字,洪亮而亢奋,表明词人渴望像“羽化而登仙”那样乘风归家,逍遥自在。

下一句语气发生转折,“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恐”韵属于柔和级,透露出词人内心犹豫,出世固然逍遥自在,但人间有他割舍不断的牵挂,心怀天下苍生,心念家国亲友,不忍也不甘离去,于是用“高处不胜寒”来挑剔天上的凄冷。“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变化多端,从虚幻到现实。最终入世的决心打败了出世的神往,做出留在人间的选择。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采用排比结构,由月及人,当视角从观察月亮到体味内心,久久回荡在“无眠”人心中的是在佳节深重的思念。由己及人,词人同情所有离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仗工整,富有哲理,看似在为明月开脱加重离人离愁别绪的“罪名”,实际是宽慰自己和所有饱受离别之苦的人。将悲欢离合视作人生常态,传达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洞察。从月到人,将人与月的对立转换到人与月的高度统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兼具哲思与人情,“长久”跨越了时间的延展性,“千里”跨越了距离的限制,是词人对所有思念之人的祝福。希望人们深切的思念之情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水调歌头   太守   中秋   去声   词人   逍遥自在   悲欢离合   代表作   深切   柔和   内心   思念   人间   期待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