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影响

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在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方面的优势未得到有效利用

2. 科学兴趣培养途径缺乏多样性,科学实践体验尤为不足

3. 青少年科普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4. 不同青少年群体科学兴趣差异显著,对科学相关职业期待较低

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影响

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指标包括“群体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育与学习方式”等。

1. “群体因素”指将个体分为特定类群的生物性特征或社会性特征, 前者是先天决定的, 后者是社会赋予的, 是青少年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2. “个体因素”指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 也称“个性因素”, 既是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在“个体因素”之下, 包括认知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等二级因素。其中, 认知因素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学业成绩 (含文理科倾向) 、元认知能力等三级因素;情感态度因素包括兴趣、动机、价值观、意志力等三级指标。

3. 在“环境因素”之下, 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等二级指标, 其中, “社会环境”包含特定地区的文化习俗、科普场所、科普活动、及大众媒体 (含互联网) 等三级指标;“学校条件”包含学校类别、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三级指标;“家庭条件”包含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三级指标。

4. “学校教育”包含学科教学、校本课程、课外和校外教育等三级指标;“家庭教育”包含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三级指标;“自主学习”包含自主阅读、主动求助、参加竞赛等三级指标。自主学习与社会环境及有关的社会教育等密切相关。

创造力影响因素

第一,学校环境通过影响创造性人格来影响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开放性对学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第二,科学知识是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们之间并不成线形关系。随着科学知识的增加,其对科学创造力的影响逐渐减小。

第三,信息加工速度与科学创造力、智力显著正相关; 在信息加工任务中,高智商者与高科学创造力者信息加工速度更快,尤其在抽象匹配上差异显著;信息加工速度有效地预测了不同科学创造力组被试与不同智力水平组被试的分布; 信息加工速度和科学创造力直接影响智力,同时信息加工速度还通过科学创造力间接影响智力。

第四,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能力与科学创造力显著正相关,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第五,正情绪状态能够提高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尤其表现在流畅性和灵活性品质上。

第六,单独学习相比,同伴互动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 小组结构对学生创造性问题的提出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青少年   科学素养   创造力   个体   因素   兴趣   指标   速度   条件   能力   加工   家庭   科学   学校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