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被看见”,是孩子一生的心灵渴求

01

当你还是小女孩时,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

给不同的玩偶排排坐、起名字?

给小娃娃喂饭,还贴心地擦去嘴边并不存在的污渍?

晚上一定要抱着小动物入睡,坚持它们不盖被就会冷?

……

给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感,是我们每个人幼时都沉迷其中的“中二游戏”。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种行为叫“拟人化”,非但不可耻,反而很有用。

这种做法,是人类希望自己和“身外之物”加强联系的有效途径。毫无生命力的物件,因为有了你的命名,瞬间成了你和TA之间的独有羁绊。

而当我们幼年时,力量弱小,凡事就要依赖承认。通过给小玩偶命名,也是小朋友建立“我很强大”自尊感的有效方式。

在被誉为“影响法国孩子童年”的绘本作者,米歇尔·盖伊《山洞小女孩》中,就通过小女孩克罗佩蒂的经历,完整展现了人与物之间发生羁绊的经历。


渴望“被看见”,是孩子一生的心灵渴求


02

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夏日时节,克罗马农女人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去田野里收麦子。克罗佩蒂因为太小了,就自己收集了干泥巴块。

大人们制作薄饼,小女孩也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做出了一个泥巴宝宝。


渴望“被看见”,是孩子一生的心灵渴求


她还趁着族人不注意的时候,把泥土娃娃也放在烤饼的大石头上。

经过烘烤,克罗佩蒂也有了自己心爱的小人儿。为了避开父母,她搂着宝宝到山洞里入睡,但还是被人发现了……

其实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世上第一个玩偶出生的故事。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绝非是文字表面上描述得如此“枯燥”。

但是你在阅读绘本的故事中,却很容易被里面的情节感动。尤其是小女孩在“哄睡”宝宝的时候,

“在小山洞里,克罗佩蒂为泥巴宝宝梳洗打扮。她用麦秆把泥巴宝宝身上的灰烬扫掉。然后,她抱着泥巴宝宝,躺在它身边,哄它入睡。”

为什么小女孩对泥巴宝宝格外珍惜?

因为她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投射到了小玩偶的身上。

克罗佩蒂是部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因为太矮了,她甚至无法参加收割麦子的“成人活动”。而她不管干什么,都被大人嫌弃。这种情感需求,其实就是想要“被看见”的内在渴求。


渴望“被看见”,是孩子一生的心灵渴求


03

孩子到底是如何成长的?不同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通过与父母或者抚养者的情感学习,也就是“依恋”来成长的。

举个例子,孩子到了4-6个月,看见妈妈就会更喜欢笑。

从婴儿开始,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妈妈的角色更甚。

心理学者李雪就说,如果宝宝能被妈妈“看见”,TA就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成人之后也会更自信。反之,TA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喜欢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

记得我们小时候多渴望被大人理解吗?期待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可能只是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就会让我们的生命与众不同。

克罗佩蒂无法在父母上满足的情感需求,就转移到了泥巴宝宝的身上。

她创造了它,赋予了它“生命”。

泥巴宝宝也反馈了小女孩。大人们终于发现克罗佩蒂长大了,认同她成为部落的真正一员。

为什么这本没有多少字的小书,可以引起全世界这么多人的共鸣?

也许,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从小女孩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吧。


渴望“被看见”,是孩子一生的心灵渴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麦秆   孩子   羁绊   泥巴   麦子   玩偶   小女孩   大人   身上   父母   心灵   妈妈   生命   宝宝   情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