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淘气、不听话?别发愁,来向资深心理学教授学亲子沟通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说的是新人在结婚仪式上发誓,可别说什么“未来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顺境或逆境,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而是应该手捧《自私的基因》和《进化心理学》,宣誓自己会违背我的本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

虽说是个搞笑段子,但是也揭露了一点真相:

人类为了让自己的DNA延续,总是会在做选择时,倾向利于自己利益的决定。

原本自私的我们,可能只有在爱的引导下,才会衍生出奉献、无私等一系列美德。

对爱情如此,对亲情,同样如此。

成为一名母亲之后,我也看了很多市面上畅销的育儿书。绝大多数专家,都会“号召”父母抛去人性,学习神性,像一个无怨无悔的容器一般,容纳孩子一切得不可理喻、自私自利和坏脾气。熊孩子?NONONO,那不是孩子的错,那是身后熊大人的错!

你要问我们累不累?真累!可那有什么办法呢?谁让我们发誓要一起做无怨无悔的父母,至死不渝呢!

直到我看了这一本《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才知道其实想让孩子幸福,最关键是让自己先幸福呀!

孩子越大越淘气、不听话?别发愁,来向资深心理学教授学亲子沟通

本书作者是一名“妇女之友”,曾养育四个孩子的日本心理专业教授,田中茂树。他从事心理咨询超20年,接受了5000+人次的面谈咨询,并负责儿童身心修养项目超15年。

作者根据自己20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和养育4个孩子的经验,切入“育儿焦虑”这一现实家庭问题,从“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两个方面入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29个场景,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与“鼓励用语”,以此鼓励父母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实现轻松育儿。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一书,按照孩子的年龄,共分为五个部分

0-3岁:孩子与世界相遇初期;

3-5岁:孩子个性初显期;

6-8岁:学校生活开始时期;

9-12岁:青春期开始时期;

13岁以上:亲子分离开始。

通本读来,这本书与其是说教会我们怎么和孩子交流,比如把“说教用语”转变成“鼓励用语”,让孩子幸福起来。还不如说描述了一名“超级奶爸”的自我成长中的爱与痛,和自己的咨询对象一起,共同经历与成长。

孩子越大越淘气、不听话?别发愁,来向资深心理学教授学亲子沟通


父母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孩子每天都“爸爸”“妈妈”地叫着。这样的日子,转瞬间就会变成令人怀念的时光。 请一定要珍惜现在能和幼小的孩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请将孩子感受到“现实的残酷”而哭喊的时刻当作倾注亲情的绝佳时机,把难过的场景转换成幸福的一幕。

养育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肯定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开始总以为是“分分钟妙不可言”,谁都以为“爱情”他永不会变……可是当你真正被尿布、奶瓶、睡不醒的晨昏颠倒包围,谁能对哇哇大哭的小崽永远保持耐心和微笑呢?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压力与成长的烦恼,又会让人到中年的我们,濒临崩溃。

种种压力之下,日常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简单、粗暴、“以结果为导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快点写作业,磨磨蹭蹭干什么呢!”

“这个玩具不能买!家里都好多了,这么任性呢!”

“不想上学?不准说这样的话!”

……

上述这些命令、强硬的口吻,是不是像极了日常的我们?这些表达方式,都被作者田中茂树统称为“说教口语”。

所谓“说教口语”,表面上是父母为了孩子好所说,但“实质是家长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说出去的话”,它们“会剥夺孩子的朝气”。

书中的这部分观点,和P.E.T.父母效能的创始者,“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的理念也十分契合。

托马斯.戈登认为,亲子关系中的最大阻碍,来自于父母无法用“用语言表示接纳”,他曾经将类似语言归纳为12种常见的绊脚石,也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用语言表示不接纳”的典型方式,比如控制、威胁、所教、批评、嘲笑等等。有兴趣的父母,也可以参考他的经典著作《P.E.T. 父母效能训练》

“说教口语”相对的,则是“鼓励用语”。

比如孩子挑食时,我们脱口而出的“说教用语”,可能是:

“蔬菜也要吃哦,对身体好。”

“鼓励用语”则是:

“嗯……你不喜欢吃蔬菜啊……”

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作业做完了吗?”换成“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呢?”……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父母转换表达方式的秘诀,其实就是先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放下那些太高的焦虑和期待,用轻松一些的态度,和孩子对话。

孩子越大越淘气、不听话?别发愁,来向资深心理学教授学亲子沟通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浏览了一些父母的评论。有的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想做到心平气和和孩子说话,真的太难了。

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人不是机器,父母也不可能无时无刻平和、淡定。

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最大程度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才是亲子沟通更有效的底层逻辑。

田中茂树在书中,则介绍了一条很有用的方法,就是在和孩子沟通时,把它当作是为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储蓄”。

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态度。“即使已精疲力竭,也总会有办法解决”,它会成为孩子在未来面对人生危机时,支撑他们度过困难的法宝。

父母,不是有了孩子,就会自动升级为合格而优秀的家长,而是需要自我修通与成长的,而成长的要义,是学会去爱。

你在原生家庭中受的伤、遭受过的语言暴力,真的没必要“复制”到孩子身上。

什么,你控制不住?

那不是孩子惹怒了你,而是你原本就不爱自己。

学会说“让孩子幸福的语言”,必须让自己先感受到幸福啊。


孩子越大越淘气、不听话?别发愁,来向资深心理学教授学亲子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托马斯   亲子   孩子   段子   效能   心理咨询   淘气   用语   无怨无悔   焦虑   口语   父母   轻松   语言   心理   幸福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