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01

关于内向和外向,有个著名的笑话:

“外向的工程师是什么样的?他们跟你讲话的时候,会望着你的鞋子而不是自己的鞋子。”

如果把所有性格特质做个排名,估计内向是最不受人待见的了。眼神躲闪、喜欢独处、一说话就脸红,似乎成了内向者身上的标签。

对内向者的偏见,大胡子弗洛伊德的“功不可没”。

在他的著作中将内向这个概念,描述成带有负面意义的自恋,而给予外享健康、正面的评价。但是随着大脑科学的发展,

研究者发现,内向人群中有30%的成员,其实同样渴望与他人交流,只不过习惯自我设限,不敢迈出第一步。

如果你是喜欢一个人独处的内向者,这没什么不好。

不过,如果你也是看似内向,但是渴望与外界交流的“假性内向者”。那么,这本《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可以祝你一臂之力。


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作者是华裔作家杰茜卡·潘,这本书完全是她的个人经历:如何从腼腆内向的小透明,修炼成可以表演脱口秀的社交明星?

“外向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他们喜欢与别人待在同一个空间里,享受互动和聊天带来的快乐。而对我来说,和别人聊天时要理解的东西、需要耗费的经历实在太多了,简直难于上青天。”

不过,和很多享受孤独的内向者不同,杰茜卡·潘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内向性格,但她始终憧憬着一种更辽阔的人生。这种内耗的状态,让她一直处于纠结之中。

在北京做记者时,面对镜头她总是无法做到从容淡定,头冒冷汗,心跳加速,语无伦次,最后不得不仓皇离职。

定居伦敦之后,她再次失业,随着最亲密的朋友搬离,她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她在内心不甘:

如果一直这么内向的话,是否会错过那些未知的精彩?

作为一个行动派,她开启了“外向的一年”计划,尝试过一种新的生活。

02

1921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第一次描述内外向两性格:

内向性格者的精神能量流向内部,外向性格者则流向外部。

对于内向的杰西卡来说,纵使雄心万丈想要改变自己,迈出第一步也是艰难。毕竟,她连和陌生人搭讪都不敢。

思来想去,杰西卡去求助了波士顿大学心理治疗实实验室的主任,霍夫曼。专家和她说,“暴露疗法”是治疗社交焦虑的关键。通俗点说,就是直面你的恐惧

杰西卡鼓足勇气,在伦敦站台上询问陌生男人,英国女王是谁?……事实证明,和陌生人搭讪并不会让自己“社死”,反而让她更有勇气继续探索外向者的精彩世界。

接下来,她参加人际关系培训班,在飞机上主动出击和别人聊天,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新好友,在大庭广众下表演脱口秀,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单人旅行,登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组织一次朋友聚会。

这些都是杰西卡不断突破“底线”,在成为一名“进击的外向者”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新体验。


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03

天生我才,其实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杰西卡一再强调,性格平等,只不过是长期的内向经历,给她带来一些不好的人生体验。这也是她决心改变的契机。

“我希望成为自己钦佩的那种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面对重大问题能深思熟虑而不是做简单的选择题。”

她并没有一味鼓吹外协变成外向者的好处,只是坦然写下了自己的全新体验。能决定你心之所向的,只有你自己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杰西卡的朋友,心理学家尼克说的:

“没有人会主动挥手,但所有人都会回应你的挥手。”

尼克也是一位天生内向者,但是他很享受假装“外向”的过程,并且乐在其中。

也许说了这么多,你还是会迷惑:我感觉自己内向很好啊,为什么要改变呢?

其实,我也是一个内向者。有多内向呢?

我为了不和熟人打招呼,会假装系鞋带,等别人走过才起来。

在参加聚会之前,我需要积极做心理建设,才能鼓足勇气聊天。

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我越来越抗拒社交,心理压力也很大。面对新任务、新机会,我也会下意识地拒绝,只想龟缩在舒适区。

很多内向者被人忽略的原因,并非他们不优秀,而是主动选择做“小透明”。


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04

德国著名心理学专家西尔维亚·洛肯在《性格拼图》中指出,内向者并非不爱社交。

只是内向者体内乙酰胆碱的含量高,这种神经递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记忆和权衡等活动。缺点则是会过于注重细节,畏惧风险

所以,只要找到适合的节奏,内向者同样可以成为人群中的社交明星。

所以,接纳自己的内向,并尝试做出不一样的改变,这才是人生的乐趣啊。

除此之外,为什么我建议内向者尝试走出舒适区?

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对周围人的所有印象,都已经过了我们投射和加工。

通俗点说,在你认识了新朋友之后,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和TA的交往模式,怎么这么似曾相识。

答案就是,你会潜意识把已经熟悉的内心模板,来往“新人”身上套。这是因为这样的投射机制,我们才会每天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大脑也感觉舒适。

这样的危险是什么?

你目之所及,只有你熟悉的东西(张沛超《我的内在无穷大》)

可是,如果我们走出去,主动结交不同的人呢?那就代表着,我们投射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投射”我们。

“和不同的人进行互动,因为和不同的人互动会获得不同的投射,从而外化自身内在不同的部分。你的内在变得越来越丰富,你能见到的自己也就越来越全面、真实。”

——张沛超《我的内在无穷大》

所以,如果你和杰西卡一样,天生内向,但是对外向的世界跃跃欲试。那么不妨就尝试走出来,看一看。把这当作一次全新的冒险,甚至可以把它想象成“打怪升级”。

这肯定会让你不舒服,但这才会让你更快成长。

毕竟,日复一日,太无趣了。


30岁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内向,是“装”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杰西卡   脱口秀   尼克   无穷大   心理学家   流向   社交   舒适   勇气   性格   主动   著名   人生   喜欢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