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 ◆ ◆ ◆


“记忆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有些事情近在眼前却又记不得了,而有些事情遥远得复加了无数个年轮却能历历在目……记忆的独特性无可复制,每一段都珍藏了年华的痕迹,那么珍贵,那么不可再求。”

这是去年读书日回顾书单时写下的,时隔一年,趁着世界读书日,整理回顾了这一年来的读书笔记。也许在我们读过的书里就藏着很多问题的答案。在此奉上几本值得品味的书籍,希望帮你打开更广阔的视角。

01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的枷锁》- 【英】毛姆

以第一人称我自述,讲述了天生腿有残疾的菲利普的个人成长经历,宗教、情欲对他的束缚,以及最后摆脱了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菲利普一开始去伦敦学了会计,后又在巴黎学了美术,认识了很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家,期间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风流贪婪的米尔德里德,并把她的淫荡看成是浪漫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在矛盾挣扎中谅解、帮助米尔德里德。最后继承父亲衣钵,完成了医学课程,却与善良的萨拉结婚,过起了平淡的生活。


在菲利普和萨拉之间,似乎没有看到太多关于爱情的赘述,但婚姻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作者毛姆在书的结尾处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其实驱使他跟她结婚的并不是什么自我牺牲,而是他对妻子、家庭和爱情的渴望......一个人生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这不也是最完美的图案吗?”

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人间失格》- 【日】太宰治

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在作品中以自我嘲讽和自我戏谑的方式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死亡。读来感觉这是一种颓废的人生和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书中的主人公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以及生而为人的负罪感。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堕落颓废,多次寻求死亡,终至结束生命。一个个落魄人物的刻画,反应了太宰治内心对现实抵抗的无奈。


我们不禁要问:人,存立于世间,活着该以何种态度,也许只有自己知道,没有从一而终的规则。


02

关于理想与艺术追求


《月亮与六便士》- 【英】毛姆


主人公思特里兰德为了追求画画,抛弃了体面生活,行为上不循规蹈矩。他对物质生活冷漠旁观,对人情世故尖酸刻薄。只以一封简单的书信抛弃了自己的妻儿,留下了亲朋无限的猜想与指责。后来到了异国又对处处照顾自己的施特略夫夫妇“恩将仇报”,把他们朴素和美好的生活拖入泥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艺术追求。


任何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用永远的善与恶。有些情形是突破了自私的人性,由责任和义务构筑起来的画面;是放下执念,不裹挟着任何功利的简单追求;是爱事甚过爱人、爱物,触碰到情感的朴素关系。


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地狱变》- 【日】芥川龙之介

主人公良秀无疑是对艺术献身的典范。他是个极擅捕捉阴翳的人,向来必须依靠现实描摹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他,为了完成地狱变屏风,多次折磨自己的徒弟,搭上了自己最亲爱的独生女,最终忍受不了道德和艺术的内心矛盾而自缢身亡。


如果良秀有所指的话,那一定是指向了作者本身。正如芥川自己所说:“当我们奔向艺术完美之路时,有某种东西会妨碍我们的前进。是苟且偷安之念?不是。那是一种更加不可思议的东西。就好像登山的人越往上爬,越莫名其妙地留恋云层线面的山麓。”追逐、纠结、矛盾、反抗、或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顺从,人本身就是在不断克服内心矛盾的过程中逐渐蜕变。


当一个艺术家忘我地投入,甚至为艺术献身、屈尊于肉身的时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还是一种心理扭曲?是该为世人所景仰赞赏还是应遗憾哀叹?也许得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站在当代与未来的不同潮流中去解读。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而答案永远都不是唯一的。


03

关于人性的探索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在20世纪初美国淘金热的时代,上流社会的人们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出生贫困的盖茨比为了深爱的初恋,以其严苛的自律努力成长为权贵中的一员。他为那些人创造了奢华的环境,却只是远远地看着,因为他的心底始终守着最纯洁的爱。可是就当他离梦想越来越近,甚至觉得自己不会抓不到的时候,梦想却成为了泡影。但生活只是惩罚了这个“他们全部加起来都顶不上一个你”的好人。


盖茨比带着最后的纯净的心灵离开了人生。除了他自己的亲身父亲,文章的叙述者“我”,以及一位牧师,再没有别的人送他最后一程。在他葬礼的日子,下着小雨,他时常宴请的宾客没有来,跟他有生意往来的“朋友”顾不上参加,甚至他此生最爱为其做了替罪羊的人连一个电话也没有。


生命是何等凄凉,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拼命地往他创造的纸醉金迷里钻;待他出事了,人们又唯恐避而不及。


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

书里有一句名言:“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


它深刻是地揭示了当个人融入社会后,其个性被群体所湮没,其思想被群体思想所取代,抛开独处时自己树立的道德原则,表现出趋同于大众的心理和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被生活冠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身份时,自我形容便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很多人以学历自我评价,有些人以阅历总结自己。当无数个名称堆集起来的时候,我们感觉良好地以为自己是聪明或智慧的,并习惯看着别人的事迹指手画脚地评价。可是,当我们同样地处在当事人的状态,又何尝不是别人看起来那般无知?


04

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捷克】米兰·昆德拉

主人公托马斯在一次意外出诊中爱上了一个女招待-特蕾莎,他对她的爱违背了他自己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托马斯依然持有灵肉分离的想法,游走在情妇之间。特蕾莎对此极度痛苦,两人经历了分分合合,“灵与肉”、“轻与重”的选择。


最后,总是叼着羊角包的卡列宁(特蕾莎和托马斯的爱犬)得肿瘤死了,特蕾莎和托马斯也出车祸死了。生命中似乎一切都是偶然的,除了死亡。死亡来得猝不及防,也“非如此不可”。不管是生是死,孰轻孰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文中除了那句不断被重复的德国谚语,还有一首贝多芬的旋律一直响起: “非如此不可?”,是的,“非如此不可!”如果说芸芸众生的命运是由一串串偶然性组成的“非如此不可”的必然事件,那么关于生命本身、关于爱情、同情、事业、理想等凡此种种的感情又是多少次机遇裹挟着美丽外套的诱惑,让人在当下做出了此种选择?凡夫俗子在陷入生命难堪的困境后,会不会也如托马斯那样感受到生命之轻,轻得让人难以承受?


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局外人》- 【法】 阿尔贝·加缪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行为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在他看来世界是荒诞的,而在他人看来默尔索又是一个行为怪异,不近人情的人。从母亲的离世、下葬到他接到工作的异动,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到后来他被邻居雷蒙牵扯进其感情纠纷中,在海边自然环境的压制下开枪杀了人,直到他身陷囹圄,甚至站在威严的法庭上,依然是一副“无所谓”的冷漠态度。


与其说默尔索是整个世界的“局外人”,倒不如说他是活的最本真的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种群居意识,为了害怕被疏离和排斥,害怕孤单和无依靠,而表里不一。默尔索看似的冷漠态度正是看透尘世的一种超然的态度。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下,人的命运被不可遏制地夹裹着,是忠于内心还是随波逐流,大部分人都面临着选择。


05

关于教育理念的反思


《爱弥儿》- (法)让-雅克·卢梭


两三百年前卢梭呕心沥血所著的《爱弥儿》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当代看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罗梭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全部倾注在爱弥儿这个虚构的孩子身上,呼吁尊重天性,顺其自然,用实践指导教学而不是说教,他让我们与儿童平等对话,用符合他们生长规律的方式驱动其自我成长,他把孩子的快乐看成是最大的追求。文中有很多可供实践指导的案例。


但罗梭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养育过孩子。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坦言把与泰莱丝生育的五个孩子全部送到了巴黎育婴堂。


如果他自己的孩子真正待在他身边,他还会不会与他们快乐地游戏?会不会耐心地用文中提到的很多方式启发他们学习与自我们探索?他还会不会说出“不要对孩子施以任何形式的惩罚,让他们遭受痛苦,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做错了”?他还会不会认为他所培养出来的爱弥儿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享受时间带来的快乐,却没有沦为时间的奴隶,他充分利用了时间,但是并不知道时间的价值”?他还会不会带自己的孩子去集市上看魔术表演而戳穿他们的把戏?会不会引导孩子摆脱世俗偏见的诱惑,而把农业放在最值得尊敬的地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塔拉·韦斯特弗


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作者塔拉是一位86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女子,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在父亲偏执的生活理念下,以爱的名义束缚捆绑着,后来在哥哥泰勒的鼓励下,通过努力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后又进入哈佛大学,并获得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


塔拉的父亲是一位愚昧的偏执狂,一直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他总是试图阻止孩子们对学校和书本过于感兴趣。但他的教育不是完全不可取的,他教给他们生活常识,注重生活实践的指导。家人一次次地受伤后,母亲靠她的草药给大家进行顺势自然疗法。跟随母亲调配草药、制作精油的过程,以及帮父亲拆解废料,焊接屋顶的过程,都成了塔拉重要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后来进入大学,过起了集体生活,过往的生活经验让她与大学生活格格不入。但很快她就能找到自己的山峰,一步一步重塑人生,在求学之路上越来越光明。


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塔拉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加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之前看过一段话,大意是读书是能让人变得高贵的最廉价的方式。既然是用低门槛的付出获得高价值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 ◆ ◆ ◆

这里藏着你想知道的答案:五类书单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卢梭   菲利普   托马斯   盖茨   毛姆   书单   局外人   主人公   群体   内心   父亲   态度   答案   生命   孩子   人生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