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的沟通,是哪里出了问题?

「 攻敌先攻心。

虽然,孩子不是我们的敌人。」

图文/by王梅梅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和关注儿童心理发育呢? 因为我们要学会去解读孩子,去学会理解那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以「终止事端」为唯一目的地采取简单粗暴或不适宜的手段来灭火。 毕竟,引发火灾的源头才是我们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上周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如下:


跟孩子的沟通,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我本来没想专门为这样一件小事写一篇推文。但是当我看到大家的留言后,感觉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育儿中,我们可能存在一些习惯性意识会影响我们与孩子的沟通。


我知道,很多妈妈只是想迫切地知道答案——我究竟说了什么。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我说了什么,直接拉到文末即可。


但是,我必须重点强调——这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我的做法不一定适合你和你的孩子。 我急切想让你知道的是——我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为什么我可以很快让她平静下来,为什么你在跟孩子沟通时,孩子会越听越愤怒?




1 惯例仍然是——先接纳哭泣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又懂了——「接纳情绪」的共情部分。但共情是必备的重要基础工作。 缺乏共情的沟通,往往会以「隔靴挠痒痒更痒」的两败俱伤告终。


摈弃「不让孩子哭」的意识习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明白哭泣是孩子最正常的一个表达方式。尽管你可能心烦意乱,你可能会有压力,但是你必须明白,孩子的哭泣不应被贴上道德标签,哭泣就是一种情绪发泄的表达,不应有任何褒贬色彩。


爱哭的孩子一定是比不爱哭的孩子「糟糕」吗?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性,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像,有的人开心不开心都在脸上,有的人却习惯闷在心里。好不好谁来判定? 谁有资格判定?


导致你总是处理不好事端最终以「立即无条件满足或揍一顿」来解决的根源就在于——你总是急于去阻止孩子哭。


有妈妈问:公众场合怎么办?
公众场合,能让宝宝带到偏僻的角落哭一场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在安抚宝宝和不影响公共秩序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就好,多的是无可奈何的事,重要的是妈妈的心态和观念——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此处一定要复习

请不要对孩子说「不准哭」了——论父母的自我修养



2 沟通是什么?


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沟通?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对不对? 也就是我,当我们说「和对方沟通一下」时,我们表达的意思是——倾听对方的心声,了解一下对方的想法,表明一下自己的难处,分析一下目前的情势和利弊,最终达成一个互相理解的和解。 这才叫做「沟通」,对不对?


但是,很多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你真的是在沟通吗?其实很多时候,可能从一开始,你就没有遵守「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 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抱着「我怎样说,她才能乖乖听话」的想法来进入「谈判」,而并非沟通。


比如「宝宝,你听话好不好,我知道你是个好宝宝」——标签绑架;

比如「宝宝,你如果答应妈妈的话,我给你买玩具」——贿赂引诱;

比如「你再这样,妈妈真的生气了!不喜欢你了!」——情感绑架;

比如「你看那个小朋友人家就很勇敢,你怎么这么胆小呢?」——比较式激将:

再比如「这个裙子好丑啊,没有那件漂亮,我们换一下好不好」——越界式交流……(什么是越界?否定孩子的审美和选择权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说过这些话?

这些话其实在说出口时,你与宝宝的沟通的天平已经失衡了。因为你的目的性太强了——你就是想让孩子听你的,你所谓的「沟通」只是想达到一个让孩子听你的目的



3 不要想当然地否定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听父母的?

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大人的话就是对的,小孩子没有自制力,没有辨是非的能力,所以为了避免孩子「走错路」「学坏」「变得不优秀」,而习惯性任何时候替孩子做判断,「这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父母,而不是孩子,这就导致出现一个问题:当孩子不满或提出抗议时,父母想当然地否定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无理取闹。而总是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听一听孩子的想法。


蹲下来,进入孩子的世界,真诚地用心倾听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4 这个需求是否会破坏规则?是否可以满足?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孩子一定是错的吗?大人一定是对的吗?对与错的标准线到底应该如何界定?


这个问题,我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家庭的规则和底线是不同的。

怎样制定规则?我的建议是参考以下三个因素:



权衡利弊,综合考量。




5 需求可以理解,但规则上不可满足,那么有没有可代替的方法?




比如,孩子想玩小朋友手里的玩具。

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现实中,很多妈妈仍然会犯「给孩子贴标签」的错误。认为「他就是爱抢别人的玩具,家里有那么多就是不玩」,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去让孩子「听话」——往上翻第2条。 但是,你仍然没有理解孩子的需求。 很多时候,因为当下的月龄认知发育水平所致,孩子的行为不一定有主观道德性。他可能只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不知道怎样表达,就以抢玩具的方式来互动。

如果是这种需求,是不是可以理解可以被的?但是规则是——不可以抢别人的玩具,因为这样做很不礼貌。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个替代的方法——给宝宝一个玩具,让宝宝和小朋友尝试交换;或者是引导宝宝和小朋友玩可以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一起玩滑滑梯)。



再比如,睡眠规则上的。如果宝宝晚上上床时要求要将白天新买的玩具拿上床,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宝宝今天很欢喜,得到了一个新的玩具,所以开心地想抱着入睡。需求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规则上不可以拿上床,比如这个玩具可能会影响安全和健康(蒙蒙要把粉笔和小黑板拿上床),那可替代的方法是什么?


“妈妈把小黑板给你放到床栏外面的桌子上,你可以一眼看到。”




6 如果别无他法,只能坚持规则



如果规则上不能满足,孩子也无法接受其他的替代,那么,坚持规则就好了。


共情部分做好了,那么就是做了。而坚持规则的要点在于——妈妈要用实际行动和宝宝一起来遵守规则,实际行动,而不是言语上的「呵斥」,行动上却一动不动。


规则是用行动来坚持的,不是言语,不是发怒,不是揍一顿。

你用什么方法来实行你的规则,你的孩子就会以此为规则的边界。


这就是为什么宝宝一定要等到你发火时才就范。 不是因为他「欠揍」,而是你用「发火」作为了实行规则的方法。


因为你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为来实行规则。这是因为你自己都不够坚定,你在试探宝宝的反应,可是你殊不知,宝宝其实也在试探你。 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会根据你的语气、你的行为来判断「这件事到底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你的迟疑和犹豫以及不坚定的语气,都会让他看到余地,于是他会哭得更大声。于是,你很快败下阵来。


而有第一就会有第二。因为孩子发现——他是可以通过哭闹来讨价还价的,你所谓的规则毫无约束力。直到你发火、大发脾气,孩子才算就范。为什么? 因为孩子是以「妈妈发怒」为规则边界线的,而非「和妈妈约定的时间到了」,因为妈妈并没有用实际行动来验证这个规则的效力。


你问:“发火之前,我好好跟他说他不听啊!”


你为什么要用说的?坚决而果断地把他抱到床上关灯,坚决而果断地将电视机关掉,不可以吗? 无论宝宝有多抗拒,你都应淡定地、优雅地、平静地、温和地走向电视机,干脆而又坚定地按下关闭键。


你又问:“他会大哭啊!”

回上文复习去。


经验分享|我是如何管理孩子看动画片的



所以,我说的是什么?

我问她:“你是不是想起了小时候在姥姥家用了这个纸尿裤?”

她哭着说:“恩,我想穿着她睡觉。”

我说:“妈妈也想到你以前天天穿这种纸尿裤了,我也想让你再穿,变成小宝宝。 但是我们现在长大了,已经不需要穿这个了。不过,你可以拿一张抱着它睡觉,怎么样?”


她就很快停止哭泣,说:“好。”

然后听到电话那头她开心地对爸爸说:“我要拿一张抱着睡觉。”


她的需求是什么?是一种情结。以前在姥姥家睡都会在柜子里拿个纸尿裤睡,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小情怀,一个程序,这种程序会给她一些安心感。


为什么不能满足? 这是我们家的规则:任何行为习惯往前走,尽量不要倒着反反复复走,为了让她有成长的仪式和程序感。(没有好坏之分,规则由家庭协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孩子   事端   想当然   听话   小朋友   好不好   情绪   父母   规则   习惯   玩具   需求   妈妈   宝宝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