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蒙特梭利教育法,做为一个蒙氏教育理念的忠实拥护者,我在宝宝出生之前就开始学习蒙氏的书籍,买了不少蒙氏的教具,也给身边的朋友安利了很多教具,后来我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现在打着蒙氏旗号的教具实在太多了,某购物平台随便一搜就会出现很多款式,刚开始选择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怎么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一个是教具买回去以后不知道怎么用才能发挥教具的最大作用。

被我安利了教具的朋友告诉我:教具拿回去以后,孩子根本不爱玩,然后就闲置了,教具好没意思啊,很枯燥。

所以我决定写这篇文章,分享一下我使用蒙氏教具对孩子进行早教的心得,抛砖引玉,希望能找到和我一样喜爱蒙氏教育的妈妈,一起讨论交流。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教具是蒙氏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非常好的感官训练方法。

蒙特梭利认为:词语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这个东西就叫做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的。

感觉是什么?就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儿童是通过这些感觉来发展智力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只是对孩子用语言说,苹果是大大的,圆圆的,酸甜酸甜的,他是迷茫的,这些词语对他来说是空洞的,即使孩子鹦鹉学舌般学会了这个词语,也不一定明白什么是大,什么是圆,什么是酸甜,因为没有直接的感觉刺激。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拿出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放在孩子眼前,让他用手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巴尝一尝,他就能把语言上的“大、圆、酸甜”和实物对应起来,形成具体的感官刺激,然后转化成概念。

而这些对于感官的刺激来源,蒙特梭利针对性的发明了很多教具,这些教具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却非常符合孩子的发育需求规律,这些教具涵盖了大小、粗细、高低、长短、颜色、排列、对比等多方面元素。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的开创期,幼儿需要通过感觉经验来得出结果,这是自己习得的,而别人教给自己的始终是别人的感觉经验。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教具之所以被称为“教具”,而不是玩具,是因为教具的设计理念和玩具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实现在很多早教机构、幼儿园里的教学用具都有蒙氏教具的影子,很多都是改良版,一些商家的宣传也会打上“蒙氏理念”的噱头,但是真正的蒙氏教具是什么样子的呢?

1、木头材质

蒙氏教具大多都是木头材质的,这是因为木头是最自然的,带有大自然的气息,拿在手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质感有温度,著名教育家孙瑞雪讲过一个关于他儿子的故事,他儿子从做教具的老师那里得到了一个巴掌大的木头,爱不释手,所有的小朋友都特别喜欢这个木头,大家都想把这块木头揣在手里摸着,一时间,这个普普通通的木头竟成为小朋友们的“黄金块”,关注度特别高。

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所在。

2、外观简单

蒙氏教具从外观上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没有过多的装饰,没有复杂的颜色,更没有带电动响声的,有的教具直接就是最原始的木质颜色,比如圆柱体插座,有的教具只有一种颜色,比如粉红塔。

在我们大人看起来,这样的教具就会显得特别呆板枯燥,应该不会引起儿童的注意,而颜色鲜艳、造型有趣、有声响的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吧。

但是,这样简单的设计却是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感觉训练要求的,能够精准的对孩子形成感官刺激,排除不想干的刺激干扰,让孩子们更专注。

3、功能不过于复杂

蒙氏的教具一般是一种教具一种功能,所以,在不同月龄段,教具的种类很多,比如最常见的形状嵌板,蒙氏教具有大圆形嵌板,主要是让孩子抓握初期练习抓握的能力,而把圆形放进嵌板里是最容易的,其他的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对于刚开始抓握阶段的小宝宝来说就会有难度,因为有棱有角还需要掌握方向才能正确嵌入。

而玩具很多情况下是多功能的,一个玩具兼具了很多功能,比如最常见的六面盒,每一个面都有一种玩法。

功能集中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反复重复练习,其实家长们应该会发现,有时候那么多形色各异的玩具孩子不爱玩,偏偏喜欢摆弄一个瓶盖子,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瓶盖子对孩子的吸引力居然这么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然也会有老师设计出新的具有蒙氏理念的教具,但是最经典的蒙氏教具始终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蒙氏教具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在不停的、自发性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1、通过感觉训练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皮亚杰是这么描述智力的:儿童的动作让他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蒙特梭利也认为智力来源于感觉,儿童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

正规的蒙氏幼儿园中,会非常注重孩子的感觉训练,并且有大量的这方面的教具来实现这一目标。

比如经典的圆柱体插件,这组教具可以让孩子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用眼睛区分大小、粗细、高低,最终达到的感觉训练目标是:儿童可以一眼区别出他手里的小圆柱体该放在哪个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放并不需要家人口述出来,而是孩子自己在不断尝试嵌入的过程中自己掌握的。

对于智力发育的影响就是: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对比做出自己的判断、推断和决定力,你会发现,孩子在使用这个教具的时候,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非常专注。

这套教具也是我儿子最近一直在玩的一套,刚开始玩的时候,他需要尝试好几遍才能找到正确的嵌孔,但是玩了三四次之后基本能够一眼判断出放哪里,他会把不同的圆柱体拿在手里对比,观察区别,我给他演示哪个是粗,哪个是细,他就记住了,然后自己对比其他圆柱体,说这个是粗,这个是细,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辨认正确,但很明显他已经开始掌握粗细这类概念,有一次我拿出两个擀面杖准备擀饺子皮,他立刻指着擀面杖说,这个是粗,这个是细,我感到非常惊喜,他的概念已经内化了,关于粗细的智力形成了,这就是教具的魅力。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和观察力

玩具并不是越多越好,同一个玩具也不是越花哨越好,选择太多必然会导致孩子走马观花一样,这个玩玩那个玩玩。

蒙氏教具首先是按照孩子的敏感期规律设计出来的,能够很好的满足孩子的敏感需求,比如孩子进入空间敏感期的时候,喜欢垒高高,那么此时的粉红塔就非常适合这个阶段,粉红塔需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叠加起来,再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会乐此不疲的搭起来再推倒,推倒再搭起来,你会发现就这么几个粉色的大小不同的木块,会让他们如此着迷。

此外,这些教具所体现出的差别都需要孩子在操作过程感受出来,经常玩教具能够很快的做出区分,排列、分类。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3、蒙氏教具具有数学启蒙的功能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数学心智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先感受具体的数学规律,然后才能学习抽象的数学理论,所以,蒙氏教具都是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制作的,比如五种圆形嵌板展示的是大小区别,圆柱体插座展示的是直径递减、直径和高度递减、高度递减,还有彩色计数棒体现的是计算方法。

教具的宗旨就是让孩子通过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训练,来理解抽象的数字运算,而不是机械的灌输式的告诉孩子1+1=2。

4、自我纠正的功能

蒙氏教具有个特点,就是能让孩子自发的发现错误并自主纠错,并不需要家长在旁边指导,比如我儿子现在玩的这套圆柱体插座,刚开始玩的时候,他拿起一个圆柱体不知道该放在哪个洞里,会随便放一个,当然是错的,放进去之后会发现由于大小不匹配会出现空隙,他就能感觉到这个放的是不对的,然后会重新拿出来再找,直到找到匹配的那个洞,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自主纠错的过程。

这其实非常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蒙氏教具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操作方法不对,就会丧失教具的功能,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掌握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

蒙氏教具看起来很简单,不就是些木头片片、板板、棒棒、盒子、珠子之类的么,这有什么可操作的?但实际上,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教具就不会发挥百分之百的功效,那么就从儿童玩过以后的效果来看,也就没有那么显著了。

下列这些原则,是我们在孩子使用教具的时候,一定要把握的细节:

1、家长需要先做完一整套示范

在给孩子玩教具之前,家长首先要做示范,并且是一整套齐全的示范过程

在示范的过程中,家长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述,因为孩子主要还是看家长的动作进行模仿,操作时动作要缓要慢

2、孤立性原则

孤立性原则是指,当我们需要给孩子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要保证该感官刺激的独一性,不要有太多的干扰因素

比如,现在想然给孩子了解“大和小“的区别,那么,我们需要提供的工具就只能包含大和小这个特征,如果我们拿一个大的桃子和一个小的苹果给孩子进行比较,孩子就会出现混乱,因为这两个参照物不仅有大小的特征,还有颜色、触感、味道这三个外形特征,那么我们在指着桃子给孩子说:这是大,孩子其实对大的概念是混乱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提供其他特征相同的物品让孩子区分大小,比如,两个颜色、形状一样,但大小不同的球,孩子就能非常精准的理解大和小的区别,当这样的练习重复多次以后,他才会慢慢内化大小的概念,才能区分不同物体之间的大小。

所以在使用蒙氏教具的时候,按照教具原本的组合使用,不要一次性拿出很多教具,也不要把不同的教具混起来使用,避免造成孩子的概念混乱。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3、对比式原则

蒙氏教具中基本都能体现出对比原则,比如大与小的对比、长与短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高与低的对比,这种对比会让孩子先从视觉上观察到差别,然后再形成具体的概念

单纯的告诉孩子这个是粗,他是不明白粗是什么状态,但是如果有一个细来进行对比,他就能很快观察出区别。

我儿子在最近学会了分辨圆柱体插座中的粗细以后,就会把这个概念迁移在其他地方,接下来的好几天,他都在使用粗细:这个是粗、那个是细,很明显能看到他在使用对比原则。

4、归位原则

蒙氏教育要求孩子们在使用完教具以后归位,从哪拿的放到哪里去,这个操作能让孩子形成秩序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准备,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每次都会乖乖的归位,这时不要过度强求,甚至采取强制的办法要求孩子必须归位,当孩子不愿意归位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归位或者代劳。

不用担心孩子因此一次不归位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大人尚且有那么几天啥也不想干的时候对不对?

关于这一点,我的经验是:首先给孩子规划好教具等物品的摆放位置,每次使用完以后告诉孩子或者亲自示范几次如何归位,接下来他就会模仿你,一开始只会模仿一两次,但渐渐的,他就会形成一定的秩序感,知道玩具不玩了就要收起来,再打开另一个玩具。所以,我家现在的状态是,儿子会自己收拾好玩具,装进相应的袋子里再摆到相应的位置,即使现在要出门了,他也会按部就班的把手里的玩具放回原位。

虽然不是每次都这么天使,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有秩序感的。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5、反复重复原则

蒙特梭利认为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只有通过反复,才能发现他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需要他们自己去发现,而不是通过老师教授。

家长通常会发现孩子们会反复的重复一个动作,比如不断的拧瓶盖、扔东西、把积木排列起来,翻来覆去一点都不嫌腻,其实这种行为正是孩子们在发现事物的规律,是在进行自我教育。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反复的摆弄教具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们,也不要去打断他们。、

6、不要急于纠错原则

前面说到教具是具有自我纠错的功能的,孩子们在不断的重复操作中会自己发现一些规律,然后倒推回去进行纠错,比如圆柱体插座,孩子放错了一个圆柱体,这时,大人不要急于告诉孩子:错了,放错了!而应该默默的继续观察,因为放到最后,一定有一个圆柱体没地方放了,这时孩子会停顿下来,仔细观察,然后发现最开始放错的那个圆柱体,这个纠错的过程是一连串的,直到所有的圆柱体全部摆放正确。

我们不要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其实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才是孩子们更需要具备的能力。

当孩子在使用教具时确实遇到困难了,需要家长帮助的时候,我们再出手,但是注意不要一步到位,而是示范出如何找到答案的过程。

还是拿这个圆柱插座举例,儿子有时候找不到正确的摆放位置就会着急,让我帮他,我会拿着这个圆柱体从错误的洞里一个一个的放进去再取出来,最后再放到正确的洞里。这个示范是为了告诉他,如何尝试找到正确的摆放位置,如何一个一个的鉴别。之后,他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模仿我的动作,把所有的洞都试一下。

7、三段式原则

在给孩子利用教具引入概念的时候,可以用到蒙特梭利的三段式原则:

通常完成这三个阶段,孩子就能非常准确的、牢固的记住这个概念,并且能够把概念和具体对应起来。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是非常伟大的,值得家长们认真学习,现在孩子的玩具五花八门,功能样式非常多,个人建议家长们可以给孩子准备几个经典的蒙氏教具作为补充,比如形状嵌板、圆柱体插座、粉红塔、四个基本图形积木、棕色梯。

造型呆板,操作单一,却让儿子玩入迷!这套贵贵的蒙氏教具没白买

不过,正规的蒙氏教具价格都普遍比较高,上图中的经典教具基本都在两三百左右,个人建议不要图便宜,还是要找正规商家购买,因为都是木头材质,需要上漆,这就牵扯到环保、质量的问题,孩子每天都会拿在手里直接接触,还是选择质量过关的比较稳妥。

这些教具使用的时效性也很长,可以玩很久,不会像普通玩具一样玩玩就腻了。

蒙特梭利的教具一直沿用到现在,就足够说明它的魅力了,家长每天陪孩子玩一会教具,不知不觉之间,孩子的智力、精细动作能力、观察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教具   嵌板   圆柱体   入迷   粗细   呆板   木头   智力   造型   儿子   大小   家长   概念   原则   玩具   感觉   操作   儿童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