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吃快点,就你最慢!”

“跟你说多少次了,喝水注意点,别洒地上!”

“这题都不会,你上课干嘛去了?”

前几天去朋友家做客,还没待半天,我就听到她对孩子无数次的吼叫。每次大吼完,朋友都会对我尴尬地笑笑。

她无奈地说:我也知道经常吼孩子不好,可实在压不下去心头的火啊!这孩子,不吼不听话,吼了才有效果,我该怎么办,唉……

看看朋友家的孩子,我心情复杂,每每当我和他说话的时候,孩子总显得胆怯,从不敢正视我的目光,也不太敢与我说话,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身上的“怯”意。

孩子起床晚了——吼

孩子吃饭慢了——吼

孩子作业错了——吼

孩子考试差了——吼

这样的“吼叫式”教育,似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妈妈们每次吼完都暗暗发誓,下次绝对不吼了。但下次发火的时候,早就忘记了曾经的誓言,又一次陷入了“咆哮——后悔——咆哮——后悔”的恶性循环中。

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90%的家长,都吼过孩子

某教育平台曾调研了59861份家长问卷,1058296份学生问卷,同时交叉分析了4000万用户数据后发现: 90%的家长都吼叫过孩子。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借着父母的权威,希望孩子能够言听计从。一旦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或犯了一点小错,父母们便威胁吼叫,直到孩子顺从。

可那个被吼过的孩子呢,后来会怎样?

热播剧《安家》中有一个经常被妈妈吼的孩子——苏天培。他虽然在重点中学读书,但学习成绩并不好。

苏天培每天写作业都熬到半夜12点,苏妈妈在辅导作业时,对他嘶吼是常事。处在青春期的苏天培面对苏妈妈的各种大嗓门、爆脾气时,总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苏妈妈越是冲苏天培大吼大叫,强迫他学习,他越是不吃妈妈这一套,实在受不了妈妈了,就溜得远远的,留下苏妈妈一个人在那怒吼。

所谓“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就是对母子俩关系的真实写照。苏天培的学习成绩依然是全班垫底,母子关系却十分紧张。

像苏妈妈一样冲孩子大吼大叫、简单粗暴的命令,这是在教育吗?不,这只是发泄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指某种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者产生逆反的心理现象。

面对父母的吼叫孩子出现各种应激反应,最简单的就是捂住耳朵,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一种自我保护。孩子表面不反抗,其实心理早已产生抵抗、逆反的情绪。即使时候父母事后给出建议,孩子也不会接受,选择和父母对着干。

长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怎么样了?

长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的那只小企鹅。

它被妈妈的吼叫吓得魂飞魄散,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虽然想张口说话,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又担心没人听。久而久之,只能用“不说话”来回避伤害。

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对父母而言,吼孩子或许只是一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心理学上来说,“吼”是不好好说话的表现,是一种语言暴力,是有精神伤害的。

大吼大叫这种语言暴力对孩子的损害是长期性的,看似没有伤口,实则侵入骨髓,带给孩子无尽的伤痛。

童年时,经常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长大后大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没有安全感,长大后很难跟人建立信任

“偶像剧女王”陈乔恩曾坦言,自己在幼年时经常遭到妈妈的“吼叫式”教育,这导致她从小就没安全感,长大后即便跟妈妈独处,也无法亲密沟通。

如果父母经常大吼孩子,会让孩子的内心感觉到恐惧,会害怕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可能不再爱自己了,对父母的信任不再,也会否定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也很难跟人建立信任。

2、畏手畏脚,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父母大吼孩子的时候,孩子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是父母错怪孩子了,但孩子辩解一句,被父母吼骂十句顶回来。而久之,孩子在吼叫声中逐渐沉默,不愿去解释。

3、喜欢大吼大叫,脾气暴躁与人不易相处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怎么学。经常被吼的孩子,会认为吼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就学着父母吼自己的样子去吼别人,这会导致孩子很难跟别人相处。

的确,吼孩子是可以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或者变得乖巧听话,能解决掉眼前的一些小问题。但是,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作为父母在认识到“吼”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时,还会把“吼”孩子当成是教育吗?

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三种方法,帮我们忍住“吼叫”孩子的冲动


人非圣贤,谁都是有脾气的。但我们更要明白,大吼大叫绝不是有效沟通,当我们情绪糟糕大吼孩子时,除了能吓到孩子,并不能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下面三种方法,让你忍住暴脾气,不吼不骂教孩子。

1、释放自己的坏情绪

妈妈们因为工作带孩子等压力的堆积,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这时一定要把坏情绪宣泄出来。

让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

想要释放坏情绪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找亲密的家人朋友聊一聊,或者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去看看电影,逛逛街,听首自己喜欢的歌,再或者去跑个步,你会发现轻松不少。心情好了,再看看自己家可爱的熊孩子,仿佛也没那么让人讨厌了。

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2、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小王子》里面有句话:每个成年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他们忘了。

亲子之间的很多矛盾源自父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套上种种限制。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父母首先想的并不是好好沟通,而是通过怒吼等暴力来压制。

很多时候我们都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管孩子,却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父母能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发现可能孩子起床晚,只是因为贪念晚上父母陪伴的时光才没睡够;孩子作业做错了,只是因为他真的不理解那道题而已。

换个角度看,父母们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依旧是襁褓里那个对着自己哭笑的可爱的孩子,只是他们长大的速度很慢,而我们要求得太多。

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3、和孩子制定规矩,而不是用“吼”来震慑孩子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与其在孩子犯错时大吼大叫,不如当孩子有自主意识时就给他们讲好规矩。

我们最好是让孩子参与到规矩的定制中来,向他们说明情况,不守规矩时,会受到一些“惩罚”,并且坚决按照规矩来执行。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当把规矩内化为行为习惯时,即使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没有父母吼叫,也会自觉改正。


每个对孩子吼叫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后悔

我们总说母爱伟大,但这样的爱并不是单向的。孩子对我们的爱,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在他们小小的心里,因为装满了对我们的爱,就再也容不下别的情绪了。

如果实在忍不住吼了孩子,冷静下来后一定要抱抱他,告诉他,你依然爱他。你爱他每个样子,不管是可爱乖巧的,还是调皮捣蛋的。

戒吼很难,但并不代表爸爸妈妈无法做出改变,无法收敛自己的脾气。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即使再愤怒,也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感受了父母的爱,也别再让自己后悔。

撰稿:若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后悔   妈妈   孩子   作业   规矩   安全感   暴力   脾气   角度   情绪   内心   样子   说话   父母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