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你内在的小孩,治愈成长创伤,正确养育孩子

我的心平稳安静,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

---------圣经《诗篇》

前一段,看到顶流小生王一博被私生饭吓到的事情。其实不仅王一博,很多爱豆都饱受私生饭困扰。

私生饭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全程跟爱豆行程、潜入爱豆房间装摄像头、藏在爱豆床底下、泡爱豆泡过的浴缸,一直拨打爱豆电话只为确认自己从黄牛手中买来的电话号码是不是真的........

诸如此类侵犯爱豆隐私的行为比私家侦探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同样粉一个爱豆,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能够在正常的范畴内追星,而有的人却会发展成私生呢?

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正常的心态是:希望他能过得好,希望他也能喜欢我。但私生饭喜欢爱豆,他们频繁窥探爱豆隐私,打扰爱豆生活,不顾爱豆对他们厌恶至极,只在乎自己高兴,

自己满足。即便遭到唾弃,他们也依然不屈不挠,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这样的行为呢?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施琪嘉在他的著作《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说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内在的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他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我们极度想压抑的性格部分。

私生饭的内在就住着一个失控的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从一个人的幼年创伤着手,剖开了每个人内在小孩所缺失的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帮助读者释放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羞耻、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重塑个人人格自我价值信念,彻底摆脱“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等负面自我认知。

看见你内在的小孩,治愈成长创伤,正确养育孩子


一、看见内在的小孩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如是说。

一个美丽优秀的女孩在历次恋爱中总是找到渣男,最后她的结婚对象让别人感觉和她很不相配。这是因为她的内心住着一个“我不配”的小孩。你会发现在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无论女孩做得再好,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我们走在路上,如果迎面遇见大型犬,大型犬基本不会朝我们吠叫,而体型小的狗,比如吉娃娃、泰迪、比熊,它可能冲着我们狂吠。因为大型犬体型大、防御能力强,他见到人不害怕;而小型犬体型弱、防御能力差,它们因为害怕就叫得特别凶。回到人,也是一样.如果你遇到一个出言不逊、脾气暴躁、睚呲必报的人,先别急着用道德“好”、“坏”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在他凶悍的外表底下很可能住着一个惊恐的小孩。

前几年,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说,一些贪官贪污受贿了很多钱,但他们不敢花,把钱藏在家里的地板下面。那么,就现实来说,这些钱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就其内心来说,这未尝不是补偿其内心饥饿的小孩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在几十年前,我们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官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长大,他们成长过程中常常得不到正常的物质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内心住着一个饥饿的小孩,一旦面对能够捞钱的机会时,这个内在的饥饿的小孩有了贪婪无度的外化。

看见你内在的小孩,治愈成长创伤,正确养育孩子


二、 内在小孩如何形成。

一个人幼年、童年时所受的创伤会对其一生产生至关重大的影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会形成受伤的内在的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提出,童年创伤主要来自于五种缺乏:

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常会看到有一类女生特别“作”。她们常常亲密的恋爱关系中不断质疑对方是否还爱她,是否移情别恋爱上别人。这种女生通常在早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她很害怕早年的经历再一次发生的自己身上,因此就形成了这种害怕型依恋关系。

在害怕型依恋关系中,表面上是这个女生要紧紧地抓住对方,但事实上,每当双方关系真正亲密的时候,她一定要把这段关系破坏掉。因为那个早年缺乏陪伴的内在的小孩在她里面说:“与其被你抛弃,不如我自己先把关系抛弃掉。因此,极度的依恋反而导致了关系的崩解。

看见你内在的小孩,治愈成长创伤,正确养育孩子


有一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少给予孩子夸奖,甚至是经常贬低和斥责孩子,孩子就形成了对父母的道德防御,也就是说,父母不管对孩子做了多么坏的事,孩子心中都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会这样对他。久而久之,孩子会处于一个自卑的状态,这种孩子就很可能成为霸凌的对象。小时候,在学校里挨欺负了,他回家不敢讲,因为他会觉得这种事丢了父母的脸,是可羞耻的。成年后,这类孩子也常常被人轻视,工作和与人相处中,好事都轮不到他,苦活累活、出力不讨好的活都让他去做,别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施琪嘉的一个朋友说,他从来不碰他父母,他父母也不碰他。他母亲老了之后来找他,过马路的时候,母亲一个踉跄,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他只能忍耐着让母亲勾着她的胳膊过马路,可他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因为小时候他母亲从来不抱他,不抚摸他,只是打他。

三、 如何破解

很多人会提出,那我已经不是3岁的孩子了,是不是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呢?

别担心,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说:“母亲的回归,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施琪嘉在书中讲到一个例子,有一个留守儿童到18岁的时候,他妈妈才发觉他的心理不健康。于是,妈妈回家买了一个超大的席梦思,决定陪着孩子睡,结果已经1米9的孩子高兴的在席梦思上蹦啊跳啊。因为妈妈要陪他,一个已经18岁的孩子可以高兴得像3岁的小孩儿一样。

当然,如果你的妈妈已经不在了,或者,你无法与你妈妈就此进行沟通进而得到她的支持,也不要绝望。《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里说,你依然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自我疗愈。

你可以抱一个孩子,和孩子的皮肤接触可以使你回到依恋关系中。我们的一生有两次发展共情能力的机会,第一次是在我们的婴儿时期,第二次就是在我们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婴儿不会你说话,在照料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靠自己的仔细观察和悉心揣摩去探求,因此,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情绪更加敏感了,更懂得别人语言背后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里空虚的小孩被填满了,害怕的小孩被抚慰了。

看见你内在的小孩,治愈成长创伤,正确养育孩子


那你说,我要是等不到母亲的支持,也没有孩子,该怎么办?《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我们,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才最有力量。拥抱自己内在的小孩:想象一个受伤的无助的小孩在哭泣,那么,这个时候,已经长大成人、有力量的你过去把这个小孩抱住,对他说:“虽然你现在这么孤单,但是不用害怕。你看若干年后你就长成了我现在的样子,而我有力量来支持你。”

尝试去这么做,你会得到疗愈。

四、心理学术的权威性和案例的本土化结合,更加适合中国人的自我疗愈

施琪嘉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因此,施琪嘉的这本《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既有心理学专业的权威性,又结合中国本土化案例,以中国社会的普遍问题造成的心理缺失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人种种心理问题,更切合国人的实际生活。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重男轻女的家庭如何给女孩甚至男孩们带来创伤,也可以看到中国式婆媳矛盾如何影响母亲对孩子的态度,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创伤。还有,中国老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和打压式教育是如何造成自卑和焦虑的内在小孩。

看见你内在的小孩,治愈成长创伤,正确养育孩子

在阅读《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自己一直隐藏的伤口被剖开,然后被治愈,等你再回头时,你会发现内里那个受伤、惊恐的小孩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安静、温暖的小孩。

如果你正在养育孩子,这本书会在治愈你的同时,帮助你更加明白该如何去爱你的孩子,至此,原生家庭的咒诅到此为止,你会拥有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你看着他笑,看着他成长,看着他独立走进他的人生,你会觉得世界是如此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创伤   小孩   孩子   幼年   早年   体型   饥饿   中国   害怕   内心   正确   父母   母亲   妈妈   关系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