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描越黑——生活中的言语误解

生活中,最常出现的言语现象就是“越描越黑”。会话中的双方常常针对一个问题辩解不休,交谈过几分钟后,才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言语误解。因为词汇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词汇中,更存在于使用者对它的理解、加工和表达。然而,不同的说话者有着年龄、教育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更使得一个人所表达的语义和他的语言风格形成重要的联系。

言语误解出现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当听话者误解了说话者的意图时,他会做出特定的言语上的反应。也就是说,听话者完全可能按照一个臆想的、错误的逻辑来思考说话者的言语,并在接下来做出错误的行为。只要听话者没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误解就会产生。因此,我们将误解看作一种认知现象。

我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南北方的自然气候、生活习俗差异也很大。就拿方言来说,如果不同地区的人聚在一起都讲家乡话,那么国人内部已经无法交流了。即使所有人都在说普通话,口音的存在也容易让会话产生很多误解。

一个北方的顾客到一个四川人开的店里买东西。顾客说:“这个多少钱?”店主用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回答说:“十(si)块钱!”顾客掏出了四块钱给店主,店主重复了一次商品的价钱:“这个十(si)块钱!”顾客迷惑不解:“不是四块钱吗?这里正好四块!”店主急了,大声说:“我说的是十(si)块钱,不是四块钱。”顾客生气地说了一句:“几块钱都弄不明白,还怎么做生意?”转身走人。

除此之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导致言语误解。

清朝时,有一位外国人到当时的官员家中作客。进门后,主人和客人纷纷落座,外国人出于礼貌,恭维官员说:“您太太长得真是太美了。”这名官员不太适应外国人的称赞,连说:“哪里!哪里!”哪知身边的翻译将这话直接翻译成了“Where?Where?”那位外国人感到惊讶之余,动用了他全身的聪明才智,补充了一句:“Everywhere!Everywhere!”

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很多语言上的沟通都容易引发歧义,即使文本上的沟通也会如此。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纽约时报》针对莫言的笔名竟然这样表述:“Mo Yan,which means ‘don’t speak,’is actually a pen name that reflects the time in which he grew up.”意思是说:“莫言,这个笔名,意为‘不要说话’,这反映了他成长的那个时代。”撇开如此报道的政治企图不谈,外国的专栏作家根本不了解中国哲学所主张的“知者不言”“沉默是金”等文化背景,从而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言语上的误解。

也有心理学家专门提到过,言语理解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因此,会话时我们就需要将注意力指向“会话的重心”。当会话中的参与者搞清楚了“我在哪里”“我在和谁说话”“我们在做什么”等问题后,谈话时才能对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清楚的认识。否则的话,就容易像下面的这对夫妻一样,说了半天都是“鸡同鸭讲”。

一天,吃过晚饭后,妻子准备将公司未完成的工作在家中赶出来。于是,她问丈夫:“客厅的电脑没装杀毒软件,我插U盘会不会中毒?”

丈夫回答说:“你还是用卧室这台吧!”

“你不是每天都用吗?”

“我要睡觉了。”

妻子突然发火道:“那你到底想要我用哪一台?”

丈夫非常诧异地说:“你那么大声干吗?你用卧室那台就行了呀,我要睡觉,今天晚上不用了。”

妻子这才搞明白丈夫的意思。她原以为丈夫想要睡觉,不愿意她用卧室那台呢。实际上,丈夫只是为了补充一下理由,说明他不会用那台电脑的原因。人们针对言语误解的问题做了很多研究,也想到了很多让沟通更加便捷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非言语沟通”。在可能出现言语误解的情况下,人们会刻意使用标志、手势和身体语言来传达特定的含义。比如点头代表“我同意”,微笑代表“我很友好”,深情的目光传递出一种关注……在言语不畅的情况下,听话者会在接收言语信息之外,格外关注对方的非言语沟通,以便避免沟通中的“词不达意”。

朋友圈给个关注吧![祈祷][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误解   言语   块钱   外国人   店主   听话   卧室   官员   差异   顾客   丈夫   妻子   说话   现象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