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胎儿畸形的思辨

关于胎儿畸形的思辨

优生优育的话题,在今日之中国,被抬到非常高的高度。这个高度已经高到了极不合理的程度,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疯狂的“杀生”!我在想,倘若真有上帝存在,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会下地狱的!

胎儿为什么没那么容易畸形?

繁殖过程,就好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构筑工事,建立基地。比如要建一座太空基地。建立基地的最终目的,是要有人去居住和生活。我们假象一个理想的状况,在一座太空基地里面,人可以在那里吃饭、睡觉、休闲娱乐,里面有医院,有学校,有商场,有完善的社会结构,人们甚至能在那里安居乐业。然而太空的环境是极其恶劣的,人类根本不可能在那里生存。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一定不是把人派到哪里,而是要构建可以抵御外部恶劣影响的防御体系。太空的宇宙辐射对人类是致命的,太空高速移动的漂浮物会对我们的基地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外因。不光如此,在封闭的太空基地里,人类在里面生活,需要有完善的水和空气循环,需要有微生物的平衡,其中任何平衡的混乱,都可能导致已经成功入驻在上面的人全军覆没——这是内因。刚开始,我不知道以何种科学合理的程序去构建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系,我们可能因为某个防御外部影响的构建不完善,导致整个计划直接夭折;当我们建好一座看起来挺不错的基地,好不容易入驻基地,结果构建内部结构的时候,因为某个小的设计失误,没能及时建立完善的生态循环,最后还是在里面全军覆没,留下一座空城。这个比喻可以合理解释妊娠早期的生化、流产、胎停。

而生物的进化,没有智能设计的参与,完全靠漫长的进化过程,不断试错,最后存活下来的物种,在他们的DNA数据上,写满了历代物种失败的经验。胚胎的发育过程就是对漫长进化试错的重现。

我们很难想象,在现代人类之前,地球上还出现过多少代智慧生命,他们或因为自身基因的缺陷,或因为社会形态的缺陷,统统毁灭成为历史。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现代人类存活了下来,并持续繁衍,而这种繁衍是否可长期持续,仍然有待时间的考验。

关于胎儿畸形的思辨

胚胎的缺陷,绝大多数表现为妊娠早期的夭折!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发现这个胚胎是活的,并且在宫内持续发育到妊娠中期,甚至晚期,这个胚胎有缺陷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小的。

人类胚胎要在宫内发育到266天分娩。而有的哺乳动物,在分娩的时候,才刚刚完成了器官分化,只具备了基本的运动能力——比如袋鼠。袋鼠分娩的时候,孕龄相当于人类两个月妊娠,没有视力,没有肺功能,不能呼吸,靠皮肤毛细血管直接和空气交换氧气,自己爬到育儿袋里面继续发育。这样的胎儿,要在器官极不成熟的情况下,自己曾受外界的各种恶劣刺激。不能仍受刺激的后果,就是死亡,但是也不是畸形。相比之下,人类要幸运得多,人类胚胎完成器官基本分化以后,仍然在妈妈子宫的保护之下发育,直到心、肝、肺、肾、脑、消化系统等各个器官都比较成熟。

因此,如果一个胚胎,在妊娠中期都还活在子宫里面,并且没有发现结构畸形,其出现畸形或者死亡的可能性其实是非常小的。

关于胎儿畸形的思辨

让有缺陷的胚胎在极早期自然死亡,是进化的结果!

早期胚胎的死亡,一方面是遗传物质的致命缺陷,另一方面是外部或内部环境的致命打击。我们知道在妊娠早期有个“全或无”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妊娠,无论接受如何恶劣的刺激,只要胚胎活下来,就一定和没有受过该刺激的胚胎是无差别的。

而事实上是,在这个阶段的胚胎还没有构建起抵御致命打击的防御工事,如果这个打击是致命的,胚胎会100%死亡。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这样的致命打击无处不在,包括大家所关心的辐射、食物和水,都存在这样的致命打击能力。而这种致命打击是随机的,我们不知道哪次妊娠会遭遇到。然而,是不是每个胚胎构筑防御工事的进度和程序都相同,这也是不得而知的。只有那些遗传上优质,能快速构建抵御常规刺激防御工事妊娠,才有机会可持续进化和发育。而一旦这样的防御壁垒建立,里面的胚胎就安全了。

胚胎发在发育过程中,有很多历史遗迹。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历史遗迹,有的是为了营养,有的是变态进化的过渡,而有的就是防御工事的遗迹。我们知道胎盘的DNA和胎儿DNA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原因,有可能是两个携带不同遗传物质的受精卵,一个牺牲了自己,形成了防御、营养支持结构,成全了另一个发育成完整的子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为防御构造的胎盘,在还没有形成胎盘的时候,接受了致命打击,其遗传学构造发生改变,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其作为防御工事的功能(当然,这只是基于前面理论的假设,也许不是胎盘,也许是其他退化了的遗迹)。

人类能够成功繁衍,其实早就在DNA程序上形成了一套规则,能够逃避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人类能繁衍出健全的个体。人类的DNA链条,有碱基大约35亿对,可表达的基因却只有不到20%,剩下的不表达的DNA,有的被叫做“沉默子”,而更多的其实是实现进化和繁殖的“炮灰”。有了“炮灰”的保护,人类的胚胎才有更多机会发育成形。

对于小概率事件,群体概率的统计数据,对个体是没有多少指导意义的!

人类在自然界,日常接触的致命物质成千上万,可能感染,或寄生的微生物也是成千上万。无论是化学物质,还是药物,还是细菌、病毒,我们已知的明确的可以导致胎儿畸形的,其实也就是那么几种。我们日常接触的药物中,普遍写着药物禁用或者慎用,是不是一定会导致人类胚胎畸形或者死亡,不得而知。凡是没有明确畸形因果的药物,其导致胎儿异常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我们知道,人类还存在固有的胎儿畸形发生率,这些畸形的发生原因不明,或是遗传,或是治病因素,或是基因突变,我们无法知晓,但是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那些研究结果中,基于样本的缺陷,究竟由于药物引起的缺陷占比多大,我们同样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很明确,1‰和1%的统计学差异,是非常显著,但是对于单个个体而言,这1‰和1%的统计学差异,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我们有没有必要因为这不可知的,不到1%的缺陷概率,扼杀掉所有接触了未知药物或者未知射线的胎儿,是件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当事人,应该明确知道这个概率,并勇于承担这个小概率风险,而不是把这样的问题抛个某个研究机构或者某个人,他们研究的是群体事件,没有人能为你的个体风险给出准确的结论。

胚胎的“近似全或无”概念!

胚胎早期的“全或无”概念,专业妇产科医生都非常熟悉。实际上,还有一种被我称为“近似全或无”的概念,是一直贯穿于妊娠整个发育过程的。生殖进化,是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而择偶交配,是社会层面的优胜劣汰。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让劣质胚胎,无法妊娠到足月。动物繁殖都会有择偶交配的过程,只有优秀的个体才能获得繁殖机会,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许多人担心,孕早期保胎会不会把一些有缺陷的妊娠保下来,最后生下一个畸形的孩子。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在择偶交配的这道关卡,在漫长进化过程中,那些能成功妊娠到足月分娩,但存在基因相关的结构缺陷的畸形个体,早就被淘汰在历史长河中了。所以,人类胚胎,要么生下来就是健全的个体,要么就在早期死掉,其中生下来却仍然有缺陷的个体是极少的,这就是我所谓的“近似全或无”概念。

临床上,经常遇到有人问:“照了胸片,孩子能不能要?”“吃了xxx药,孩子能不能要?”“坐了飞机,孩子能不能要?”……

我会回答:“都能要!”

“孩子会不会畸形?”

我会回答:“每个胚胎都有可能畸形,无论是接触过何种因素,或者没有接触过何种因素,但是能活下来的胚胎就是牛逼的。胎儿要想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就必须要能接受恶劣环境的诸多磨练。我不知道谁的胎儿能承受,谁的不能承受,但是只有相对健康的胎儿,才有机会活下来,这个是前提。而相比之下,能活下来的畸形胚胎,就更牛逼了。所以,我们所见到的,生下来还能活着的畸形胚胎是极少的。”

“我怎么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有问题?”

我回答:“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静观其变。因为没有任何手段可以把所有的缺陷都在孩子出生之前看出来。但是直到出生都没有发现缺陷的胎儿,大抵都是好的。也只能这么想这个事情了。对于所有胎儿,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照过X片,或者用过什么药,就有什么特别!”

尽人事,安天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重复我以前说过的一段话:关于繁衍和生殖这件事情,人类并不比动物多多少特权,我们都只能静静的等待上天给我们预设的结果慢慢揭晓。所有产前检查,产前诊断,都不是为了能改变结局,都只不过是提前让答案揭晓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郭铭川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微信公众号:gdfkpsj

新浪微博:妇产科小号郭铭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胎儿   畸形   防御工事   思辨   胎盘   胚胎   遗迹   概率   恶劣   太空   药物   缺陷   个体   人类   孩子   基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