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权,该不该还?3点思考告诉您答案!

《围炉夜话》中提到:“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

也就是说:冷漠对待族人的人,一定培养不出好儿孙;鄙薄老师这种职业的人,一定教育不出好弟子。

所以,如果想民族兴旺、家族昌盛,那么请从善待他人、尊重老师开始。——作者语。


《人民日报》转发《中国妇女报》的文章,称要把惩戒权还给老师。态度明确且有种纠正当下老师不被尊重、学生和家长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下,任意挑剔老师的现状。

惩戒权,该不该还?3点思考告诉您答案!

我们曾经做过学生,而今是学生的家长。虽理解大家期待惩戒权的回归,为的是教育事业更健康地发展。

但是从父母爱子女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害怕惩戒权保护伞下,目无法纪的暴力的回归。

无数个血淋淋的事实曾告诉过我们:那种伤害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疼痛,更是心灵上的阴影。

惩戒权,该不该还?3点思考告诉您答案!

在老师打学生不犯法的年代,调皮的孩子挨老师批或者被打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在学校里受过伤害的孩子,回家后还会遭受父母的二次批评或者暴打。

试问,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伤害,真的是教育的目的吗?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质问“无规矩不成方圆”,你不懂吗?

我说:“我懂!”但是您也得承认:理论是一回事,真正实行起来又是一回事。

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为的是保护未成年免受暴力伤害。结果实行后,却出现了个别学生目无尊长,老师处境危的状况;

惩戒权,该不该还?3点思考告诉您答案!

而今,如果把惩戒权还给老师,也极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试问大家想好了吗?做好应对准备了吗?

比如,老师实行惩戒权时,什么程度是适度,什么情况下又属于法律允许犯愁,什么状态才是违法犯罪…… 这些情况很难划出明确界限,哪怕有相关法律法规。

因为,当未成年,面对的年轻气盛、年轻力壮的暴力狂老师时,未成年人实在无力保护好自己。

而且这种惩戒,一般发生在校园这个弱势群体密集、又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其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可控性。即使出现问题,也很难管控

惩戒权,该不该还?3点思考告诉您答案!

现在大家要求“惩戒权”回归的劲头,跟当初呼吁“保护未成年人”“不得惩戒学生”时一样。劲头有了,可是承担后果的心,准您备好了吗?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大家认为当初的决定有失偏颇。那么,谁又能确定,而今我们所支持的“把惩戒权还给老师”的决定,一定百分之百正确?

如果不能确定,请大家冷静!


惩戒权,该不该还?3点思考告诉您答案!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我们讨论的重点并不在于“戒尺在不在老师手上”,而是在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要做事,先做人”的古训。

也就是说,当“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正能量观念,深入骨髓、刻进脑海里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就会合乎礼仪、合乎章法。

如果基本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那法律道德对他又有何用呢?

其次,老师和学生、家长,本是合作的关系。但是法律法规加入进来后,三者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彼此并不会为了和谐相处而努力,但一定会为了避免法律惩罚而绞尽脑汁。

如果是这样,那就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再者,时代是发展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打骂这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师生关系的方法,如果能用更理智的行为代替,就不要让它存活。

当然不打不骂不代表目无法纪,老师该教育的时候也绝不能手软。不过,这时候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由此看来,老师受不受尊重,除了“打铁应须自身硬外”,与家长的素养和对孩子的引导有直接关系。而老师用不用“戒尺”“惩戒”学生,则关联并没有那么大。


最后我想说:

无论是打骂学生被允许的时代,还是违法的年代,都会存在一些特殊群体。

他们做事只从自己情绪出发,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只要大环境没变,大群体依然对老师尊重有佳,相信那些小群体并不会翻起什么大浪。

您说是吗?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观点,欢迎一起来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目无法纪   目无尊长   戒尺   尊师重道   儿孙   劲头   未成年人   暴力   也就是说   群体   家长   答案   老师   孩子   法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