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经济学前沿——银行越大越好吗(二)

上一次我们讨论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形式和他们面对风险的态度,目的是想探讨银行规模的大小在这些方面是否会造成什么区别。从理论上来讲,大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小一些,相对而言它的竞争策略和风险策略可能更加保守一些。但大银行因为有“大而不能倒”的“潜规则”,所以他们也可能出现过度冒险的行为。大银行和小银行在很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服务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同。正如我们在上一期分享中呈现的那样,究竟银行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从理论上讲我们还没有一致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实践中找一些证据,客观地研究一下不同规模的银行风险策略到底如何,又是哪种规模的银行更有利于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呢?

有趣的经济学前沿——银行越大越好吗(二)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讲其实非常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的规模大小不是一个外生变量,我们没法简单地看拥有更多大银行的国家是不是比拥有更多小银行的国家经济增长更快或者企业融资更方便什么的。我们也没法简单地看一个国家的银行规模从小变大之后,企业融资是不是更方便了或者经济增长更快了。之所以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就是因为银行规模大小它是随着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企业发展程度而内生变化的。即便我们观察到拥有更多大银行的国家经济增长更快,那也不能说明大银行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因为完全有可能是经济增长更快的国家更容易孕育出大银行。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研究银行规模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和企业融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案例,在这些案例里银行规模因为某些外生原因而突然发生了改变,然后我们就可以对比银行规模改变前和改变后的实体经济情况,从而解决我们的研究问题。这个时候就体现了经济学家也得懂一点历史了。去哪里找这样的案例呢?让我们把目光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二战结束以后,盟军占领了德国。当时法国、英国和美国各占领了德国一片地方,然后三个国家坐在一起开会,讨论的中心内容就是纳粹德国为啥之前实力那么猛呢?聊着聊着,这三个国家得出结论,纳粹德国当时有三家大型银行,源源不断地给纳粹政府输送资金。“没有枪,没有炮,自有这三家银行给他们造”。这三家银行就是赫赫大名的Commerzbank(德国商业银行), Deutsche Bank(德意志银行), 以及Dresdner Bank(德累斯登银行)。这三家银行现在还在,在全球金融行业里也举足轻重,但他们的故事很曲折。当时盟军得出这么个结论之后,非常的愤怒,“敢给纳粹输送资金?必须把他们拆掉!”于是,在1947年到1948年之间,这三家原本是全国范围的大型银行就被拆成30个只允许在某一个州运营的小银行。

有趣的经济学前沿——银行越大越好吗(二)

这些小银行原本都是那三家大银行的资产,只不过被分开运营了。每个小银行可以从原来的大银行那里维持之前的一部分客户,具体可以开展的业务也和原来一样,唯独就是他们不能跨州经营。当时间来到1952年,事情出现了转机。这些年来德国联邦政府不断地跟盟军“求情”,“你把我们大银行拆散了非常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啊,也对企业和我们德国经济增长不好啊。”面对这样“求情”,本来美国是无所谓的,对你德国经济增长不利关我啥事呢。可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势头越来越旺,美国就想着把德国发展起来可以帮他们抵御一下(注意:此处并非我编造,乃是有正规学术研究处出,参考文献见末尾),所以就同意让这些德国的小银行重新组合在一起,变成更大的银行,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开展业务。美国同意了,那法国和英国也屁颠屁颠跟着同意了。于是,30个小银行合并成了9个中型银行,这9个中型银行分别在美法占领区、英国占领区、西部区(也由英国占领)开展业务,他们由过去的州级小银行变成了区级中型银行,跨区的业务还是不能展开。

有趣的经济学前沿——银行越大越好吗(二)

来源:Huber, K., (2021),见文末

需要捎带解释一下的是,30个小银行合并成9个,这并不是盟军强迫的,而是这30个小银行自己就有合并的意愿,只不过盟军同意他们合并,相当于给他们开了政策的口子。所以我们还是可以把这次合并理解为一次外生的事件,德国银行的规模再次因为外生原因发生了改变。至于为什么这些小银行自己就想合并呢?研究发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小银行的行长们觉得合并之后自己官更大了,权力也更大了,福利也更好了,所以他们愿意合并。这一点其实挺重要的,因为如果这些银行的行长是因为他们觉得合并后银行效率更高才合并的,那么银行合并和实体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又存在内生性问题了。虽然政策开口子是外生事件,但合并的决定还是内生的。但现在研究发现合并的决定和实体经济效率包括银行自身效率没啥关系,那么就连这一点内生性的可能也排除了。所以做研究真是不容易,一点点小问题都马虎不得。

好了,事情的发展还没完。时间到了1955年,美国和前苏联的冷战愈演愈烈。德国变成了美国对抗前苏联的桥头堡。在这个时候,盟军全力支持德国经济发展,恢复了德国联邦政府的全部独立自主权。到了1957年,德国通过法律,解除了银行不能跨区经营的限制,那9个区级中型银行又被解放了,他们又能合并了。而且他们真的合并了一些。最终,到1958年,我们熟悉的那三家全德国范围的大银行又回来了。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跌宕起伏的经历:Commerzbank, Deutsche Bank, 还有Dresdner Bank。

总之,故事虽然曲折离奇,但我们现在关心的核心内容就一点:德国在那段时间银行的规模因为外生原因发生了改变,一会儿变小,一会儿变大。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德国的企业融资情况,银行的经营情况,以及德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判断哪种银行规模更好了。当然,从1947到1957这十年,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德国企业自身发展也有变化,不完全和银行的规模大小有关,所以我们要研究银行规模大小对德国企业发展的影响,还得把那些其他因素也控制掉,这是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常套手段。包括德国经济增长和银行经营情况也是如此,要把除了银行规模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都控制掉,剩下的有影响的因素就是银行规模大小了。

话不多说,最终的结论如何呢?研究发现,就针对银行自身而言,德国银行从小变大之后,这些银行并没有变得更加有效率,盈利能力也没有什么增加。虽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比如银行变大之后也存在规模效应,这有利于提高银行效率;当然也有反面的,比如银行变大之后管理层级变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变严重,这不利于提高银行效率;但是就德国的这个案例来看,银行变大之后他们的效率是没有提高的。实证数据给理论上的争鸣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而且,有证据表明,当这些小银行合并成大银行之后,他们更愿意给那些风险偏高的企业贷款。这表明银行规模变大了的确变得更加风险偏好了,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大而不能倒”这个道德风险的存在。

就针对德国的企业而言,总体说来,银行变大之后也并没有更有利于德国企业的发展。甚至有证据表明,很多德国的小企业,当他们的合作银行突然变大了,他们反而更难贷款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些小企业原本申请贷款的时候可能资质不如哪些大企业,所以审批会比较麻烦。如果审批他们的是小银行,那审批的速度还可能会快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这些小企业拿到资金。如果审批他们的是大银行,那大银行的审批速度,包括处理这些企业资质信息的整体能力反而更低了,因此这些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也增加了。总之,当银行变大之后,他们的运营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可能多了一些繁文缛节,这并不利于企业贷款和发展。

上述结论通过了很多计量经济学的检验,包括仔细分析银行合并的原因,银行合并后常规业务是否受到什么除了银行规模以外的因素的影响,还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律等等。最终,就德国的这个案例而言,银行变大并不利于企业和经济发展,甚至可能伤害贷款企业和实体经济。当然,这是德国的情况。在其他国家或经济体,银行规模大小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究竟如何呢?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有很多学者研究各个国家银行的运营情况和竞争情况,从中我们或许也能管中窥豹,看出一些端倪。关于这些内容,我们今后继续分享。

参考文献:Huber, K., 2021, “Are Bigger Banks Better?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German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29, no. 7, page 2023-206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银行   盟军   德国   英国   美国   小企业   实体   经济学   贷款   有趣   效率   大小   规模   情况   国家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