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经济学前沿——媒体的力量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可谓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一篇媒体报道想要脱颖而出,除了要有过硬的内容(俗称“有干货”),起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可以说也是至关重要。当然,如果只有吸睛的标题而无实际内容,人们会戏称这样的报道为“标题党”。但是媒体文章不可能像学术论文那样详细论证每一个环节。在有限的篇幅里,他们需要尽可能地把更多的信息概括起来并且传达给读者,特别是现在人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大家的耐心也越来越少。因此,很多媒体报道常常使用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甚至有一些煽动性的词语,以此来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然而,殊不知媒体的这种做法可能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应,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构成显著影响。

有趣的经济学前沿——媒体的力量

我们之前经历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一些媒体发布文章,标题大概是“专家预测:某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然后这个国家股市果然暴跌,经济也果然陷入了衰退。人们于是惊呼,这专家神了!预测这么准确!其实大家是否有想过,可能股市原本不会暴跌,经济原本也不会衰退,只是媒体这篇报道一出,投资者信心受到不必要的打击,很多老百姓也可能因为担心会不会失业什么的而开始节衣缩食,减少消费。结果股市跌了,消费少了,经济衰退了,但这一切是否可能其实是媒体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报道引发的呢?

我们虽然还不能说这波衰退或者股市暴跌都怪媒体乱煽风点火,见风就是雨,但我们也不能排除那些导向性报道的确可能对每个人的行为和实体经济的运转构成影响。从理论上来讲,媒体报道对人们行为构成影响有两个可能的渠道。第一个渠道是“信息提供”渠道。比如我的妈妈,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生活简朴,平日里买菜的时候也很节约。但她从来不会去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看每个月的CPI,她也看不懂。但是如果某一天她手机里的新闻突然冒出来这么一条:“专家预测猪肉价格即将上涨”,那她就会先多买一点猪肉,然后包成饺子冻上。这就是新闻给我妈妈提供了信息,不管这个信息到底准不准确,它都会影响我妈妈的消费行为。我想很多家庭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又不是全都是学经济学的,平日里不会对所有的官方经济数据特别关心或者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具有导向性的报道就可能给他们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信息提供”渠道

第二个渠道我把它称为“预期协调“渠道(在英文中,这个渠道的叫法为sunspots,意思是太阳黑子,表达的意思大概也是所有人行动突然一致)。简单来说就是我看了一篇媒体报道后,会分析别人看了这篇报道之后会怎么想或怎么做,然后我再调整我的最优策略。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问题,那么这篇媒体报道就会导致我们大家预期一致从而行动一致,这就是所谓的预期协调之后的自我实现。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某知名媒体发布一篇文章:“专家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尚未见顶”,如果这个专家也较有名气,或者很多其他媒体也都转发了这篇文章,那么读者有可能会判断其他人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会不会抢购大宗商品呢?即便这些读者是这个领域里的专业人才,比如专门做大宗商品的企业或者投资大宗商品的机构,他们每天都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可以说不需要这个媒体报道给他们提供额外信息,但他们也可能因为预期到其他人读了文章之后的抢购行为而做出反应,比如企业“预防性补库存”,或者投资者做多大宗商品期货,结果大宗商品价格由于需求的增加而真的就上涨了,所有人的预期都自我实现了。在金融市场,媒体的这种“预期协调”作用挺明显的,也有不少相关的文章做了研究。

上面我们从理论上提出了媒体报道影响人的行为和经济运转的两个可能渠道,虽然从逻辑上讲这两个渠道的确存在,但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却很难量化媒体报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或经济运转。我们不能说因为从理论上讲媒体有影响经济运行的渠道所以就把问题都归因于媒体,因为我们不知道媒体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说不定可以忽略不计呢?说不定媒体报道并不是无中生有,人家发布的“专家预测”真的就是可靠的预测呢?我们不能说事后经济的表现全都是因为媒体发布了一篇文章导致的吧?说不定媒体如果没发布那篇文章,经济自身运行就会出现这个结果呢?

那我们又应该怎样衡量媒体报道对经济运行构成多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也很难解决,同样是因为内生性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媒体发布一篇文章,内容是什么,这件事本身它不是随机的。媒体决定发一篇文章,题目定为“经济恐陷入衰退”,它一定不是无中生有,更不可能是在经济一片火热的时候发布的。恰好相反,它完全可能是在经济真的有衰退痕迹的时候发布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说,大家看啊,媒体发了一篇文章,结果经济就真的衰退了,因此经济衰退就是媒体发布这篇文章导致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又能怎样识别媒体发布文章这件事本身的作用呢?

有几位经济学家想到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内生性的问题。他们注意到媒体对经济形势的报道一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如果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那么媒体会把经济形势概括为“经济陷入了衰退”,如果经济在上上一个季度负增长,但在上一个季度正增长,媒体会把这种经济形势概括为“经济出现了复苏”。媒体的这种概括性总结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它来源于一个叫奥肯(Okun)的经济学家。奥肯曾经是前美国总统约翰逊的幕僚,正是他这样定义衰退和复苏的。由于奥肯的影响力,他的这种定义后来被媒体广泛采纳,就连美国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这样的权威机构也常常参考奥肯的定义。直到现在,很多国家的媒体都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一旦他们国家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他们就会发布文章宣布经济陷入了衰退。

但是媒体的这种“传统”并没有解决我们关心的内生性问题呀?他们什么时候发布文章宣布经济陷入衰退,还是取决于当时经济的实际情况,而并不是随机或者外生的呢?别着急,有特殊情况。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在上上一个季度负增长,上一个季度也负增长,媒体会说经济衰退了;如果经济在上上一个季度负增长,上一个季度正增长,媒体会说经济复苏了。那如果经济在上上一个季度负增长,上一个季度0增长呢?媒体到底应该说经济是衰退了还是复苏了呢?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到底选择说什么是不是就是很随机的一件事了?有些媒体可能还是会说经济在衰退,有些媒体则可能会说经济开始复苏了,而事实情况是经济在上一个季度增长率为0,大家也不知道这到底应该算复苏还是衰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那些导向性报道如果对人们的行为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我们就可以来估算媒体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认为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到底选择报道什么是随机的,外生的,因此从计量经济学角度讲我们可以研究媒体和经济运行之间的因果关系。

基于这样的思路,这几位经济学家找了很多国家很多年的数据,里面包括很多那些出现上上季度负增长,上季度0增长的案例,然后他们搜罗当时那些国家各种媒体的报道,看他们到底说的是衰退还是复苏,最后他们通过详细的计量经济分析(他们用的方法叫非连续回归,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阅读原文),发现媒体报道对经济的影响很大。例如如果媒体报道说经济陷入了衰退,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会受到打击,这可能直接导致大家在看到这样的报道后消费增速在一个季度内下降1个百分点,结果导致经济整体增速也出现下滑。原本经济本来有机会复苏的,结果被媒体一报道“要衰退”,复苏的机会明显下降,即便经济有复苏,复苏的速度也会低于原本应有的速度。

可见,咱们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媒体的导向性文章真的可以产生实际的效果。我们现在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当一个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媒体多一些正面报道,给大家打打气,增加一点信心是有好处的。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讨论只能说明合理范围内的正面报道通过给大家打气可能带来好处;对于那些盲目正面宣传,甚至脱离实事求是的报道,我们并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口号式的媒体报道一定会对人的行为和经济发展构成影响,只不过影响到底是好是坏,那我们就需要谨慎了。

参考文献:

Eggers, A. C., Ellison, M., and Lee, S. S., 2021,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ecession Announce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120, page 40-5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媒体   经济形势   大宗   经济学家   导向   媒体报道   季度   经济学   股市   有趣   渠道   力量   两个   标题   国家   经济   文章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