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经济学前沿——孩子撒谎的秘密

撒谎乃人之常情。咱不怕把话说得绝对,每个人一生中都撒过谎。这些谎言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有些是善意的,有些是恶意的。有些是为了利己,有些是为了利他(或者害他)。孔夫子在面对不讲道理的人时选择撒谎把他打发走(一年只有三个季节);红军战士长征途中饥饿难耐,但面对战友的时候撒谎说“我吃饱了”;很多成年人会用善意的谎言哄自己的父母开心。小孩子撒谎更是常见。那么一个人是什么时候学会撒谎的呢?他撒谎的动机到底有哪些呢?他在撒谎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咱们通过了解一项针对5到18岁孩子的测谎实验来探索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有趣的经济学前沿——孩子撒谎的秘密

每一对父母都很关心自己孩子有没有撒谎。在绝大多数父母看来,小孩撒谎是个原则性问题。父母的这种担心其实不无道理,因为有很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撒谎是一种习惯,一旦开始就很容易上瘾。更关键的是,研究还发现撒谎多的孩子过得也并不开心,他们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最后容易导致极端行为(见尾注)。总之呢,父母担心自己孩子撒谎,但其实父母对孩子为什么撒谎知之甚少。有时候孩子撒谎是为了让自己更好,比如他抄别人的作业。有时候孩子撒谎是为了让别人更好,比如把作业拿给别人抄。有时候孩子撒谎是为了让自己不喜欢的人更不爽,比如故意把作业改错一些地方然后借给别人抄。那么孩子的天性之中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了自己更好而撒谎?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了别人更好而撒谎?孩子们是否存在人性本恶的一面,纯粹为了让别人更坏而撒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利他精神都在发展,但他们内心的那股“邪恶”是不是也会增长呢?他们撒谎的目的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呢?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两个实验经济学家让一帮5岁到18岁的孩子们参加了一项实验。实验很简单,掷色子。每个小朋友都被带领到只属于他自己的私密空间,面前放了一个色盅,一块电脑屏幕。小朋友要做的就是自己随便摇一摇色盅,偷偷瞄一眼摇了几点,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汇报一下自己摇了几点。首先,只有小朋友自己知道真的摇了几点,别人不知道。第二,小朋友在电脑屏幕上汇报自己摇了几点随他便,可以撒谎。当然由于没有人知道小朋友摇了几点,所以没有人知道他是否撒谎了。第三,小朋友在电脑上汇报的点数会变成积分,可以兑换礼物,这意味着小朋友是有动机撒谎的。

关于实验的细节,还有一些值得先介绍清楚的。第一,实验分为两项,第一项实验是小朋友摇红色色子,然后汇报点数。汇报的点数成为自己的积分,最后用积分换礼物。第二项实验是小朋友摇绿色色子,然后汇报点数。汇报的绿色点数是给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积分,会影响另外一个小朋友最后换礼物。每个小朋友玩两次红色色子,玩两次绿色色子。红色色子游戏好理解,这是为了检验小朋友是否会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礼物而撒谎。绿色色子游戏考察的是小朋友是否有利他情绪,因为汇报的点数决定的是另一个人的积分。注意哦,我们这里想考察的是小孩子是否有那种针对陌生人的“纯粹”利他情绪,因此,我们在实验中要特别跟孩子们强调,绿色筛子的点数是给陌生人的,你不知道是给谁的,收到绿色筛子点数的人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为什么这点很重要呢?因为小孩子有时候做出利他的行为,可能背后还是有利己的动机。你比如小孩子把作业借给别人抄,看上去是“利他”行为,但可能这个孩子想着今后万一有需要也可以抄别人的。这就是典型的针对熟人的利他行为。还有些情况孩子做出利他行为,主要是害怕别人报复,比如在游乐场把玩具让给比他更大的孩子玩。如果我们想知道孩子在天性上有没有利他倾向,或者是害他倾向(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们要把这些熟人因素,害怕报复因素都控制掉。比如在绿色色子游戏中,孩子不知道他的“善意”或者“恶意”会影响谁,他也不用担心别人报复,因为游戏玩家是随机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汇报的点数比摇到的点数高,说明他有纯粹的利他情绪,愿意别人多挣分还不求回报。如果他汇报的点数比摇到的点数低,说明他有恶意的情绪,不管别人是谁,就是不愿意让他多拿分。了解了我们实验的设计,我们就可以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是否在这方面有不同,进而可以了解这些情绪的演化。

有趣的经济学前沿——孩子撒谎的秘密

好了,接下来我们开始做实验吧。小朋友们掷色子,汇报点数,红色的给自己,绿色的给陌生人。可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小朋友有没有撒谎呢?为了彻底让小朋友们放心他们撒谎不会被抓住,让他们撒谎无成本,我们可是保证过只有他们自己能偷偷瞄到真的摇到了几点的哦。嘿嘿,没关系,我们虽然不知道小朋友到底摇了几点,但我们会统计学啊。按照概率论,几百个孩子摇了这么多遍色子,点数平均值应该是(1+2+3+4+5+6)除以6等于3.5吧?只要孩子们汇报的点数平均值从统计意义上讲偏离了3.5,就说明小孩子撒谎了。而且,我们可以根据小孩子每一轮游戏汇报的点数来分析他们心理上的变化。

我们首先来看红色色子游戏。实验结果显示,小朋友们为了自己能多挣积分确实经常撒谎,而且撒谎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存在。从五岁开始,小朋友就已经知道通过撒谎来得到好处了。当然这个年龄可能更早,只是实验中没有更小的小朋友了。不过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撒谎的力度随着小孩子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到了中学阶段达到最高峰,随后又逐渐下降。这个发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当然有动机把点数报高一些,比如色子本来摇了3点,他撒谎说是4点。年龄很小的孩子虽然有动机虚报点数,但似乎还是有所收敛,不会全都说摇了6点。中学生撒谎力度更大,比如摇了3点虚报成5点甚至6点。而等他们上了高中,撒谎的力度又再次下降了,似乎高中生也懂得收敛一些。

高中生懂得撒谎的时候有所收敛,可能和他们心智成熟以及道德水平有关,那5、6岁的小孩子又为什么懂得收敛呢?莫非他们天性善良诚实?也不能这么说,否则的话他们应该不撒谎。经济学看待问题的方法就是,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会权衡利弊得失,这是人的本能。撒谎有利可图,但也有成本。比如撒谎面临道德谴责,社会规范约束,甚至存在惩罚的威胁。特别小的小孩子对道德观念或者社会规范还不熟,那么他们撒谎的时候有所收敛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还是担心受到惩罚。虽然这个掷色子实验中,设计者反复告诉孩子们不会有人知道他们色子到底摇了几点,但那些特别小的小孩子心里还是可能存在怀疑和担心。一个有意思的证据就是,这个色子游戏是两轮。对于小朋友来讲,反正要撒谎,第一轮撒谎还是第二轮撒谎,或者说两轮都撒谎,如果被发现或者有惩罚,那“成本”也是差不多的。既然如此,根据常理,如果小朋友第一轮高报了点数,第二轮也应该高报点数。但实验结果显示并不是这样的。小朋友的行为很奇怪,两轮游戏中小朋友的撒谎行为没有正相关性。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很多小朋友第一轮高报了点数,第二轮反而低报点数。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第一轮撒谎了,心里担心,觉得自己不对。所以第二轮低报点数来弥补或者掩饰自己第一轮撒谎的行为,俗称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这就是孩子。

关于绿色色子的游戏结果又怎么样呢?绿色色子的点数是给别人的积分,实验结果显示,孩子们普遍而言会低报点数,而且同样是中学生低报的程度最厉害。这说明平均而言孩子的天性仍然是不希望别人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且统计结果显示,在红色色子游戏中是否撒谎和在绿色色子游戏中是否撒谎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在红色色子游戏中撒谎了,但在绿色色子游戏中没撒谎,或者反过来。这说明什么呢?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撒谎是要看当时的环境的,在某些情况下孩子撒谎不等于这个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撒谎。根据这个发现,我们可以告诉父母,当知道自己孩子撒谎了,不要给孩子下判决书,说这个孩子爱撒谎。他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因为某种原因撒谎了,这不等于说他就是个爱撒谎的孩子。

最后,除了年龄,孩子的其他特质会影响他是否撒谎吗?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背景调查和区分,实验发现家庭收入偏低,或者有一些学习障碍的孩子在红色色子游戏中撒谎的程度明显更高,但他们在绿色色子游戏中几乎不撒谎。这说明穷人的孩子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更愿意撒谎,但他们几乎不伤害别人。而那些家庭收入较高或者在学校里上“火箭班”的优秀孩子们,他们无论是在红色色子游戏还是绿色色子游戏,撒谎的程度都比较低,但在绿色色子游戏中他们存在低报点数的行为。这说明这些条件不错的孩子总体而言更诚实,但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比穷人家的孩子更自私一些

这些就是孩子们撒谎的秘密。孩子撒谎的原因有很多,咱们今天初步了解了两个最直接的动机:纯粹利己动机和纯粹利他(或害他)动机。这些动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存在了,并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人,我们了解孩子的心里,也就了解了我们自己。

尾注一:这里咱不是危言耸听,当然我们先承认这种研究发现是规律性结果,不是绝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相关文献,例如Dykstra, V.W. , Willoughby, T. , Evans, A.D. , 2020.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ie-telling, secrec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late-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 Youth Adolesc 4 9 (2), 438–44 8; 另一篇Mitchell, S. , Rosa, P. , 1981. Boyhood behaviour problems as precursors of criminalty: a fifteen-year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 atry 22 (1), 19–33

参考文献:

Brocas, I., and Carrillo, J. D., 2021, “Self-serving, Altruistic and Spiteful Lying in the Schoolyard,”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vol. 187, page 159-17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孩子   色子   作业   点数   动机   经济学   小朋友   小孩子   有趣   情绪   担心   年龄   积分   红色   父母   秘密   发现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