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如果听说别人家的孩子特别勤奋,每个周末都在刷题、上补习班、上兴趣班,大部分家长可能都会感叹:“这多好啊,不像我家孩子,就知道玩,不知道刻苦学习!”

可见,现在已经用“刻苦”这样的“体勤”词语来定义孩子的学习态度,以及孩子学习成绩的比较,这里有一层不言而喻的含义:只要孩子“刻苦”,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好。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然而,人类对大脑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无法完成父母的期望?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学习,其实只是在机械地进行表面的“体勤”,而不是深入的“脑勤”,没有进入真正思考的状态和最佳心流状态,只是在“低水平勤奋”的先进里越陷越深。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告诉你孩子考试提不了分的内因。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一万个小时定律

“低水平的勤奋”也是在“低水平重复”,这是一个误区

我想很多家长都了解过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提出的“一万个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个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

于是,很多家长把这个一万个小时的概念应用到了孩子的学习上,认为孩子只要不断的刷题和看书,不断累积学习做题经验,就能理解知识概念,考取高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你一提醒孩子做作业,孩子脸上挂着不耐烦的表情,还历历在目,而期末考试毫无意外的只上不下也早已习惯。为什么没用了?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因为,一万个小时有三个前提条件:

首先孩子需要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关于某项学科所需要采取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并要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展开训练。

这就好比教孩子学游泳,孩子的姿势和动作不正确,怎么可能游得快,如果按照错误的动作反复练习,最后只会身体累得不行,而游泳技术没有一点进步。所以想要孩子在学习上努力和收获成正比不能只考虑时间的长度,还要针对每个科目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才能学习成果显著。

其次孩子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而不是单纯的重复。

不能让孩子在同一水平原地踏步,不能让孩子在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上,反复练习,这就好比游泳,孩子直立在水中,不管怎么用力划水都不可能前进一步,只会一直停留在原地,而孩子最终在学习上的呈现是事倍功半。

最后真正让“一万个小时定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孩子的兴趣。

孩子对学习任何刻意练习和学习技能的不断优化,都只属于外部环境对孩子的作用;只有当孩子真正对学习具有执着的兴趣和极大的热爱时,他才能在一万个小时的可以练习中坚持下来,并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想要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兴趣,这个可以利用“游戏化思维学习”,这点会在后面讲到。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三区理论

那么在此之前我们还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孩子不爱学习的内因是什么?

这点其实我们能在迪奇教授的“三区理论”找到答案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最内层舒服区孩子在这个区域已经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学习技能和知识。

最外层恐慌区里面都是孩子暂时无法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超出孩子理解negligible以外的内容,

中间层学习区孩子只有在学习区,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展开针对性的练习,他们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练习,并获得持续的进步。这个区域是适合孩子当前能力,并对当前阶段的学习有推动作用的内容,孩子在这个区域练习和学习,会更有目标,对学习更有兴趣。

现在就可以分析孩子考试提不了分的原因了。

第一,孩子待在“舒适区”做不断地“低水平重复练习”,看似孩子在勤奋,刻苦地不断刷题,其实孩子就是在用同一个公式套不同的数字,一边又一边重复已经掌握的公式。

这种练习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首先,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自己没有什么需要提高的了,从而导致孩子失去成功解决问题的身心刺激感。

其次,孩子也有不好的心理体验,明明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刻苦学习,成绩和能力就是没有提高,久而久之,孩子的厌学情绪也会越来越重,可能父母稍微不注意,孩子们就遏制不住去寻求学习之外的刺激——比如游戏。

为什么现在沉迷于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是他们不爱学习吗?当然不是!是孩子在这种“舒适区

”待得太久,从而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而游戏刚好可以完美地弥补孩子在学习的失利,还能更简单赋予孩子这三种感受,那为什么他还要好好学习?为什么他不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游戏上。

第二,孩子待在“恐慌区”做超纲的“认知水平外高度练习”,这就很贴合我们常说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提前给孩子报一些超出他现阶段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外的课程,或者让孩子做一些超纲练习,让孩子练习题目难度很大的内容。觉得孩子练习难度越大收益就越大。

其实,这就把孩子推进了“恐慌区”,孩子待在这里比待在“舒适区”危害更大,因为内容超纲孩子屡试屡败,就会逐渐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花再多力气成绩也是那样。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厌学,还可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提前放弃自己。

而且,如果长时间待在“舒适区”,孩子也会在某个阶段步入“恐慌区”,因为,孩子学习能力一直停留在原地,而学习内容难度在不断加大,以之前的能力水平面对更高层次的学习难度,这就跟“超纲学习”一个道理。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高效学习,既要帮助孩子突破孩子“舒适区”,又要避免孩子进入“恐慌区”,而我让孩子在“学习区”持续提高,稳定进步。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最佳心流体验

怎样让孩子有效进入“学习区”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那些优秀的孩子身上找到共同点。

也就是为什么优等生怎么学都能学得很好?

原因在于——心流体验。

孩子考试提不了分,难道是考题没刷够?清华教授给出以下解释

18年,威尔逊即三名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做《高效学习的85%规则》: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15%。

这个我们可以参照艺术作品创作规律:一部电影或戏剧作品让观众感受的最佳“意外率”也在15%左右。超出这个比例,观众就会觉得看不懂,甚至没有耐心看下去。

游戏设计者同遵从这个规律,为了吸引玩家有兴趣继续玩游戏,也会设计15%的犯错率(难度比),在这个游戏行业内,这样的难度配比会更受大众欢迎。

这就是让孩子充分在“学习区”练习的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学习内容,把难度配比调整到15%左右,孩子就会感觉些内容既不太难又不容易,恰好适合自己的能力范围,此时,孩子就有一种学习得心应手的感觉,还会在心理有一种学得“爽”的感觉,科学家就把这种自我感受称为“心流”。

当学习的挑战性和孩子当前能力平衡时,孩子的学习就会达到“心理状态”,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心流体验,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这是学习再苦再难都不在话下。

在我们父母那些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都觉得那如此艰苦,可是他们就是能坚持下来,并自我感觉快乐无比,就是心流起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引入适合他能力的“学习区”,练习85%的旧内容、学习15%的新内容,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就会呈现最佳效果。

具体怎么做了?

上面其实已经提到,就是利用“游戏化思维学习”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用游戏化的思维引导孩子,再加上合适的环境,孩子就很有可能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心流感觉,从而做到自动自发地努力学习,然后你就会发现孩子越学越有劲儿,越学越轻松。目前已经有四千多名家长正在使用,很多家长用这种游戏化的思维学习方式彻底地改变了孩子,并给予我不断的反馈,让我完善了它。我也希望它能帮助更多父母和孩子,有需要的家长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直接私信我“1”,我会给你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孩子   流体   考题   恐慌   勤奋   难度   舒适   思维   家长   兴趣   作用   能力   小时   清华教授   知识   内容   考试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