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但有项居家之道,为子孙培养后福

南怀瑾先生: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但有项居家之道,为子孙培养后福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说一个君子,就是一个最了不起的人,他的崇高精神,留给后世的,最长也只有五世,就是一百五十年就断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同样的,“小人之泽”也是一样,好的坏的,完全平等。


但我们几十年的人生经验,看了许多人,不管好的坏的,他的遗泽最多三世就断了。


从前有一个人,白手起家,一毛钱不浪费,很节俭甚至很悭吝,临死时拖着总不咽气。


家人觉得奇怪,直到看见灯盏里有两根灯草,才明白过来,赶紧剔下一根,这个人才放心死去。


他省下的钱给了儿女,可是儿女已经在过着年年换新车的生活了。


到了孙子的手里,更是奢侈,结果三代都不到,家就败完了。


等到曾孙一代,又是赤手空拳,从头再来。


人生就是这样的轮回,除了文化思想可以延续千秋万世之外,其他一切都没有永远的。(《孟子与离娄》)


我们翻开历史一看,每一代在开创的时候,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孙的手里,就慢慢不行了。


政治安定、经济富庶、社会繁荣之后,逸乐就来了,这就开始走向衰败了。


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辈,天寒地冻时尚且赤了双脚,鼻尖冻得红红的,手执锄头,在田里一锄一锄地翻土松泥,准备春来播种。


到了他的儿子这一代,虽然由种田的父亲培育上了大学,但亲眼看见父亲辛勤劳苦,也许自己也下田帮过一些小忙,还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生活朴实,也努力振兴家业,继续置产。


可是到了孙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已不知祖辈、父辈的辛劳艰苦,于是“般乐怠敖”的毛病都出来了。


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车要最时髦的,还要年年换新,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于是就走向了衰败。


也许传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顶着寒风冷雨,佝偻着在田地里挥锄头、踩泥巴了。人世间之事,总是这样反复轮回。


这都是人类的一种惰性,家庭、社会、国家政治,都在这一惰性下循环起伏,交替兴衰。(《孟子与公孙丑》)


司马迁讲“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要注意,不会永远属于你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富不过三代。”


依我这八九十年的经验来看,三代都不会,富不过二代的很多。一下子就变了,没有了。


所以 “能者辐辏”,有能力的就赚来, 其实不仅仅是靠能力或劳苦,还要其他很多因素凑拢来,像车子的轮子一样,一条一条辐条凑拢来。


“不肖者瓦解”,能力不够了,或者其他条件不行了,一下就没有了。(《漫谈中国文化》)


我们中国很多古老的家庭,在厅堂或大门前悬挂的匾额是“家有余庆”。


还有一些地方的习俗,在除夕或喜宴时,最后一道菜一定是鱼。此时客人酒尽席散,绝不吃那个鱼,意思是要留给主人,表示主人喜庆有余(“鱼”与“余”同音)。


那是以前的事,当然现在一定把鱼吃光了再说。


这个古老的风俗,是一项重要的居家之道,目的在教育后代如何把这个精神道德建立起来,传给后代的子孙。


因为道德积余比财产积余价值超过千万倍;道德的余庆,才是真正的“家有余庆”。


“余庆”就是剩余下来可庆的道德阴功,但是如果求有余,就必须省用少用;与其省用少用,更不如不用,都给后人。


这个道理扩充下来,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几句的“真”、“余”、“长”、“丰”、“普”,字虽不同,道理都是一样,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


由扩充个人的道德修养,影响到家庭乡里以及社会,更提升社会道德,影响到国家,使这个国家欣欣向荣,再以这个道德精神修之于天下,整个的世界才可能进入普遍道德的和谐。


也就是说,中国人讲的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而是“阴功积德”。


古来的教育,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种阴功慢慢累积起来,留给后代,留给子孙;实际上,留给后代子孙的还是教育。(《老子他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四句话是中国文化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


如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便以为这是来自印度的佛家思想,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


由此我们了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子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


不过因果的问题是宗教哲学的大问题,在研究起来也是很好的一本书,一篇很好的博士学位的论文。


佛家的因果,是讲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现在及后世。


中国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就是根据《易经》这里来的。


这也是一个历史哲学,尤其这几句话,我们都晓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话,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变的。


现在当然社会道德已变动了,但是据我个人仔细观察研究,我们中国人年轻一代尽管怎么个变,这个观念还是有,这是我们民族血统中的观念。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报在本身,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看法,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以刘备这样一位枭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


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


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


还不知道。


现在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对宗教的观念,自哈佛大学开始已经有了转变,主张宗教不能分家,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


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


所以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易经杂说》)


南怀瑾先生: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但有项居家之道,为子孙培养后福

南怀瑾先生: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但有项居家之道,为子孙培养后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子孙   佛家   易经   孟子   阴功   孙子   后福   因果报应   因果   中国   后代   观念   宗教   道德   家庭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