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作者:桔子


曾看到微博上一个视频《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在这个长达15分钟的视频里,博主几乎以2.0倍速的语气倾诉了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诸多管控。


其中包括:


1 主动帮忙。博主忍受不了父母,自己独立出来居住,但父母还是经常来给自己新居做卫生。


2 肆意指责。对博主新居处处不满,比如物品不归位,衣服不收,买的家居用品不合适。


3 不容拒绝。博主拒绝父母帮忙,反被父母说成是白眼狼,“累成这样还不是为了你,你还不满意,真是白养活你了。”


主动帮忙、适时打压、感恩训导,这三板斧下来,完全可以让一个人哑口无言。所以,从视频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博主被逼迫的窒息感和极度需要吐槽的迫切感。


此视频引发了四千评论和四万点赞。其中包括以下几条扎心的留言:最讨厌父母说怎么对你越好,你越不知道感恩;或许只有我死了,他们才会停止吧;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躯壳,没有灵魂,严重的被父母管着。


在父母眼中是自我牺牲的奉献,到孩子这却是令人窒息的监管,逃也逃不掉,推也推不开。爸妈们叫苦连天,我可是把时间、金钱和精力都给了你啊;孩子们无处伸冤,感受上极度不适,却敢怒不敢言,毕竟,父母确实是在帮自己啊。


然而,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吗?可惜并不是,这要看是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父母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对孩子百般付出同时又百般指责呢?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就可以看到别人什么。


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他们从自己身上看不到价值,终其一生找不到生而为人的意义。无意义感会让他们感觉如飘荡在水中的浮萍,头空根浅。


而此时,孩子便是他们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需要为孩子过度付出来完善自己的价值。


过度的付出,是一种越界行为,这种行为的动力需求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是父母需要自己的付出感。而这种付出感一方面压榨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一方面为父母积攒了道德资本。压榨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便给父母制造了一个可以指责的漏洞;积攒了道德资本,便可以肆无忌惮的指责而不用担心孩子反击。


有些父母是需要对孩子说“你不行”才能显得“我还可以”的。


他们随时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处处有缺陷,自己才是完美的。而当孩子拒绝父母如此指责时,便如一枚炸弹炸毁了他们赖以为生的自尊体系。


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说自己的一点不好,恰恰是因为他们只有这一点感到好的地方。


这样的父母,不是真的为孩子好,他们需要的是靠吸食孩子来滋养自己。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孩子为什么不买账


孩子之所以不买父母的账,是因为孩子作为一个人,有着天然的感受力,感受得到来自父母的付出是不是为了自己。


真正善意的付出感,是不会给孩子带去不适的。这种感觉的来源是作为父母,知道自己有义务为未成年的孩子提供帮助,或者有多余的精力愿意服务成年的孩子,仅此而已。


这样的帮助和服务会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自愿的,自愿即无偿的,如果这种付出背后附加希望孩子顺从自己意愿,包容自己情绪,那就是一种交易,一种对孩子不平等的情感要挟。


第二,有界限的,对于有些问题,比如收拾房间,物品选择,是孩子的事,父母会尊重孩子意愿。


举个例子,我女儿房间经常让我产生一种幻觉,推开房门如同来到了废品回收站。这使得我经常一边痛斥她,一边清理她的房间。


而结果是她抱怨我把她最喜欢的盒子扔掉了,我指责她谁让她自己什么都不干。


这就是一种虚伪的帮忙。看不上她房间的是我,要去收拾的也是我,而孩子并不需要。作为一个孩子,她可能非常享受随手可以拿到自己东西的感受。


我不是自愿的,是充满抱怨的,我的女儿竟然没有和我一样喜欢整洁;我也是无界限的,我随意扔掉了她的东西,并没有考虑她的感受。


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而不是她的。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我一边收拾一边指责她的那一刻,很爽。


我也深刻地体验到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不爽”转嫁到孩子身上,是一件多么容易而不用承担后果的事。


如果一个家庭里常年这个样子,结局只有两个,孩子要么自暴自弃,毫无活力,只能被动的接受他人指令;要么就是叛逆,凡事都和父母对着干。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父母的好意如何摆脱?


或许这个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拒绝他人的好意,这种拒绝总是被冠以“不知好歹”“不知感恩”,貌似良知都受到了威胁。


所以,最难以识别的情感操控就是在“为你好”的掩饰下,用自我牺牲、自我感动式的弱者形象去隐形操控他人。


面对这样的带有情感绑架的好意,是不是左右为难,怎么办?


1 拉开距离。任何两个人的关系是有一个最适宜的距离的。感受你最适宜的距离,然后就把父母放到这个距离之外。


现实中有些父母,他们自身毫无反思能力,让他们反思如同太岁头上动土,会勃然大怒。最好不要与这样的父母住得太近,与其保持物理距离是最好的选择。


2 告别愧疚。这个世界上最难以耐受的就是愧疚感,如果无法保持物理距离,单纯把父母好意拒之门外,好像也有一种抛弃父母的感觉。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是抛弃,如果你远离或拒绝父母后,他们无法独立生存,生命有危险,才叫抛弃。对于父母,我们不会这样抛弃;而对于要负责他们的情绪,我们也没这个义务。


3 放弃拯救。保持距离,拒绝好意,这些都只是在做自己。因为很多人从未被允许做自己,所以做自己会恐慌。


这样的你可能从小就承接父母的焦虑。要知道,大人的生存空间比孩子要大的多,一个独立的大人是不需要一个孩子来包容自己的。而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被迫处处去迎合父母,孩子就无从发展,无法独立,那又如何承担得起他人情绪呢。


所以,放弃吧,你儿时没能拯救的,现在也无力回天了。


4 坚持立场。或许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亲戚邻里跳出来说“父母是好意,你应该理解父母。”


“应该理解”这个组合,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这是因为,理解,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是基于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来衡量的。当理解被赋予“应该”二字时,便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是个浆糊逻辑,无因果关系。这就像你给了别人一颗糖,就不能再以此为据打他一拳。如果这样,没人会想要那颗糖的,不是吗?


只有当父母在付出时不再指望孩子理解自己,真正的理解才会发生。但对有些父母,这一点难如登天,那就去远离这种消耗型的关系,拒绝沉重的好意,去选择轻松的关系。


毕竟,每个人只能肩负自己的成长,父母是,你也是。


作者:桔子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父母   自我牺牲   这一点   桔子   新居   好意   可怕   情绪   房间   身上   独立   距离   能力   关系   孩子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