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这些迹象出现,说明孩子严重被宠坏了

国外育儿网站做过一个调查:你有怀疑过自己的孩子被宠坏了吗?

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表示自己有担心过这个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这些迹象出现,说明孩子严重被宠坏了

在物质资源越来越充沛的这个年代,我们的孩子早已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都能满足。

不少家庭都会担心,要什么就有什么那孩子岂不是很容易被宠坏?

著名临床心理学家Lori Whatley列举了四个孩子被宠坏的典型表现:


与他人的关系不好

与他人的良好合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宠坏了的孩子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无法和同龄的孩子好好相处。

他们常常只会顾及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别人的感受,表现为:

·对人粗鲁、无礼

·漠不关心他人

·常常是欺凌行为的发起者

无论是哪个年龄、哪个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天生都会表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可能是给生病了的兄弟姐妹朋友画一张画,或者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一个拥抱,他们都会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安慰别人。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不仅不懂得谅解别人,不能与人交好,甚至对父母的感受也漠不关心,排除自闭症等疾病的影响之后,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担心孩子是否被骄纵过度。”

著名心理学家:这些迹象出现,说明孩子严重被宠坏了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有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

“我们应向我们的子女传递一种推己及人的人生价值观。不是怜悯心,而是同理心—— 一种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他们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能力。有时候,我们如此轻易地受困于‘我们’或者‘我自己’的事情,而忘记了我们对他人、对彼此应担负的责任。”

永远不要忘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一起听故事、看动画的时候,多点和孩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在孩子用不得体的行为来表达情绪,比如生气就要打人、骂人,父母要及时地介入。

同时,不要否认孩子的负面情绪,也不要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批评他们。帮助他们认识负面情绪,永远是培养孩子同理心最好的方式。

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每个人的情绪都有起有落,但被宠坏的孩子在生活中依赖于大人的安抚,以至于他们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严重失调。

“如果孩子很难学会自己平静下来,保持耐心地尝试去做某件事情,排除心理疾病等原因,这很可能表明您的孩子已经被宠过度了。”

同时,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还会讨厌参加任何运动队或参加其他竞争性的比赛。

因为这些竞争性活动最容易因为表现不佳受到别人的责备,他们会感到愤怒、伤心和难过,这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对他们来说难以承受,他们只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可以得到别人表扬。

著名心理学家:这些迹象出现,说明孩子严重被宠坏了

让孩子学会自我安慰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会提出他们的诉求,被宠坏的孩子更多在抱怨。

被宠坏的孩子不愿意容忍任何消极的情绪或消极的状态,累了就一定要坐下,饿了一定要吃东西。他们会要求父母给自己解决问题,迎合他们的感觉,并确保他们不会有不良或无聊的感觉。

但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并不是坏事。

在他们难受的时候跟他们一起深呼吸倒数、在旅行途中给他们准备一些小游戏,经典的I spy、故事接龙等,这些都是孩子日后学会自我安慰的重要方法。

告诉孩子,错误并不可耻

被宠坏的孩子通常看起来非常自信,但这通常是他们掩盖害怕被人批评的佯装。

哈菲兹说:一个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是焦虑和自我厌恶的。父母必须教会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犯错了并不等于就是世界末日,重要的是我们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在《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成就和自尊是相辅相成的。懂得怎么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孩子才会乐意接受挑战,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和更好的表现。

同时,父母的态度也非常关键。如果因为孩子犯错了,父母就大发雷霆,过度指责孩子,也是造成孩子害怕失败的原因之一。


只索取,不付出

这些孩子常常被教导自己的事情才是家里最重要的,慢慢他们变得不在乎别的事情。

还会带给孩子一个错误且强烈的信息“我们对你期望很低,你只要把自己搞定就好。”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缺乏对家庭生活的参与感、积极性降低、不愿承担责任……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因此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变得永不满足。

他们会一直向父母向周边的人提出要求“我要……”,而不是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我可以……”

“孩子们当然可以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感到非常兴奋,但他们应该学会如何提出要求,而不是给父母下命令。”

著名心理学家:这些迹象出现,说明孩子严重被宠坏了

华盛顿大学James A Fogarty教授提出被宠坏的孩子的四个共同点,其中就包括了:很少分担家务或其他责任和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让他们学着做家务

父母应该教孩子做一些有帮助的任务。只要任务适合年龄,就可以开始。例如,让孩子把自己玩过的玩具放回原位,一切收拾碗筷。

我们的孩子其实非常希望承担真正的责任,当大人赋予他们责任时,他们会感到荣誉和满足。

休斯敦精神病学家和治疗师医学博士贾里德·希思曼(Jared Heathman)医师表示,“设定适当界限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做,慢慢父母会发现,孩子变得渴望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继续坚持要别人来做。”

少用物质奖励

拥有太多的个人物品,会让孩子没办法学会感恩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事物,他们永远在期待下一个玩具。

奖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只是有钱和玩具。

当孩子及时关电视、控制零食量、多做了一些家务时,我们可以是夸一夸他们,给他一个拥抱和亲亲他们,孩子都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夸奖。


必须成为关注的中心

心理学家卡尔·皮克哈特(Carl Pickhardt)是这样定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他们除了自己之外什么都不会想到,他认为自己是所有人关注的中心,并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推翻别人的需求。

这些被关注的感觉让孩子感到特别的棒,如果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孩子都要求自己受到这样的对待,那就需要小心孩子是不是被过度宠溺了。

因为这将使他们“在以后的人际关系,学校、工作场所和其他的场合下都无法和别人进行良好的社交”。

著名心理学家:这些迹象出现,说明孩子严重被宠坏了

绝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被宠坏的孩子是因为太爱他们了,处处顺着他们才会被宠坏。

事实上,是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被“听见”导致的。

倾听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安全的依附关系里包含着,滋养、尊重、响应和共情,这些基本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孩子才能从对需要的关注中解放出来,开始敞开胸怀和别人相处。

如果这些需要都没被满足,它们就会持续地在孩子耳边回响,导致孩子对别人的需求和情绪充耳不闻。

知道自己被倾听的孩子,安全感更多,戒备感更少。不仅对他人反应热情,同时还更加坚定自信、独立自主,富有社交能力且心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孩子   都会   漠不关心   竞争性   心理学家   消极   负面   迹象   情绪   担心   父母   事情   错误   著名   需求   自我   能力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